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争议孩子独立问题
2018-12-17木昏甄翔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木昏 ●甄翔
“何时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这个让全世界家长为难的话题,最近在美国掀起热潮,起源只是一件小事——美国近年来有几处校区开始禁止家长与孩子共进午餐。这个在美国颇具特色的校园“传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方认为,午餐是学校里学生唯一可以自由活动的时间,尤其在小学,这正是学生们除了课堂以外开始接触“社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机会;而反对的家长则认为,有些家长工作繁忙,亲子午餐是一个可以增进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好时机,同时也让家长更好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取消亲子午餐是“剥夺与孩子共处的权力”。
拥挤、过度关照和安全问题
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什么做什么,一般来说并不是家长干涉的地方,美国学生长久以来基本是带着家长塞进书包里的三明治和水果,在学校独自吃午餐。不过,据美国《纽约邮报》介绍,美国不少小学甚至中学,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允许家长在一些特殊日子(如学生生日、特殊节日或家长事先预约的时间),在学校食堂与孩子共进午餐。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各州不同学校纷纷叫停这种做法。美国《纽约时报》近期梳理的情况显示,2016年佛罗里达州坦帕校区叫停亲子午餐,2017年俄勒冈州比佛顿校区叫停,今年再次让不少家长关注此事的由头则是素以富人区著称的康涅狄格州达里恩校区,也叫停亲子午餐。还有一些校区不设置统一政策,让学校自行决定,纽约市、得克萨斯州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据美联社报道,达里恩校区许多小学抱怨说,家长跑到学校食堂跟孩子一起吃午餐,造成人员拥挤,场面嘈杂。吃完饭,家长准备离开学校,有的小孩会感觉不舍,甚至会因为硬拽着大人不让走而让现场变得混乱不堪。
“午餐时间是上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社交能力,在这时候能得到练习。”在写给达里恩校区家长的邮件中,学区临时主管兰顿表示,一些家长在亲子午餐时间对孩子过度关照,甚至担心孩子“打不开牛奶盒”。“在校方的帮助下,学生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学会独立和自律。”
当然,除了亲子互动和孩子自立能力培养方面的考量外,亲子午餐也面临着其他管理问题。达里恩校区所在地的市政官员就明确表示,从安全角度考虑,支持校区叫停亲子午餐的做法。2012年12月,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的惨烈枪击案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28人丧生,其中20人是儿童。一些学校担心,亲子午餐让家长频繁来校,学校有时无法判断出入校门的陌生成年人是否真的是学生家长,造成安全上的隐患。
“剥夺了和孩子的交流时间”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我个人来说,让我很受打击。”《纽约时报》引用住在达里恩校区的波纳诺女士的话说,作为一个有着全职工作的母亲,能和孩子接触的时间不多,“包括我儿子的生日,我每年会请三四天假,陪他在学
校吃饭”。报道称,在家长接到当地政府要求禁止亲子午餐的通知后,一个社区内小小的争论逐渐发酵成全美热议的“如何养育孩子”话题。
一些家长抱怨说,学校叫停亲子午餐,完全是为了自己图方便。有家长表示,针对食堂拥挤的情况,学校完全可以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措施。例如,让参加亲子午餐的家长提前报名,安排家长不同日子里轮流来校,避免扎堆。
有的家长虽然同意停止亲子午餐,但还是对学校未能有效沟通就单方面叫停的做法感到不满。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副教授珀金斯表示:“校区不和家长沟通,有时会把小事变成大事。”珀金斯指出,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有权决定怎么跟自己孩子相处,学校单方面替家长做出决定会让不少家长接受不了。
同时,一部分家长认为,通过亲子午餐,父母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是否有不顺利的经历。“我们时常在报道中看到校园暴力、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信息”,一名达里恩校区的家长在镇民大会上
说,“我儿子在社交方面就有一些困难,通过亲子午餐,我也能给他一些指导和建议,这并不是过度关照,这只是家长在尽责而已”。
家长何时应该放手?
《如何培养成年人》一书的作者——原斯坦福大学新生学院院长、教育学家朱莉·利恩科特-海姆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亲子午餐是家长“远程操控”的一种表现,“我小时候,如果父母跑到学校来,我会感到十分羞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非常拥护这种做法”。
《纽约邮报》引用一名美国东海岸地区家长的话说,她的女儿正在上学前班,看到同班同学的家长每天都来,“一直问我什么时候去,因为她感到嫉妒,我意识到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成长方式”。这名家长表示,和孩子吃午餐并不能认识到他们在学校到底表现如何,“你一旦到场,孩子肯定会表现得不一样,比如我女儿会缠着我,我离开她会不开心,但她和其他同学独处时就不会这样”。
一个小小的亲子午餐,最终涉及的问题是家长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琼斯指出,孩子刚上小学这个阶段对培养独立性非常重要,尽管家长出于关心爱护,希望多做些亲子陪伴,但有时这种好心会变成过多干预介入,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孩子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实际上是在对他们进行跟踪和监视”。利恩科特-海姆斯说,“小学的意义就是离家的第一步,午餐自然也是其中一部分”。
在华盛顿特区居住多年的华人胡女士两个孩子目前都在当地小学就读,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里的学校还未禁止家长参与亲子午餐,但除了学校要求家长参与的日子,她自己并没有主动去和孩子吃饭。“我们中国家长可能很少干涉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出了校园再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但美国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他们更愿意参与进去。”胡女士认为,两种情况各有利弊,“不过多干涉孩子,又给他们必要的关心,是做家长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