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源古埃及文明
——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古埃及文物展有感

2018-12-17长沙市长郡中学何亦捷

发明与创新 2018年46期
关键词:古代文明社会分工木乃伊

文 长沙市长郡中学 何亦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孕育埃及文明的尼罗河到浸润荆楚文化的湘水,波涛汹涌的河水既灌溉出生命的奇迹,也洗涤出古代文明的遗珍。正值湖南省博物馆举办“法老·诸神·木乃伊——古埃及文物特展”,我打算去尼罗河畔一顾,探访神秘的古埃及。

在雨雾缭绕中,湖南省博物馆前矗立的两尊胡狼头人身“阿努比斯”神像更显威严。步入展厅,两百余件文物诉说着古埃及人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讲述着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以及永生不灭的丧葬观念。

古埃及农业、手工业发达,社会分工明确。从农耕场景壁画局部、厨师小模型等艺术品中可以一窥古埃及人的劳动之景;从精美的头枕、香料瓶等生活用品中可以一探古埃及人对生活的热爱;大祭司夫妇组像清晰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服装样式:男子头戴短假发,上身裸露,下身穿及踝长裙,女子身着紧身长裙,发髻延至胸前,细看会发现男子的肤色深于女子,这是因为男子常年在户外,女子深居简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工。

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源于对自然的崇拜。他们相信身边万物皆有神灵相附,这种思想具有古代文明的共性:在面对无法解释的问题时,人们惯于将其赋予神话色彩,认为是某位神灵的神秘力量造成的。

古埃及永生不灭的丧葬观念则源于大自然的启示。人们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河水的涨落等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得到启示,认为逝者也能通过某种途径重回世间而得到永生。于是,古埃及人逐渐形成了制作木乃伊、复活仪式等多种寻求重生、永生的方式。

例如,展品中用象形文字书写、长达三米的《亡灵书》意为“重见天日之书”,是一部由咒语和插图构成的墓葬文献,一般放在木乃伊头部下方,以期帮助死者跨越冥界所有阻碍,找到通往来世的路。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诚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院长所言:“文物的价值从来就不取决于材料的稀有度,任何出土的文物都是有意义的,也许一根小小的鱼骨就可以告诉我们先民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交通状况等。”

望着这些充满远古气息、让人着迷的文物,我愿做一个探索者,去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猜你喜欢

古代文明社会分工木乃伊
羊头木乃伊
神秘兮兮的《木乃伊》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历史沧桑与古代文明的碰撞——探访埃及航海博物馆
恐龙木乃伊
古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一带一路”艺术考察专题研究展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营口古代文明展》的内容设计与特色
木乃伊洗裹尸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