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字本位”理念下识字课堂的趣味性

2018-12-17张丽娜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趣味识字识字教学

张丽娜

摘要:识字教学环节是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核心所在。在“字本位”理念下,让学生有效地、趣味地识记汉字需要教学策略的指引: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图的展现力、构字故事的吸引力、学生对汉字本身的探究力为切入点,顺应学生识字的规律,挖掘汉字本身原始的音、形、义,追寻字原本的形态、理解每个字演变背后的文化,可以有效提高低年级的识字效率。

关键词:字本位;识字教学;趣味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B-0051-03

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词是一种舶来品,在汉语中没有根,而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汉语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根,因而需要以“字”这个“纲”为基础探索汉语的规律。[1]如何凸显汉语特点,自然地寻得汉字背后文化的根?笔者以为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不仅要从音、形、义上着手,还需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思维水平,挖掘汉字中的“兴趣点”,巧妙展开教学,让“字本位”理念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提高识字效率。

一、看图追源,趣识字形

中国古代造字本源可大致分为象形、形声、会意与指事。无论哪种造字法,字的形成都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分不开,它饱含着先人们在反复实践中积聚的智慧。就目前对字本身的探究来看,“字的本质为字形”这一观点有力地凸现出了字形在诠释整个字中的重要作用。从造字这一层面上来讲,识字的开始就要先看字形,通过字形推知它的含义,这也正是中国造字最为精妙之处。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字形就与字本身所代表事物的原始图片或花纹极为相似。所以更确切地说,最为原始的象形文字来源于图。利用图,将识字教学与图片展示、视频动画等相结合,不仅使教学更为直观,也让原本枯燥的识字环节变得生趣盎然。

如“亭”,甲骨文为“”,古陶文写作“”,到了小篆,演变成“”,像是屋顶与阁子分离,下面的“丁”写成“个”,指事一个人在亭子里休息。从“亭”的演变上来看,其字形一直像是建在高高土台上的屋子。其实,“亭”造字的本义也是根据古代有顶无墙的简易建筑而来的。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将古文字“亭”与亭子的图片放在一起,利用“亭”的演变与“图”做比较,强化学生的识字记忆。

再如“众”,它的甲骨文字形为“”,造字本意为蓝天红日之下的广大人群。讲授时,可以以“太阳底下,是大片大片的人”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从“图”中感受人之多,以“图”的冲击力率先定格在学生脑海。再结合古文中“三个重复的符号就表示‘多”的解释,向学生说明重复的三个人就表示众多的意思,由此学生就进入了理解性记忆阶段。实践也反复证明,理解性的记忆往往比死记硬背更有效,记忆时长也更久。再比如“步”,在甲骨文中为“”,两个脚趾代表一前一后,金文中的脚趾更为形象“”,后来演变为篆文“”。不难发现,“步”造字的本义就是两脚在路上交替迈进,以动画形式将“步”的发展变化慢慢展现出来,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综上所述,看图追源,利用图特有的展现力不仅能提升学生识字的接受力,也使其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另一方面,语文课堂不仅止于有趣,承担更多的还应是识字教学任务。教师以直观的方式,深挖字背后的意义,会让学生达到会识、会认、会写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字的文化根源,才能使得“字本位”的教学理念自然地引入课堂。

二、说文解字,趣知其义

识字的兴趣动机直接影响识字教学的效率。在低年级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教师应多设置有趣的环节,以活动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低年级学生除了易被图的“展现力”所吸引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点,那就是很喜欢听故事。结合造字本源,挖掘字背后的故事,让单个的字,以成段的文解释出来,不仅使识字课堂更加语文化,也让字背后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古人造字时,不但很恰当地利用“形”,同时也有机地结合了“义”。在邱邵瑜编著的《有故事的汉字》,就把汉字和故事完整的结合在了一起,他的书中是这样解释“怒”的:“‘怒字的由来很有趣,它的上面是‘奴,‘奴字是由‘女和‘又组合而成,表示不停操劳做事的女婢,下面的‘心字,是指女婢的心情,一个整日操作又经常被责骂的女婢,当然很生气,很恼怒了”。[2]如果以这样故事的讲述方式带入课堂,记忆字的趣味性便会更浓了。再如“艮”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为“很也”。“艮”和“见”都是目下一个人,“见”向前看,“艮”向后看,双人旁与艮组成“很”,“彳”是行走的道路上,走一段路“艮”向后看,一望无垠,“垠”字用了“艮”,表示土地广袤很大,因此“艮”有“很”的意思。这样的讲解不仅利于学生记忆,并且对含“艮”偏旁的字也做了拓展。

说文解字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地运用到课堂当中来。例如,“凶”字可以说文解字为:“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凡凶之屬皆从凶。(兇)擾恐也。从人在凶下。”根据此解释,可以在课堂上这样讲述:“‘凶字的‘凵就像地上有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掉到了坑里,坑里的‘×就像是放置在陷阱里交叉的箭,人掉在这两只锋利的箭尖上,凶险就可想而知了。”当学生饶有兴致地听着故事,在唏嘘的同时,记住“凶”字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以上可见,把字背后的故事一点点带入课堂,以说文解字的方式为字作一个详细的注脚,让单一枯燥的识字课堂,充满着独特的语文味,汉字背后的文化色彩也更为浓烈了。

三、猜谜探究,趣学活用

学习最好的开始是兴趣。用图片、视频、讲故事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识字,但若仅停止在这个阶段,只能说语文课堂只为了识字而识字。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并能将方法运用到学生自学阶段,引领他们对字有进一步的探究,识字教学也便有了质的升华。所以,在低语识字课堂,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并运用现有的经验去探究“字”本身。比如,在学习新字时,以猜字游戏的方式就很不错。字谜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字游戏,它根据方块字笔画、结构组合的多变以及运用会意、指事等造字特点设置谜面。字谜的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知欲。在一年級语文教材中就有猜字谜的课程,如:“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这个字谜就巧妙地结合了字的偏旁部首和字义,让学生通过思考,从中猜到“秋”。再比如“有马能行千里,有水能养鱼虾。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种庄稼”,其中都包含“也”这个部首,它与不同的偏旁“氵”“马”“亻”“土”组成不同的字,其字含义也紧跟偏旁而改变。由此可见偏旁的重要性以及辐射性。学生在猜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对字形和字义有所体会。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鼓励学生利用猜谜的技巧和经验,去创造新的字谜,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戴汝潜先生说:“汉字是一个自组织的,科学的表意系统。不仅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特定的字理,而且同类事物的字形具有相同的标志号符号特征。”[3]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只有对汉字其构形规律有了认识,对其含义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入。事实上,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只有对汉字构形及造字方法有所了解,才能真正地认识字本身,进而探知汉字的奥妙。

的确,汉字是一门艺术,是众多文明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星。学好汉字,务必要追寻字原本的形态、理解每个字演变背后的文化,才能使得“字”不和汉文化脱离。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将“字本位”理念作为指引,以学生的“兴趣点”强化识字教学的重难点,扎实识字学习的同时,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为语文化。可以说,“字本位”识字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践行。

参考文献:

[1]徐通铿.字本位和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6):2.

[2]邱邵瑜.有故事的汉字[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5:110.

[3]戴汝潜.写字与写字教学的规律[J].福建教育, 2007(9):27.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趣味识字识字教学
趣味识字教学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趣味识字教学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利用生活资源让孩子趣味识字
小学语文低年级学生趣味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的方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