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系统中儿童乘员无障碍设计研究
2018-12-17谢淑鑫李星智宋丽姝王艳群
谢淑鑫 李星智 宋丽姝 王艳群
摘 要:儿童群体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社会培养的主体。因此,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方便的出行环境尤为重要。在公共出行中,儿童乘员在此年龄阶段特有的表现往往会导致无预料的状况。针对儿童群体行为及心理特征的调查分析,对城市公交系统进行儿童乘员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实现儿童乘员的安全便利出行。
关键词:城市公交;儿童乘员;无障碍设计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320083Y);江苏师范大学“十三五”第二批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立项(JYJC2018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SJB760052);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320178X)。
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国新一代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儿童群体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切实有效地保护儿童乘员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1]。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人们对生命的关爱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在公共交通中,儿童乘员的受关注度相对不高,我国公交系统并没有专门针对于这一群体的设施。本文研究和分析儿童群体身心特征,对儿童公共出行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探索解决方案。
一、城市公交系统儿童乘员无障碍设计现状
(一)城市公交系统儿童乘员无障碍设计存在的问题
儿童是每个家庭的期望,是优先关照呵护的对象。然而在社会大环境中,往往忽略了这一庞大又特殊的群体。多数情况下家长都会陪同孩子出行,这不是因为家长太爱护孩子,不舍其单独出行,而是儿童出行的障碍重重,安全也没有保障,孩子无法靠自己顺利使用交通设施。目前现有的城市交通设施普遍不适用于儿童,成人在上下公交时都要有意识地提高腿的幅度,对于儿童来说上公交踏板其实就更费劲了(图1)。常见的公交车内部普遍是统一的公交椅,没有有利于儿童乘坐的特殊装置抑或是安全措施(图2)。在已有的一些无障碍公交车中会设有儿童专用的座椅,或者设有专门为婴儿车和残疾车放置的区域,这些却又都忽视了交通设施空间是有限的事实,在专用的区域没有被利用的时候,该区域就浪费了车内空间。途径校园的公共交通往往接纳大批的儿童,在没有大人的看护、成群的儿童少不了嬉戏打闹情况下,安全隐患很大。车门开关时,成人难免都会被夹住,何况意识不强的儿童。因此,针对该群体无障碍化公交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必要。
(二)城市公交系统儿童乘员无障碍设计研究现状
国外状况: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早已开展无障碍化的设计和服务,因此无障碍交通设施都非常普遍,处处可见人性化的设施细节,如方便弱势群体上下的无障碍公交、无障碍地铁。美国一些州的公交车上采用可升降的车身且可收放的踏板装置。当儿童乘员上下车时,车身可适当降低;当有婴儿车要上下车时,车身降低且收拢在车门侧的踏板缓缓放下,铺设在车门与路面之间,方便婴儿车的进出;车内的部分座椅也是可收放的,这样有利于婴儿车的停放[2]。如今,日本的无障碍设计已经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与外延,其贯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无障碍设计,对其他国家来说不失为一个借鉴的范例[3]。德国柏林公共交通公司在1980年代购买的车辆已经全部是无障碍汽车和低通道有轨电车[4]。此外,美国、日本等国家还建立了有关儿童乘員安全的相应法律法规。
国内状况:我国的无障碍公交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改良的空间也很广。而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飞腾,城市数量以及城市的人口骤增,交通系统普遍趋于大型化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多,儿童出行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各方面开始重视起儿童的乘车安全性,然而儿童乘车无障碍的改善相对于现状进展缓慢。儿童乘员的乘车安全和无障碍这方面对国内而言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尽管国内少数发达城市投放了部分无障碍公交车辆,但是大部分公交车辆惯用以往不合理的交通系统,这无法满足儿童使用座椅和婴儿车放置以及上下车辆的实际需求。
二、儿童乘员行为特征分析
(一)身体特征
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身体各部分并没有发育完全,骨骼承重能力差,与成年人相比是非常脆弱的。这一群体在碰撞等未预料的情况下受伤的几率相对较大。这一时期,骨骼还没有达到成年人骨骼的坚硬程度,同时,水和有机物在少年儿童骨骼化学组成成分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无机物占比较小,因此,少年儿童的骨质较疏松,弹性大,不易骨折,但承重后易变形、弯曲。在3岁之前,婴儿骨骼可以用软来形容,婴儿在 3 岁之后软骨才会变成骨骼,骨化过程会持续到青春期,而在此期间肌肉与颈部韧带也逐步形成[5]。儿童的皮肤组织处于发育状态,表皮细胞较小,其厚度不及成年人,表皮容易脱落,致使儿童的抵抗力差,轻微的压迫就有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真皮胶原纤维以及弹力纤维十分脆弱,皮肤细胞水分含有量更高,渗透性强,容易吸收各种物质,对周边的环境较为敏感。因此在各种环境条件刺激的诱发下易患上皮肤疾病[6]。
(二)行为特征
儿童好奇心重,爱动,喜欢爬高,喜欢追逐打闹,但安全意识、自我控制及应急反应能力相对较差,往往又对周围事物拥有很强的兴趣。此时,他们便会做出“触碰”这一行为,来“探索”这一事物。公共环境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如果家长看管不当,这些隐患很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例如儿童因为好奇而把手伸出公交车窗,意外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表1[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无器械类)
对上述表格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可得,儿童较成人相比,稳定性差,在陌生环境下不能自主有序行动。另外,怀抱婴儿往往会遇到突发状况。针对以上结论,分别对抓握、吸引、稳定及突发状况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三、城市公交系统儿童乘员无障碍设计策略
抓握设施:一般来说,儿童身高要远远低于成年人,现有公交车内的扶手及拉环高度全部依据成年人身体尺寸设计,未考虑到儿童的处境,并不适用于儿童。将座椅外侧靠近边缘处做镂空处理,如图3,方便处于各年龄阶段不同身高的儿童抓握。外侧抓握处高度为495~885mm,适合身高80~140cm的儿童乘员使用。座椅详细尺寸说明见图4。改良后的座椅变得更加人性化,方便了儿童。
吸引设计:儿童群体自控能力差,当他们进入新的环境时,因为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对这一环境开始“研究”。在公共环境中,儿童会因此忽视秩序。可以通过视觉信息有效引导他们。2~4个月的婴儿就已经有了颜色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表现出对不同色彩的偏好。研究发现:3~4岁的儿童更偏爱红色、橙色、黄色等鲜艳的、明度高的暖色;而5~15岁的儿童色彩偏好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蓝色、绿色、红色、紫色、橙色。在不同時期,孩子们的颜色偏好较之以前有所变化,但暖色调趋于领先地位。公交车内地面可以铺设路线引导标识,如图5,用儿童偏爱的暖色吸引注意力,从而引导他们学会有秩序地乘车;抓握区域和其他区域用冷暖色区别,有助于儿童识别。
稳定设计:母亲带着婴儿乘车往往会出现各种让人困扰的事情,其中,安全是最为关键的问题。针对于这一方面,人们想了不少固定儿童的方法,然而真正可以广泛推广的措施却寥寥无几。在此,我们打破以往的为儿童设计特殊座椅或区域的思路,让孩子可以跟着大人一起坐,进行了新的设计。如图6,在靠车窗位置的座椅处的车壁上安装可收放的L型棍型设施,其外包裹有软性材质。当母亲抱着孩子坐着时,将该设施展开,它就能够将母亲和孩子一起约束在座椅中,起到安全带的作用。而其外表面是软性材质,有缓冲的作用,能够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磕碰到。在实际状况中,较小的孩子都是由家长抱着的,而较大一些的孩子是自己专门坐一个座位。这样的设计更符合现实的状况,并且避开了专门为孩子设置专座的情况,提高了座椅的通用性与利用率,使每一个座椅都可以不分对象地被使用。它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够在现有的交通系统中进行大量推广安装,用料少,经济实惠。
突发状况的应对:在公交车上设置一个专门供应给带婴儿的母亲和儿童的区域,一地多用来解决公交车上母婴哺乳不便和儿童如厕困难的两种问题。其实在公交车上,儿童经常遭遇的突发状况就是大小便问题。儿童的自控力弱,还没有养成完善的自我约束行为,因此外界没有办法强求孩子像成人一般在公众场合下控制住生理上的需求。此外,生理上的需求被压抑对于儿童的成长也是不益的,会损害他们的身体。他们这些本能的行为没有办法控制,那就反之而行,顺应生理需求。现有的无障碍公交车中已经有专门哺乳婴儿的母婴区域,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如图7,将母婴区域的座椅改进成一个小的坐便器,哺乳时,母亲坐在座椅上哺乳,儿童要如厕时将盖子打开使用便可。
四、结语
从儿童乘员最根本的特征出发,研究设计针对儿童群体的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设施,加快先进的乘员应急和保护装置的革新速度,一来可以使儿童乘员的乘车环境更加便利,二来能够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减少儿童户外出行的风险。儿童乘员的出行应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儿童公共乘车环境中所涉及的应用设施加以增添和改进,希望更好地保障儿童乘客的安全出行。
参考文献:
[1]邓泽英.关爱儿童乘员——汽车安全的一大焦点[J].世界汽车.2001,(07):9-12.
[2]高桥仪平.日本无障碍设计[J].设计,2010,(10):62-65.
[3]岳翔.柏林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通用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技术研究.2013,(06):26-29.
[4]朱慧,黄志刚.无障碍公交车内部布局设计与研究[J].包装工程,2010,(18):1-4.
[5]孙繁飞.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儿童房空间利用及家居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7:14-14.
[6]柳倩.学前儿童的身体移动能力[J].幼儿教育,2017,(10):4-5.
[7]杨敏等.3-4 岁儿童的颜色偏好及其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4,(06):50-55.
作者单位:
谢淑鑫,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李星智,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宋丽姝,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
王艳群,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