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纺织城风云

2018-12-17郑子蒙

协商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四厂纱厂纺织工业

┃郑子蒙

置身郑州宽阔笔直的棉纺路会发现,路南是成片老旧的多层家属院街区,北面则是现代化的高层楼群和繁华购物中心,一座古朴的“郑州三棉”厂门和“三棉”苏式工业建筑群,默然无声地伫立在“老旧”与“现代”缝隙之间,提示着来往的行人这条西郊通衢大路的由来。

“郑州三棉”厂房建筑群,是郑州现代工业遗迹的缩影,也是这个城市工业发展的见证,而在不久的将来,由政府规划建设的郑州纺织工业博物馆将在三棉原厂址上拔地而起,继续向后人述说上世纪发生在郑州西郊的这段棉纺工业往事。

郑州纺织工业的先行者——豫丰纱厂

说起纺织城的起源,要从郑州近代工业发展讲起。

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廷在郑州建立了卢汉铁路中段甲等业务站——郑州站。1906年,京汉铁路正式开通,汴洛铁路作为支线也随之开通。郑州,也因铁路的建设成为交通枢纽,并发展为重要内陆商埠。

把纱厂带到郑州的,是上海人穆藕初。

穆藕初是中国近代的棉业大王,生于1876年,曾留学美国,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德大纱厂、厚生纱厂,创出了“宝塔牌”棉纱,在1916年北京商品质量赛会上一举夺魁,一时声名鹊起。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一本英文版图书《现代之胜利者》,书中提到有两个中国的实业家,一个是张謇,一个就是穆藕初。

1918年,在教育学者蒋梦麟的影响下,穆藕初联合上海资本家贝润生、薛宝润、刘星跃、吴美卿等人赴郑州考察市场,看到这里“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最终,他决定在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州兴办现代纱厂。

回上海后,穆藕初筹资200多万元,经过辛勤操办,一个拥有5万多枚纱锭、200多台布机、4000多名工人的大型纱厂——豫丰纱厂,1919年在郑州老城区建厂投产,生产规模在当时的中国名列前茅。

遗憾的是,豫丰纱厂生不逢时。开工不到一年,直皖、直奉战争先后爆发,郑州成为两军必争之地。纱厂虽幸未毁于战火,但因银行、钱庄大有戒心,纷纷催款,致使豫丰陷入金融困境。

随后,抗日战争的硝烟逼近郑州,豫丰纱厂被迫拆迁到重庆,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重庆国棉四厂。

1960年,毛泽东参观郑州国棉四厂无梭织机

1960年,朱德在郑州国棉四厂视察

1960年,邓小平在郑州国棉四厂视察

北方轻工业基地的奠基与起步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各项事业百废待兴。1951年,国营郑州棉纺织厂在原郑州豫丰纱厂的旧址上改建成立。被日军炸剩下的旧厂房里安装了3万枚新纱锭,在上海和本地招收工人重开纱厂。

1952年8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这就让郑州建立完备工业体系的使命显得更加急迫。

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全国财经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的发展问题时,他同意纺织工业部汇报中提出的意见,并且认为计划方案中提出的纺织工业规模还可以再大一些。他说:“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京广线沿线及靠近产棉区的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4个地方同时发展纺织工业。这4个城市,加上原有的邯郸、咸阳两地,后来被称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同年,周恩来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将郑州建设成为北方轻工业基地。然而,1953年的郑州,除了在废墟上复工的“豫丰纱厂”,以及两家外地老板投资的小纱厂之外,纺织业可以说毫无基础。

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5万纱锭规模)于1953年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这家企业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管城区布厂街的“国营郑州棉纺织厂”虽历史悠久,但因生产规模有限,只能屈居为“国棉二厂”。

1954年4月,规模比一厂规模大一倍的国棉三厂开工建设,与一厂隔着一条马路。接着是四厂、五厂,依次由西向东排列。1958年建六厂时,由于五厂东侧已无空地,只好在一厂的西边划地建设,后来民间戏称六厂是“后来居上”。

厂房设备有了,技术人员从哪儿来?受益于国家统一调配政策,从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调来了一万多名技术工人、管理干部支援郑州纱厂。国家又投入巨资,在郑州纺织城一口气建起了4所纺织院校,建起了与棉纺企业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为纺织工业配套的河南省纺织管理局医院(现在的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省工人文化宫等,也在纺织区南边陆续建成。

郑州国棉厂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很快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浩浩荡荡的10万郑州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1958年,国棉四厂还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喷气织机。1959年,郑州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增长460倍,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曾经的辉煌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郑州六大纺织厂峥嵘并立、飞速发展。纺织行业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是当时投资的30倍,为郑州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六大纱厂的产品各有特色,一厂以军布为主,后生产彩布;二厂生产的汗衫、背心、秋衣裤倍受欢迎;三厂纺布出名,职工食堂办得好,是唯一具备接待外宾条件的企业。

在“七五”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郑州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自主能力增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生产项目,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纺织设备,形成了一条能生产各类高质棉纱与优质坯布的生产线。

由于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政策,棉纺路上的五家纺织厂根本不用为产品销路担忧。当时有句话叫“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厂子里的棉布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用骄人的业绩和超前的技术改革撑起了郑州纺织业和轻工业的宏伟大厦。

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计划处处长陈素珍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几个厂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这一年它们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利润1.2亿元,税金9463万元。那一年,郑州市全行业实现利税3.3亿元,其中全市财政收入的70%来自棉纺织业。

“纱嫂”“纱妮”的艰辛

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对位处中原的郑州棉纺厂建设发展十分关心,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都曾到这里视察调研。这些历史影像,记录了一代棉纺工人的骄傲与荣光。

1982年,郭兰英等同志到郑州国棉三厂演出,受到工人们的热烈欢迎

1982年,出席省劳模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的先进集体、郑州国棉二厂细纱丙班,满载荣誉回厂之后,立即开展新的生产竞赛

国棉三厂孕妇休息室

郑州民俗、文史专家赵富海介绍,在纱厂工作的“纱嫂”“纱妮”是能干的,当年国棉三厂细纱车间女工2230多人,未婚的占1500人,她们三班倒,一个班跑巡回大约5公里,夜班吃饭,蹲坐在车间,扒拉两口饭,双手掩面睡一会儿,婚后生孩子,要登记住“妈妈楼”,一间屋隔四块,住四家。

没住上“妈妈楼”的、住在行政区的已婚有孩子的女工,无论是早、中、晚班,都要提前两个小时带着孩子步行到厂,先将孩子放厂区幼儿园,再去上班。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天寒地冻也正点进车间。

1988年,郑州市拍摄了反映纱厂女工工作、生活的电影《妈妈楼》,生动地再现了纱厂女工居住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

衰落与重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棉纺厂原有体制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效益每况愈下。

岁月流逝,纺织城渐行渐远,“纱妮”“纱嫂”有的变成了商场营业员,有的创业自己当老板,也有的退休回家抱孙子,几个大企业也在市场条件主导下纷纷改制转产。

1991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在原有郑州一棉、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等企业基础上成立河南嵩岳集团。1998年,随着郑州国棉二厂的破产,拉开郑州国棉厂改制转产的帷幕。

2006年起,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先后收购原郑州国棉二厂、一厂和六厂3家企业。2009年8月,在郑州南部新郑龙湖镇建成了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郑州纺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并投入生产。

河南盛润集团收购郑州国棉四厂,于2010年9月在郑州东部中牟县白沙镇建成投产。

河南平原控股集团收购郑州国棉三厂,成立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已经落户郑州须水纺织工业园。如今,在郑州须水纺织工业园内,气派的厂房、先进的国际化设备、舒适的工作环境,已经为棉纺织业打上了现代化标签。

郑州的纺织工业,可以再次启航吗?

在郑州,棉纺路沿线的国棉厂内曾遍布具有明显苏联特征的建筑。图为2018年3月20日拍摄的郑州市中原区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原址。

猜你喜欢

四厂纱厂纺织工业
2021年度纺织工业标准化发展报告
原国棉四厂工业遗产的新生——济南金科博翠明湖纺织文化艺术馆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隆重推出:2020/202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安徽省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以芜湖县裕中纱厂为例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开展世界避孕日系列宣教活动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巧解苏中气田上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