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

2018-12-17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曾侯乙双音礼器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天津南开翔宇学校八年级 朱昱菲

那个周末,父亲给我讲了一个历史的故事。孔子带学生到鲁桓公之庙参观学习,见到欹器,孔子便问守庙者这是什么。守庙者答道:“这是保佑天子之座之器,置于座位右侧以警戒自己。”孔子说:“我听说这器空着时会倾斜,装适量水就会平稳,装满水便会翻倒。”说罢,孔子让学生往欹器中做灌水实验,结果果然如此。孔子感慨地说:“怎么可能有满溢而不倾覆的东西呢?”

父亲向我详细解释了“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将中庸之道娓娓道来。他说,万物皆如此,这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思想。恪守中庸之道,中和不偏激,保守不冒进,这种坚守中间态、寻常态、随和态的思想使中华文明躲过了无数次断裂和消亡。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我不禁深深佩服先古圣贤思想的伟大。

坐而论道,学以致用。父亲纵观我近日的惆怅与迷惘,用中庸之道把我丢失的自信、坚强和乐观一一找回。

我的自信去哪儿了?虚则欹,它变成了自卑;满则覆,它化作了自负。

我的坚强去哪儿了?虚则欹,它变成了怯懦;满则覆,它化作了武断。

我的乐观去哪儿了?虚则欹,它变成了悲观;满则覆,它化作了自满。

在这人生之器中,不足与过头都是不适当的,唯有恰好适中才受用。这便是“庸”的意思。

是呀,“满招损,谦受益”“宽则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些警句体现了中庸智慧。曾经胸怀天下的圣贤智者,早在千年之前便将这大智慧浸润于华夏儿女的汩汩血脉中!这一真理引领华夏文明扎根于蔚蓝星球之上,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卑不亢,不温不火,踏实坚定地稳步向前。而我也将跟随民族的脚步,端正心之器,重新找回我的自信、坚强与乐观,砥砺前行。

教师点评

此文由小故事引入,写了自我反思的心路历程。全文主题突出,语言流畅,行文自然,读罢令人印象深刻。

(沈洁)

器之“器”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 江欣昀

小器,如壶、盘,盛食;中器,如尊、罍,显华贵;大器,如镩、钟,展盛世之威。大丈夫当如大器,纳世间万物,维天下之礼,守寰宇和平!

——题记

一方旷室中矗立着一套编钟,一名小匠侍立其右。曾国国君曾侯乙端坐案旁,手抚均钟木,身形飘逸,面色闲适,正为编钟定音。

“曾侯,楚国送的青铜,您当真全用来造钟啊?”小匠不解地问。

“不然如何呢?”

“用来铸造兵器呀,您看,当今时代杀伐不断,各国寻求自保。楚国毗邻我国,虎视眈眈……用铸剑的青铜铸造编钟这种礼器,有什么用?”

曾侯乙微微一笑:“我们国姓为何?”

“姬姓曾氏。”

“是呀,我国是周氏正统,继承周氏礼仪,‘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仪之国,只需敬天子,崇俭明德,安守封地,爱护百姓足矣!再说安邦定国,也并非只有兵器能做到。”

用礼器?小匠垂头细听,心中仍有疑惑。

曾侯乙缓缓站起来,轻声说道:“楚惠王今日要来观钟,过会儿你就知道了。”

“楚王驾到!”

楚惠王威风凛凛地步入室内。

“哎呀,曾侯,好久不见!又在谱什么新曲呢?”楚王满脸堆笑,显得很亲热。

曾侯乙恭迎道:“楚王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海涵。”

“曾侯客气了。久闻曾侯精通音律之学,于编钟之器大有研究,本王此番特意前来切磋。这是我日前昕铸的一口钟,特地带来给您瞧瞧。来人!”楚王大声吩咐道。

一口气派的青铜铸钟置于室内。小匠定睛一看,不禁暗暗摇头。钟身雕刻精致,材质上乘,但体型庞大,发不出清亮之音,钟口不宽,非弧形,奏不出悠长之音。可见楚钟只是徒有其表,而无曾钟之韵。他若有所悟。

“楚王之钟真是气派!”曾侯应道,“这是我曾国所铸之钟,楚王请看。”

曾侯双手各持一柄击槌,轻轻一击,一只轻小的钮钟发出了清亮又悠远的乐声。这一声……不不不,是两声,一声清脆,一声悠长,兩声交互杂糅,盘旋往复,明快旷远,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楚王似乎也发现了什么:“曾侯,这莫非是早已失传,至今无人能铸的一钟双音?”

曾侯的双眼闪烁着自豪的光:“正是!楚王,当今各路诸侯,无不各成其势,但我的一钟双音,怕是独领诸侯了吧?”

“那是当然。”楚王钦佩至极。

“曾楚两国订立盟约,世代交好,愿我们两国就像这双音一般,一正一侧,和谐共存。愿编钟这礼器所代表的周王室正统能传承千年,永世不绝。”

原来如此!小匠恍然大悟。

小人之心容杀伐,大丈夫之心容万物。原来王者之气非杀伐,而主和谐!正统礼器承载着王者大器,奏出清亮绵长的乐章。

教师点评

曾侯乙编钟是历史课本收录的,而楚惠王赠青铜的故事,历史虽有记载却并非广为人知,这个材料比较新鲜。而材料本身“一钟双音”寓意深刻,既有思想厚度也有时代气息,有力地支撑了文章主题。再现历史场景时,小作者增加了“小匠”这一人物,使情节的交代十分合理。文章人物形象生动,细节丰满,让历史故事焕发新生命!

(吴怡)

猜你喜欢

曾侯乙双音礼器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曾侯乙的音乐之声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曾侯乙编钟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