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墓园景观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2018-12-17王晓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改革

王晓晗

摘 要:墓葬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植根于国人的礼教礼仪之中,人们对墓葬的重视不仅表现了对往生者的思念,还体现了对死后未知世界的敬畏。然而城市墓园规划发展至今,暴露出许多实质性的问题: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使得墓园缺少生态绿化,并未走上集约化发展道路以及景观绿化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优秀的墓园空间理所应当成为人们精神寄托、反思人生、情感倾诉的场所,而不应给人悲伤、痛苦、阴森的感觉。从中国城市墓园现状入手,剖析了中国城市墓园现存的问题。与此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对人类情感的设计表达,结合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中国城市墓园景观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为今后中国城市墓园景观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市墓园;景观规划;空间情感;改革

一、中国城市墓园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的墓园设计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常常给人留下“荒凉、厉鬼、阴风、蒿草、嚎叫……”的印象,使人惶恐不安、心惊胆寒。鲁迅先生曾在诗中说过:“大家去拜谒,强盗装正经,静默三分钟,各自念拳经”。大体的意思是说,如果大家都去拜祭,即使有再凶悍的强盗到了墓地面前,也要装出一副正经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墓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便是凄凉与悲楚、荒芜与落寞、冷清之地。

通过对比东西方墓园文化,可以看出墓地文化在东方文化视野里一般呈现的是沉重、灰暗、幽深和苦难的形象。而在西方文化视野里,则是欢快、明亮、优雅、豪放得多。前者是幽暗阴森,是僵滞不前,后者是肃穆雅静,心灵洞开。前者以寂静与阴郁来塑造。后者以宁静开阔的环境作衬托,两者的形意相差远矣。

除此之外,中国的城市墓园在土地利用上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土地利用率低、墓园功能性单一、缺少生态绿化等,使得中国的城市墓园处于一种被人们遗弃的状态。

二、墓园景观中的情感设计

(一)为生者而建

墓园是人们祭奠亲人的特殊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部分。设计者应秉承公墓景观为生者而建的理念,让景观的使用者在公墓行走的匆匆脚步停留下来,这就是一种对情感的把握,而不是松柏成行,景观单一,走进去后让人感觉阴森的荒凉气氛和无法拉近的距离感。

(二)以人为本

在景观的设计领域,“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在墓园景观的设计中亦是如此,行走于墓园中的人,或为祭奠者,或为反思者,其在墓园这一特殊空间中的情绪极为复杂,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一说尤其执着,往往忽略了墓园景观使用者的情感需要。这是作为墓园设计者最应该重视和把握的,当然,所谓的“以人为本”除了需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对生者的人文关怀外,在墓园的规划中也要符合其基础的功能性需求。

(三)因地制宜

对死者的情感和敬畏不分国界和种族,所以纵观国内外优秀案例,墓园景观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宁静、肃穆的气氛。但除此共性之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的人对墓园景观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念,便有了共性中的个性。所以,中国的墓园设计不可照搬国外的墓园设计方式和手法,应根据本土人情及社会观念来考虑墓园的情感设计手法。

三、墓园景观的空间规划

(一)多层次的空间划分原则

在当代墓园的规划设计中,空间会给人一种暗示感,通过各个景观节点的营造来强化纪念性的仪式感空间是常用的一种手法。我们可以将墓园景观大致划分为:入口、牌楼、祭祀广场、水域、林区、墓区等。这种手法的空间划分景观层次丰富,人流动线清晰,景观使用者的活动选择性较大。在丰富空间多样性的基础上,摒弃五花八门的堆砌,化零为整。

另外,城市墓园一般位于城市市区的位置,甚至有些直接选择在原有的基址上(也大多在人口密集的市区)进行修建,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墓园与城市边界位置设置一个“过渡交界地带”,一来可解决风水上的问题,二来也可使人在进入墓园区域时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过渡交界地带”不必用高大的仿古钟楼或牌坊式建筑来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即将进入一个不属于生者的地带,给人压抑的感觉,可以借助地形、植被等缓冲带的软性处理,使人进入墓园时可以放下戒备,放松心情。

(二)多形式的墓园布局方式

在墓园景观布局划分中,我们可以划分为规则式墓园布局、自然式墓园布局、混合式墓园布局。

规则式墓园布局就像传统的西方古典园林一样,有着明确的轴线对称,将墓园划分为左右两侧,而且这种对称式的設计手法体现在墓园景观的每一个空间布局中。这种布局一般运用在地势较平的地理环境中,道路规划整齐,营造严谨、肃穆的空间氛围。

自然式墓园布局更像东方传统的古典园林,道路两侧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布局形式更加归顺于自然,没有整齐划一的风格,景观节点的规划更加多样。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于地势起伏的山地,营造更为活泼、多变的空间氛围。

混合式墓园布局是前面两者的结合体,轴线灵活多变,有对称但并不严谨,墓园道路有曲有直,景观节点并没有严格的规划,构筑物多以功能而设定。这种布局方式灵活多变又不失规整,在我国当代墓园规划设计中得到较广泛运用,丰富的自由式布局形式,更好地营造出墓园的丰富景观空间。

(三)多功能的空间使用方式

墓园的功能性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的进步发展赋予它新的功能。对墓园进行整体的规划,增添公共设施,创造和谐优美的墓园景观,使墓园具有园林公园的功能,包括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室外气候等,不仅缓解城市沙漠化的问题,而且为城市居民提绿色的生活环境,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也可作为安全的避难场所,分担城市的拥挤压力。现今的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绿化生态,由此,公共墓园的发展变化与功能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四、墓园公园化

墓园公园化是我国城市墓园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墓园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已经有一部分墓园通过后期改善变得风景如画,但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讲,墓园的使用率一般集中在清明节、春节等时间段,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随着城市的日益扩大,土地资源愈加紧张,可以用于城市绿地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墓园公园化可以更好地改善目前这种现状。

墓园公园化可以利用墓园这一主题,加以绿地公园的特征,使其具有公园和墓园的双重功能。墓园可采用半开放的模式,由甲方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除去集中时间段的扫墓人群外,还可以对外接待前来休闲、旅游、学习的普通群众,类似于著名陵园与墓园的结合体。墓园内部结合环境塑造、景观节点打造、景观雕塑、植被、标志物的利用,将公园化贯穿于整个墓园设计始终,使墓园发挥休闲、教育、传承文化等社会服务功能。

墓园公园化除了需保留其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还需做到:1.空间多样化,建设多层次的空间,满足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品质追求,可设置纪念空间、休闲空间、情感空间、体验空间、文化空间等多层次的空间设计。2.功能多样化,使墓园在满足基本的墓葬功能外,还可以同时具备教育、休闲、旅游、生态、交流、传承等功能。3.墓葬方式多样化,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墓葬文化正处于过渡化阶段,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保留骨灰的层面,基于目前现状,结合国家对于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可融入平地式墓葬、立体式墓葬、绿地式墓葬、生态式墓葬等多种墓葬方式。

五、结语

本文针对中国城市墓园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墓葬的传统文化,提出了中国城市墓园景观的创新意见,通过设计师的角度,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引导科学的生死观。利用墓园的情感设计、空间划分方式、主题公园化等设计构思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死、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对失去亲人的悲痛情绪。通过景观设计使人在进入墓园后心情变得平静、淡然。利用景观节点设计、墓园内雕塑设计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墓园具有教育、反思的作用;利用多层次的空间设计及主题化公园的设计使墓园具有旅游、休闲、散步的社会功能。最终,或许中国的城市墓园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安书慧.公墓景观规划浅析:空间情感设计理念在墓园中的运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尹郭铭,刘扬.现代墓规划设计初探[J].现在园艺,2013,(03).

[3]斯震.我国的传统墓葬文化与现代墓园建设[J].中国园林,2009,(03).

作者单位:

青岛黄海学院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改革
景观规划设计
改革之路
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探究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