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大规模的自我复制

2018-12-17杨莹雪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7期

摘 要:如同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刺杀骑士团长》故事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中推进,笼罩着哀伤与孤独的情绪,弥漫着疏离时代的氛围。作者在小说立意与历史反思等方面,做了一些突破。然而,从主题、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推演方向、虚实结合的主要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无一不是缺乏新意,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

关键词:立意与历史反思;人物及性格设定;虚实结合的结构;自我复制

作者简介:杨莹雪,复旦大学硕士,现就职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时隔四年,村上春树推出了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显形理念篇;第二部:流变隐喻篇)。很快,由林少华翻译的中文版上市,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热议。然而,阅读《刺杀骑士团长》,有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同阅读一部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的杂糅体。

一、立意与历史反思

本书中非常重要的主线,也是小说的书名《刺杀骑士团长》,是一幅在屋顶夹层尘封多年的画作,画的是日本飞鸟时期的人物,而内容是歌剧《唐璜》的场面,由雨田举彦创作。如何发现了这幅画?画家和作家到底想要通过这幅画诉说什么?小说在《第一部:显形理念篇》中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又始终没有给出答案,显得扑朔迷离。直到第二部,由这幅画提及雨田具彦死去的弟弟参加过南京大屠杀。隐喻变成明喻,也成了本书出版以后立刻引起热议的最重要的一个话题。这部小说解开了尘封的“二战”往事,表达了村上对历史的反思,在虚实相间的叙事中贯通了历史与现实。

其实,这样的意图在村上之前的小说中已显端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創作的《奇鸟行状录》中,村上曾借一位日本下级军官的口道出他的反思。[1]甚至在1982年的《寻羊冒险记》中,村上就开始试图接触这一话题。

在《刺杀骑士团长》中,这样的反思更为深切和彻底。村上在《第二部:流变隐喻篇》中进行了细节描述,总计上千字。“有人说中国人死亡数字是四十万,有人说是十万。可是,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若是附近有机关枪部队,可以令其站成一排砰砰砰集体扫射。但普通步兵部队舍不得子弹(弹药补给往往不及时),所以一般使用刃器。尸体统统抛入扬子江。扬子江有很多鲇鱼,一个接一个把尸体吃掉。”[2]这样的描述冷静客观,却让人触目惊心,纵观日本当代作家,没有一位在作品中表现出村上这样的历史担当。他的描述,带有真诚的忏悔与反思,肩负着责任感。雨田继彦在中国经历的一切,给心灵也带来了重重阴霾,回国以后,他写下了一切,并选择割腕自杀,是为了“挽救自己的人性”。弟弟的去世,以及雨田具彦的亲身经历,直接触发了他创作《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从故事的设定和走向来看,这部小说的立意突破了以往村上小说着力于内心世界探寻的主题,试图将其延展到社会历史,书中人物“以死谢罪”,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尤其是在右翼势力的威压之下,村上春树仍然坚持发自初心的创作,确实保持着“文人的道德和良知”[3]。

二、人物及性格设定

《刺杀骑士团长》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写了一位独身男子,从失去妻子到重新和妻子生活在一起期间的经历。主人公“我”是一名职业肖像画师,妻子出轨之后借住在朋友父亲(画家雨田具彦)的旧居兼画室,过着“孤独而静谧”的生活。故事在他发现《刺杀骑士团长》这幅奇异的画作之后进一步展开。

主人公与其他村上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和性格有着很大的重合性:与时代的疏离,性格内向、被动,又自有一套独处的哲学,生活习惯固守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行为准则:听老唱片,不用手机,不收发电子邮件,爱喝酒,吃简单的三明治或意面。连“离婚”这个情境设定,读者都可谓看腻了(30岁左右离婚的男子多次出现在村上的长篇小说中,如《舞!舞!舞!》《奇鸟形状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可以说,村上以往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主人公都可以毫无违和感地来这部作品客串。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免色涉,富裕而神秘的人物设定类似于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我”在阳台上眺望对面山顶上的豪宅,并猜测:“到底什么人住在那房子里呢?……大体可以肯定,他是在那潇洒的玻璃墙公馆里过着优雅而自由的生活。”[4]像极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当然,两者的性格大相径庭:免色涉一个人孤独地居住在大宅之中,而盖茨比却是夜夜笙歌大宴宾客。然而,两个人物身上萦绕着同样的落寞与哀伤,因为他们“完美”的生活表象下,都藏着可望不可即的“灯塔”。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远离现实,一直生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连十三岁的秋川真理惠也几乎不用手机——她带着手机但很少打开,形同摆设。少女也是村上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例如《舞!舞!舞!》的“雪”,以及《奇鸟行状录》的笠原May。将她们放在一起,模糊了面孔。

三、虚实结合的结构

神秘的无面人、《刺杀骑士团长的》日本画、早逝的妹妹、免色涉的秘密、南京大屠杀、骑士团长,种种现实、历史、超现实的线索编织在一起,隐喻和象征纵横交错,成为叙事迷宫,如同一曲结构复杂的复调交响曲。

骑士团长自称idea(隐喻事物的原型),从画上走了下来,介入“我”的生活。这个情节设定超乎常理,让读者称奇。在故事的结尾处,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我”在为免色涉创作肖像画时看到了潜藏在他意识深处的暴力性。免色涉引导麻理惠偷偷跑进他家里探查真相,并在秘密房间的衣柜里度过三天。“我”知道麻理惠面临危险,根据骑士团长的指引,来到雨田具彦的病床前,“再现”杀死骑士团长这一行为,成功脱离了危险区域。借助骑士团长这一隐喻所提供的关联性,“我”与麻理惠的境遇在合二为一。

而村上的小说中,这却是惯用手段——虚实结合是典型特点——《寻羊冒险家》中的羊博士先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影子,《舞!舞!舞!》中的羊男、《1Q84》中的Q年代等。村上春树试图打破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两个世界之间穿行。作品流露出一种漂浮感和独特性,其意象的多元化留下了庞大的言说和阐释的空间。

四、自我复制

长久以来,村上春树的小说以一种执著的态度默默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整体应有的价值取向。[5]《刺杀骑士团长》的主题依然围绕这这一主题,“我”通过一幅画,寻找关于历史和现实的出口。

這部小说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也非常“村上”,具有典型性。当然,阅读中文版,很大程度还取决于译者林少华。整部小说字里行间中弥散着“懒洋洋”“打不起精神来”“节奏缓慢”的村上格调。“恍若一场短梦。但我清楚知道这不是梦。倘若是梦,我生存的这个世界本身就该整个化为一场梦。”[6] “到底缺什么呢?我无法准确锁定那个什么。但最后若让我直言不讳的话,这些是纵使没有也别无所谓的画。即便就这样永远消失在哪里,也不至于有人感到不便。说法或许过于残酷,但千真万确。”[7]……村上春树一直以别具艺术特色的语言风格赢得无数读者的喜爱,而这部新作却显得过分絮叨,以至于许多读者都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

综上所述,这部长达上千页的作品,从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发展、虚实结合的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和节奏,无一不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像是一部村上春树之前所有作品的大杂烩、大集合、大融合,许多在“村上”小说中曾经出现过的情节和明显带有“村上”特色的元素庞杂地揉捏在一起。这也许可以看作一位成熟小说家的个人风格,中文译者林少华先生将之称为“旧的砖块,新的墙壁”[8]。也有人称之为“问题冒险大回归。村上元素大汇集,村上总决算。”[9]然而,无论从阅读体验来讲,还是从艺术创作来看,《刺杀骑士团长》都未免过于老调重弹,让人遗憾。回望村上早期的作品,这是村上创作小说以来明显露出衰退的迹象。

注释:

[1]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奇鸟形状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

[2]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刺杀骑士团长》第二部:流变隐喻篇,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

[3]雒鹤飞,向有良知的日本文学巨匠致敬——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带给我们什么,《文存阅刊》,2018年2期。

[4]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显形理念篇,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第60页。

[5]刘海英,关醒,解读村上春树的“寻找”意识,《日本研究》,2010年4期。

[6]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刺杀骑士团长》,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引言第3页。

[7]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显形理念篇,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第55页。

[8]林少华《刺杀骑士团长:旧的砖块,新的墙壁》,文学自由谈,2017年3期。

[9]鸿巢友季子,《刺杀骑士团长》推介语,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