APP下载

茶就像生活一样苦涩,而死亡像撒哈拉沙漠一样神秘

2018-12-17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21期
关键词:鲍尔斯波特天空

作文君

2018年9月初,一本外国文学小说《遮蔽的天空》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挺进了图书市场——这本号称蒙尘70年的世纪文学经典(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但在中国却十分沉静,2006年重庆出版社曾引进,但并未造成多大轰动),1998年入选兰登书屋现代文库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英语小说;2005年,再度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1923年以来最伟大的100部英语小说,成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在美国文学史上罕有的同时入选这两大文学榜单的传世经典。有人说,虽然《遮蔽的天空》诞生在70年前,却是一部现代人的警世寓言,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跟作文君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简介

保罗·鲍尔斯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他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还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翻译家。1910年12月30日,鲍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幼年时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3岁就能阅读,4岁就开始写作,17岁发表了首部作品。1929年,鲍尔斯辍学前往巴黎学习音乐创作,随后为田纳西·威廉斯、奥森·威尔斯等著名剧作家、导演作曲,并迅速成为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之一。1949年,鲍尔斯发表首部长篇小说《遮蔽的天空》,一经发表就强霸《纽约时报》畅销榜长达10周,仅两个月就加印了三次。此后发行平装版,首印就达到20万册,随后更是卖出了40万册。因鲍尔斯最开始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后又深受存在主义文学影响,且翻译过萨特、博尔赫斯等作家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中也有着浓厚的存在主义味道,而《遮蔽的天空》也与《局外人》《我弥留之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名著并称为存在主义文学十大经典。鲍尔斯一生虽然只创作过四部长篇小说,却被视为20世纪美国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影响了包括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垮掉的一代”作家。1999年11月18日鲍尔斯去世,《纽约时报》发文称他是“最后一个存在主义者”。

链接:1931年,鲍尔斯在著名“文化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建议下前往摩洛哥丹吉尔,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开始集中写作小说,1947年鲍尔斯决定定居丹吉尔,直到1999年11月18日去世,因为鲍尔斯,丹吉尔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前往,成为文学圣地。

冷知识·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高度哲理性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不求情节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着重对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展开哲理性分析。在小说、戏剧、散文等方面存在主义都有许多有影响的作品,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名家评价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田纳西·威廉斯:这本书显示了一位天才的成熟与老练,这种写作我只在加缪、萨特这些作家的作品中见到过。

美国《时代周刊》:他是那个时代里最不同寻常的、最独特的、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得主诺曼·梅勒:鲍尔斯现象的崛起是当今文坛发出的又一个全新的声音。他的创作主题无疑是纯正的,而且具有开拓性。

美国著名女演员、奥斯卡奖得主詹妮弗·康纳利:保罗·鲍尔斯的写作如此非凡,如此特别,以一种优美的方式让人魂牵梦绕。

《纽约时报》:《遮蔽的天空》是“二战”后美国重要的小说之一,鲍尔斯接近于美国文学的中心。

名著·内容简介

菲茨杰拉德曾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过:“所有伟大的小说,最终都会指向一个方向,虚无。所有的人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梦碎,人亡。”《遮蔽的天空》讲述的正是这个主题。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结束后,三个美国知识分子前往非洲撒哈拉旅行。其中男主人公波特和女主人公姬特结婚12年后彼此疏远,渴望通过这次旅行来恢复感情。然而他们在空旷浩渺的沙漠中,越来越意识到人生的虚无,逐渐迷失了自己,使得两人更加疏远。在死亡降临时,他们才真正面对对方,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极其有限,但为时已晚,波特去世,而精神毫无依靠的姬特则在沙漠中永远流浪下去……《遮蔽的天空》可以看作一部警世寓言。波特和姬特作为不用面对生存压力的美国中产知识分子,一生都在各地旅行,正是这种虚无没有根系的生活,让他们忽视了生活的真正价值,成为现代文明里的“空心人”——明明物质富足,但精神却无所归依,人的自我价值在与社会文明发展产生激烈冲突后陷入焦虑、迷茫甚至虚无。

名著·句子迷

◎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因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我们才会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然而每件事情都只会发生一个特定的次数,一个很少的次数,真的。你还会想起多少次童年的那个特定的下午,那个已经深深成为你生命一部分、没有它你便无法想象自己人生的下午?也许还有四五次。也许更少。你还会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也许二十次。然而我们却总觉得这些都是无穷的。

◎她和波特都未曾经历过寻常的生活,他们都犯下了这个致命的错误,不经意间忽视了时间的存在。今年和明年没什么不同。该来的早晚会来。

名著·精彩片段

第二章

几个阿拉伯人坐在埃克米尔-诺伊索克斯咖啡馆的露台上喝矿泉水,除了头上那几顶颜色深浅不一的红色土耳其毡帽以外,他们看起来和港口上的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他们身上的洋装已经穿得灰白破旧,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样式。衣不蔽体的擦鞋童蹲在工具箱上,无精打采地望着下面的人行道,任由苍蝇在脸上爬来爬去。咖啡馆里的空气要比外面凉快一点儿,但闷不透风,弥漫着一股陈酒和尿混合的味道。

最阴暗的角落里的桌子上,坐着三个美国人,两个年轻男子和一个女孩。他们正在低声交谈,仿佛有无限的时间可供浪费。瘦削的男人看起来有些气急败坏,他正收起一张彩色大地图,片刻之前他刚把这张地图铺了出来。妻子看着他一丝不苟的动作,觉得有些好笑,又有些恼火。她对地图毫无兴趣,但他总喜欢翻地图。哪怕在他们十二年婚姻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短暂的安定时期,只要一看到地图,他立即就会兴致盎然地着手研究,开始计划新的不可能的旅行,而且某些计划最终还真的实现了。他觉得自己不是游客,而是旅人。他会解释说,二者的区别部分在于时间。游客在外旅行几周或者几个月后总是归心似箭,但旅人没有归途,此地和彼地对他们而言并无区别,所以旅人的脚步总是很慢。他们可能花费数年时间,从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事实上,在待过的那么多地方里,他觉得很难说清到底哪里才最像家乡。战前他曾眷恋欧洲和近东,战争期间他又迷上了西印度群岛和南美。一路上她一直陪伴着他,并且尽量克制着抱怨的频率和刻薄的程度。

小编感悟:波特执着于俗世之外,追寻虚无的旅行,但他没能带着他独特的自我重新投入到世界當中,而是在孤立的路上越走越远。其实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即使身在人群,却依然孤独。

第二十二章

“请留在这里。”他重复了一遍,手茫然地在床单上摸索。她知道他是在寻找她的手,但她无法强迫自己伸出手去让他握。在那个瞬间,她感觉到了自己的抵触。泪水开始涌进她的眼眶——那是出于对波特的同情。但她依然没有动弹。

他又叹了口气。“我觉得很不舒服,非常难受。似乎没有什么理由感到恐惧,但我很害怕。有时候我好像根本不在这里,我不喜欢这样,这让我觉得自己孤身一人去了非常遥远的地方。谁也无法到达的地方。那里实在太远。在那里,我非常孤单。”

她想要阻止他,但在那低低的絮语背后她听出了一丝乞求:“请留在这里。”她无力阻止他,除非起身离去。但他说的话让她感到极度的痛苦。

“孤单到我完全忘记了不孤单的滋味。”他继续说着,他肯定烧得更厉害了,“在那个地方,我甚至想不出有别人存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那里的时候,我不记得这里的一切,我就是很害怕。但回到这里,我还记得在那里的感觉。真希望我能忘掉。同时存在于两处的感觉非常糟糕。你一定懂的,对吗?”他绝望地摸索着她的手,“你一定懂吧?你知道那有多糟吗?你一定知道。”她任由他握住自己的手放到唇边。他粗糙的嘴唇摩挲着她的皮肤,那热切的渴望令她深感震撼。与此同时,她觉得自己脖子后面的汗毛一根根竖起来,她看着他的嘴唇在她的指节上一张一翕,感觉到他灼热的呼吸喷在她手指上。

“姬特,姬特。我好害怕,但还不仅仅是这些。姬特!这些年来我一直为你活着。原来我不曾意识到这件事,现在我明白过来了。我明白过来了!但现在,你要走了。”他试图翻身躺进她的臂弯,他抓得她的手越来越紧。

“我不会走!”她喊道。

他的双腿开始痉挛。

“我就在这里!”她喊得更加响亮。她试着去揣想自己的声音落在他耳朵里是什么样子,在那黑暗的殿堂里,他正打着旋儿坠向无限的混沌。他安静了一小会儿,在他粗重的呼吸声中,她开始想:“他说自己不仅仅是害怕。但事情根本就不是这样。他从来没有为我活过。从来没有。”她紧紧抓住这个想法,生怕它从脑子里溜走,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浑身紧绷地躺在那里,头脑一片空白地听着风沙无知无觉的呜咽。这样的状态持续了片刻,她依然没有放松下来。然后,她一点点试图从波特绝望的抓握中抽回自己的手。身边突然传来一阵猛烈的动静,她转过身,看到他半坐了起来。

“波特!”她喊叫着撑起身子按住他的肩膀,“你必须躺下!”她用尽全力,但他不为所动。他瞪大眼睛紧盯着她。“波特!”她惶急得变了腔调。他抬起一只手抓住她的胳膊。

“可是姬特。”他柔声喊道。他们彼此对望。她的头轻动了一下,无力地倚在他胸口。直到他低头看着她,她才发出第一声啜泣,随后泪如泉涌,他再次闭上眼,恍惚间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自己怀中,那是个温暖的热带世界,正在经受风暴的洗礼。

小编感悟:在经历了极端放逐与孤独之后,波特重新看待自己过去的生活,也终于意识到姬特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但是覆水难收,他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这恐怕就是切断了与人类联系的局外人的最终命运吧。

第二十八章

刺目的海面就在她脚下,粼粼反射着银色的晨光。

他面朝下趴在狭窄的石缝间,探头看着海浪从远方缓缓而来。海天相接处浪潮涌动。她的指甲紧紧抠住岩石,要是不用尽全身力气抓紧,她确信自己一定会掉下去。但她能在这海天之间坚持多久?石缝正在变得越来越窄,现在它已经紧紧压住了她的胸口,让她艰于呼吸。又或者她正在慢慢向前滑落,手肘不时用力支撑,让她的身体一点点靠近边缘?现在她已经向外探得够远,足以看到下方两侧陡峭的悬崖,岩面上怪石嶙峋,石缝间长着粗壮的灰色仙人掌。正下方的波涛无声地拍碎在岩壁上,夜幕曾笼罩这里湿润的空气,但是现在,夜色已经退回了水面下。在那一刻,她保持着完美的平衡,她的身体像厚木板一样僵硬地搁在峭壁边缘。她凝望着远处正在逼近的一道海浪,等它来到崖底,她的头就将不可避免地向下垂落,平衡即将被打破。但那道浪头一直没动。

“醒醒!醒醒!”她厉声喊道。

于是她醒了。

她的眼睛已经睁开,天色正将破晓。背靠的石头硌得她很疼,她叹了口气,换了个姿势。她望向天空,看着它一点点变亮。

掠过天空的第一缕声音似乎不过是寂静中的一点细微变化。附近的石块和远处的城墙从不可见的疆域中渐渐显出形状,但看起来仍不过是下方阴暗的深渊中透出的一点影子。纯净的天空,身侧的灌木和她脚下的卵石都把某种力量从绝对的暗夜之井中拉了出来。她内心深处那奇怪的安慰感也以同样的方式被慢慢唤醒,那些缥缈的念头反复出现,仿佛完全独立于她的意志。它们不过是她自身存在的一点剪影、映衬在睡意沉沉却并不寒冷的虚无背景之上——那睡意依然强大,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将她拥入怀中。但她依然醒着,熹微的晨光侵入她的眼睛,却无法呼应她内心的清醒。

小编感悟:非洲天空下的一切,都还是原来那份面容,只是她已不在,在经历过波特死亡,放逐自己之后,她的意识终于在午后醒来,而那片天空并没有庇护什么,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名著·一波三折

《遮蔽的天空》的出版可谓历经波折。1947年,作为作曲家,只发表过短篇小说的保罗·鲍尔斯,得知美国双日出版社愿意预定他的长篇小说,很快就签下合同。1948年5月,鲍尔斯完成了《遮蔽的天空》,但当他把稿件交给出版社时,却被非常干脆地拒绝了,并要求鲍尔斯退还预付款,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是一本小说。在接下来一年里,这本书受尽了每个看过它的出版商的冷眼,数次被拒。直到英国诗人兼出版商约翰·莱曼在访问纽约时读到了这本书并同意出版它,随后美国独立出版社“新方向”的詹姆斯·劳克林,承诺会在美国出版此书。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出版前经历了种种难产,但出版后引发了轰动。美国三大戏剧家之一的田纳西·威廉斯极力盛赞:“在我读到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只有《遮蔽的天空》深刻表现了近来历史在西方世界里留下的精神印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遮蔽的天空》再次风靡全美国。1990年,奥斯卡获奖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注:《末代皇帝》导演)将《遮蔽的天空》搬上大银幕。这部电影扎根北非,起用《末代皇帝》原班人马,请来著名作曲家坂本龙一配乐,耗费巨资拍摄,并最终获得美国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贝托鲁奇称:“《遮蔽的天空》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伟大小说,一个非常现代的冒险故事。”

链接:2017年,坂本龙一时隔八年再度发布新专辑async。新专辑中他最为喜爱的一首fullmoon就来自《遮蔽的天空》这本书。坂本龙一还将鲍尔斯在电影《遮蔽的天空》中片尾念的一段小说,放进了fullmoon里。坂本龙一非常喜欢《遮蔽的天空》,在保罗·鲍尔斯去世后他还怀念其道:保罗·鲍尔斯已经去世了,但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名著·精彩书评

《遮蔽的天空》实际上是个寓言

□田纳西·威廉斯(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得主)

在我近来读到的美国文学作品里,只有《遮蔽的天空》深刻地表现了近来历史在西方世界里留下的精神印记,在这方面,或許只有亲历过战争的士兵撰写的作品能与之媲美。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印记并未浮于文本的表面,而是以更意蕴深长的方式藏匿在笼罩全书的氛围中。

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记录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冒险。而若是深入探究,你会发现《遮蔽的天空》实际上是一个寓言,描绘了一个具备完全自我意识的人在现代文明中的精神冒险。这样描述它其实并不恰当。以此解读,我们产生的思考或许完全背离了保罗·鲍尔斯写作本书的初衷。事实上,这个更上层的动机并未妨碍故事本身的表达,它绝不会破坏你阅读一位一流作家创作的一流小说的巨大乐趣。

我怀疑,迷恋这部小说的许多读者或许根本不会觉察,它的文本之下掩藏着一面神秘而恐怖的镜子,透过这面撒哈拉的道德虚无主义之镜,你将看到人类在盲目地游荡。

猜你喜欢

鲍尔斯波特天空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成为哈利·波特
勇敢的哈利·波特
匹兹堡枪案嫌疑人拒不认罪
一和one
天空之舞
天空之门
神奇的上帝
神奇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