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 踩在土地上的职业担当

2018-12-17夏晓宁

记者摇篮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

夏晓宁

【摘 要】面对地方电视台的困境,“做强新闻、做精专题”是出路,记者踩在土地上的报道能力、职业担当是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发挥这个将会最大提升传统媒体在新闻类节目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就此观点结合部分新闻案例和自身工作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闻记者 鲜活真实 新闻力量

关于提高竞争力,大家的共识就是在本土优势、资源优势、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前提下,必须 “做强新闻、做精专题、做大活动”。做节目,尤其是新闻性的节目,确实是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虽然没有新媒体快速,但是认真、深入、真实、负责的采访实力,和记者的职业担当是多年的积累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找回当年那种踩在土地上的报道心态与能力,将会最大提升传统媒体在新闻类节目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记者只有踩在土地上,走进生活,捕捉细节,采访才真实有温度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新闻和纪录片吗?那是电视的黄金时代。那时的节目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记者在生活中,记者的脚踩在大地上,每一个新闻镜头里都冒着生活散发出来的腾腾热气。

做记者20多年,我做过很多节目,包括新闻、社教以及人物访谈。有一句话记者都知道:“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从当年刚当记者拍摄《衍水浪花》开始,我就被教导拍好看的节目就一定要走在生活里,要有采访细节。为做到这一点,我曾经在三九天的凌晨4点钟跟拍卖牛奶的老大爷、清晨5点到灯塔跟拍下岗职工的早餐店、晚上8点跟拍单亲妈妈辛苦一天之后在孤独的灯下写《打工日记》、爬到农村院墙边的大树上拍一个如电影开场般的俯拍镜头。那正是90年代中国纪录片和电视新闻类节目崛起的时代,“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那一时期最好的诠释。

2012年冬天,我跟拍电影《雷锋在1959》在辽阳的拍摄。在一场盖职工宿舍的戏中,演员们在零下20多度的大山里几次光着脚踩进冰冷刺骨的稀泥中。快60岁的演员冯国慶一次一次地拍,那股认真劲儿让我们的新闻闪闪发亮。在拍摄过程中,雷锋当年的工友老乡来到弓长岭雷锋纪念馆拍摄电影结尾的一段戏。当73岁的易秀珍老人凝视着雷锋的塑像轻轻地说出“50年了,你还记得1959不”,那一个瞬间温暖动人。无法表达的情感,在这里,一个镜头一个细节足矣。因为在现场,有幸我们没有遗失这样的瞬间。

在这一点上,电影《雷锋在1959》这部戏对我影响很深。因为雷锋这两个字在当下更趋于是个精神概念,我当时并不认为电影会拍好看。导演宁海强说他要拍雷锋成长和积淀的过程,告诉大家雷锋是一个真人。编剧黑继文也一再强调:“这部戏不是重复展现雷锋那些好人好事,而是要说雷锋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在这里写下20篇大家耳熟能详的日记、为什么他那么坚持地走向军营直至最终走向他人生中的辉煌。”

这部电影拿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因为电影展示的不是孤立的雷锋这个人,而是雷锋那个年代人们身上具备的那种信仰、担当、关爱与温暖!他们全力以赴地工作,不计较环境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环境下诞生的雷锋是真实可信的。

一株鲜花栽在土地里是鲜活的,拔出来就变成了干花,没有生命力,成为一种概念。唯有土壤,才能让一切鲜活而真实。新闻亦如此。在许多成功的人物新闻采访和纪录片当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不多赘述。

在事件性的新闻报道中更是如此。当年央视《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至今让所有的新闻人记忆深刻。1995年运城地委和行署共同提出在半年时间内投资2.8个亿完成100万亩的渗灌面积,那三年过去后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到底完成了多少灌溉面积呢? 央视并没有依据当地领导发言的相关文件提供的数字信息发一条新闻,而是发挥《新闻调查》的深入采访优势,记者不仅走访水利局、地委领导及地委相关退休领导,更是深入基层,向农民了解最新鲜的事实,并特请专家实地考察。《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是记者王利芬发现了渗灌井后面的秘密,跳上井台,拔出像木桩一样插在农田里的水管,下面根本没有半点水的影子。观众一目了然地看见了什么叫作“造假”。在这个采访中,记者不仅踩在土地上,而是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使整个新闻报道因而更加充满真实的力量。

记者应该踩在土地上拍摄,以新闻作品的影响力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记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并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央视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引领。2017年1月央视的《朝闻天下》元旦特别报道做了“走基层:2016年为谁辛苦为谁忙”的节目,有一期《一列火车:连接家与远方》。节目中一列火车上回家的外出务工人员、探亲的母女、火车上的厨师长、火车司机等等,镜头和话筒就在人群中,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诉说着“一年奋斗都是为了家人,怎么辛苦都值得”“虽然和家人分离,但这是我们的工作,为了他人的平安我们值得”的心情。鲜活的现场、真实的细节、真诚的镜头、平实的解说,这样的节目让人看了心里温暖又感动,每一期的话题阅读量都在1亿左右。

现在新闻设备更新,采访手段丰富,但是许多新闻却因形式化的表现而被诟病,更有许多标题党为了博眼球大展花拳绣腿,却内容空洞、相互抄袭,没有细节甚至没有现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离开了脚下这片土地,离开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人群,追求了眼球效应,却丢掉了真实的生活。

地方媒体传承传统媒体的历史责任,是党、政府、人民三位一体的喉舌,提升自身新闻力量和传播能力不仅是生存需要,更是职责所在。现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作为主流传统媒体,要做到的就是牢牢地站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理智地分辨,正确地传播。在辽宁新一轮振兴的大环境下,扎根本土,以记者的职业担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公益广告: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试谈如何提升新闻记者的采访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