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启瑞的目录学思想探微
2018-12-17杨琳
关键词:龙启瑞;《经籍举要》;目录学思想
摘要:龙启瑞是清代晚期的教育家、目录学家,对其目录学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龙启瑞的生平和治学方法,详细探讨了《经籍举要》的编撰背景和编撰特色,分析了《经籍举要》的价值和存在的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10-0138-03
清代学者王鸣盛认为:“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现代目录学家余嘉锡也认为:“目录书者,所以告学者以读书之方,省其探讨之劳也。”“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之学,一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所以,大凡洽学之士都很注重目录之学。推荐书目作为目录的一种,又称导读书目、举要书目,它是针对某一特定读者群或特定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或普及知识而编制的书目。目录学家王重民认为,现存最早的推荐书目应为敦煌出土的《杂钞》。但事实上,《杂钞》是以问答形式罗列的图书目录,仅向读者介绍了一些常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推荐书目。也有学者认为,元代程端礼编撰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较为成熟的推荐书目。但事实上,该书只是一份教学计划,而不是推荐书目。目录学家姚名达认为,清代道光年间龙启瑞编撰的《经籍举要》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推荐书目,颇为适合初学者使用,能起到指导初学者读书的效果,张之洞并以此书为基础编撰了《书目答问》。
1龙启瑞其人
《清史稿·儒林传》对龙启瑞做过简要介绍,今录之如下:“龙启瑞,字翰臣,临桂人。道光二十一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二十四年,充广东乡试副考官。二十七年,大考翰詹二等七名,以侍講升用。七月,简湖北学政,著《经籍举要》一书,以示学者。又以学政之职有三要:一曰防弊,二曰励实学,三曰正人心风俗。三十年,丁父忧回籍。咸丰元年六月,广西巡抚邹鸣鹤奏办广西团练,以启瑞总其事。二年七月,省城围解,以守城出力,以侍讲学士升用。六年四月,授通政司副使。”具体的介绍如下,龙启瑞(1814—1858),字辑五,号翰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清代晚期的教育家、目录学家。其父龙光甸字见田,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历官黔阳(今属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知县,乍浦(在今浙江平湖东南)、台州(今浙江临海)同知,为官以廉洁干练著称,并著有《宰黔防乍录》及诗文集。龙启瑞有这样一位父亲,自然从其教诲中受益匪浅。他少年时曾受学于广西有名的古文家吕璜、王锡振,其文章颇具桐城派风格。道光二十一年(1841),他赴京应进士考试,考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三年(1843),他以翰林院修撰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他又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道光二十七年(1847),朝廷对翰林院官员进行大考,他在考试中得二等七名,被升用为侍讲。同年七月,简湖北学政。在任期间,他认为学政之职有三要:一是防弊。二是厉实学。三是正人心风俗。后因其父去世,回籍守丧。咸丰元年(1851)六月,广西巡抚邹鸣鹤为镇压太平军起义,奏办广西团练,龙启瑞当时正丁忧在家,邹鸣鹤便让其总管此事。次年二月,广西省城围解,龙启瑞因办团练及抵御太平军有功,被升为侍讲学士,并赏戴花翎。咸丰五年(1855)回京,次年擢任通政司副使。咸丰七年(1857)三月,迁江西布政使。咸丰八年(1859)九月,卒于官。龙启瑞著有《经籍举要》《尔雅经注集证》《经德堂集》《小学高注补正》等书。
龙启瑞重视读书,总结了四种训蒙方式:①读熟书。以四书五经和古文词类为教材,“以沃其义理之根”。②看生书。要求以史书为教材,“以扩其变通之趣”。③写字。以初唐碑版为主,“以观其用心之静躁”。④作文。逢初三、初八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及诗赋,“以验其养气之深浅”。他还强调学生只有反复读书,才能理解书中的含义。“上生书,师长先依经讲解逐字实义,毕,再讲实字虚用,虚字实用,本义有引申、异义有通假之法(以《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玉篇》《广韵》为主)。其每一字得声则有古音(古谓周秦先汉)、今韵(今谓魏晋以下)、方言之互殊、双声叠韵翻切之相贯,然后析其章段、离其句读、条其意指。讲毕,命学生复述一遍(看其有见解否),仍旧念一百遍:初缓读,后稍急读,字句要有抑扬顿挫之节奏,四声要有高下低昂之准的(不熟再加一百遍)。”
2龙启瑞之《经籍举要》
龙启瑞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著《经籍举要》一书,该书现有清光绪七年(1881)重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及1939年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初编》本等。龙启瑞编撰《经籍举要》的宗旨是为了培养人才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鄙意谓今日欲振兴文教,当先于博文上用功,有博通淹雅之才,而后可得敦后笃实之士。前此书目之辑,亦教诸生先博学于文之意,初意只欲列为一单,后乃书之成册,因欲颁给各学,遂率而付梓”。《经籍举要》按经、史、子、集编次,但不设子目,收录经部书72种,史部书39种,子部书33种,集部书32种,凡176种。所奇者,于集部之后,又附有约束之书11种,扩充学识之书7种,博通经济之书6种,文字音韵之书9种,诗古文词之书10种,场屋应试之书3种,其他27种,凡73种。全书(包括袁昶增补)共著录图书250种左右。
3《经籍举要》的编撰特色
3.1新增类目具有时代感
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龙启瑞转变了编撰思想,开拓创新,除保留经、史、子、集外,还大胆增设了约束身心之书、扩充学识之书、博通经济之书、文字音韵之书、诗古文词之书及场屋应试之书等类目。新增类目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能起到鼓励读者解放思想,阅读更多领域图书的作用。从《经籍举要》的收录范围看,该书自始至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为读者阅读带来了便利。
3.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杨琳:龙启瑞的目录学思想探微3.2.1于书名之下间有简单案语,或指明校勘,或指明出处,或说明著者,以便读者查寻。例如,《十三经注疏》注曰:汲古本、阮刻连校勘记本、殿本有句圈并校勘;《国朝方苞周官集注》注曰:案此无单行本,见《望溪全集》;《国朝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注曰:板存江宁藩署;《玉篇》《广韵》注曰:此二书通行吴门张氏重刊宋本;《天下郡国利病书》注曰:国朝顾炎武撰;《张子全书》注曰:名载;《榕村语录》注曰:国朝李文贞公撰。
3.2.2间于书后附有简单提要,包括介绍图书内容、评论图书得失、指明图书意义等。例如,李光地(1642—1718),清康熙庚戌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他曾撰《周易通论》4卷,该书的提要是:“文贞于易学最深,故其书皆自抒心得。又发明晓畅,足为初学津逮。”方苞(1668—1749),著有《周官集注》13卷,该书的提要为:“训诂简明,最便初学。”又如《近思录》的提要为:“朱子与吕祖谦同撰,取周子、二程子、张子之言,择其切要者著于篇,淳祐十二年叶采为之集解,始表进于朝。近人复辑为《五子近思录》,采朱子之言以继四子之后,所择未精,于叶氏旧注复多去取,不如原来之简明,惟江慎修氏注者为善。”提要介绍了书的内容与版本的差异,对于初学者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作用。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图书。
3.2.3在有关类目设置小序。这些小序放在类目后边,言简意赅,道出真谛。例如,集类小序:古人文集浩如渊海,今就其有益于德业者著之;约束身心之书小序:右十一种书常置案头,可以束身寡过,虽不能遽至于圣贤之域,而不流于不肖也决矣;扩充学识之书小序:学者渎书最忌见闻荒陋,用以作文必无精彩,安能出人头地,苟于此融会贯穿,庶可无村秀才之诮矣。
3.2.4叙述治学方法。《十三经注疏》的提要探讨了学经的方法,龙启瑞指出:十三经乃学问文章之根柢,必须精熟贯通,异日立身行事、读书作文,处处方有把握。然学者材质敏钝不同,兼习原非易事,莫若随其性之所近,量力专习一经,一经既毕,乃及他经,果能融会贯通,则一经亦自可名家。昔人教子各执一艺亦此意也。龙启瑞先探讨了学习经学的重要性与意义,然后指出可先习一经,而习经可先正文,再传注,再诸家之说,古训新知不可偏废。一边读书,一边写读书笔记,对书的印象将会更加深刻,对书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龙启瑞还介绍了读其他书的方法,“仿读经之例,各就其性之所近者习之,有志圣贤者,宜先读宋儒义理之书,留心经世者,宜博观诸史”。对于史书的学习,他说:“全史浩博,终身浏览亦不能尽。且卷帙繁富,寒士岂能家有其书,而《史记》为历代文章之鼻祖,班书实后世国史之权舆。斯二者定当熟复。至若范书之取材宏富,陈志之用笔简严,李延寿则号称良史,欧阳公则长于叙事,《明史》时事去今最近,观胜国之所以亡即知本朝之所以兴,尤足为考证得失,通知世事之助,皆学人所当先务者。”他介绍的一些读书方法在当时是实用的,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经籍举要》的价值与局限性
《经籍举要》具有推荐图书的功用,对于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研究古籍均有一定的价值。该书直接启迪了张之洞《书目答问》的产生,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开启了近代学者编撰推荐目录的先河。尤其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复古风气的急剧回潮下,文人学者开列国学书目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梁启超、章太炎、顾颉刚、林语堂和汪辟疆等,都编撰了国学基本书目。
《经籍举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①思想上的局限性。该书编撰意图明确固然是其一大特色,但这也暴露出其有一定的局限性。梁启超认为:“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尤盛。凡治经学者多兼通之。”而龙启瑞在介绍经、史、子、集书之余,未能涉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表现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过于推崇和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一味迎合。例如,在《十三经注疏》下,龙启瑞认为“《十三经》乃学问之根柢,必须精熟贯通,异日立身行事,读书作文,处处方有把握”。②编撰体例不统一。《经籍举要》中的“举要”,不是每书都有,只有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书才写提要。这大概是继承了宋代郑樵的“泛释无义”的目录学思想,但是作为推荐书目,必须让读者了解所推薦的图书,因此所著录的图书都必须有提要。《经籍举要》未能做到这一点,是一个缺陷。
5结语
《经籍举要》未能像《书目答问》那样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重要原因是它未能反映时代变革的趋势。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敢于面对现实,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与封建文化有关。因此,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开始觉醒,他们反对崇尚空疏,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作为封建官僚的龙启瑞,却仍努力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制度竭力辩护,这就大大限制了《经籍举要》的时代进步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综上所述,龙启瑞的《经籍举要》虽然具有时代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推荐书目,为以后推荐书目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近代学者编撰推荐书目的先河。
参考文献:
[1]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1.
[2]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76.
[3]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9:123.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13291.
[5]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672.
[6]曾祥芹,张维坤,黄果泉.古代阅读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501.
[7]徐有富.文献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214.
[8]龙启瑞,撰.袁昶,增订.经籍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45.
[9]申畅,陈方平,王宏川.中国目录学家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29-231.
[10]全根先.中国近现代目录学家传略[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7.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