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家德:社区营造,为更好的社区生活而生

2018-12-17柳森

决策探索 2018年23期
关键词:罗家营造微信

文/柳森

近年来,社区治理颇受关注,在各种尝试与理念的激荡下,一些新的社区营造思路有力地增强了社区参与的活力。但社区营造和以往被人们熟知的社区工作究竟有何不同、如何互动,很多人并不清楚。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立足实际,将自己多年来的观察与实践经验一一道来。

当前基层社区面临的核心问题

问:这些年,很多城市虽然在社区的基层组织工作上花了很多力气,却在社区凝聚力上进展不大。不少社区活动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始终局限在部分居民。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

罗家德:很多城市一直很想建立社区议事制度,但最后的结果大家基本上想象得到:在把一些社区、街道内的公众人物、贤良人士聚到一起讨论社区公共事务后,很难得到什么成果。由于讨论者一般不具备什么特别的资源,由此讨论出的方案大多缺乏执行力。如果执行的任务落到政府方,又会遇到政府是不是可以马上执行的问题。毕竟,政府开展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要走出这个僵局,我们认为,在“等靠要”的情况下,社区中各种纷繁复杂的需求是很难得到满足的。

出路在哪里?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有一群富有公共事务自组织和执行能力的热心居民,才能携手走出这个“有事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监督”的怪圈。这恐怕就是当前基层社区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最核心问题。除了有这样一批热心居民,我认为,最核心的要务还在于社区关系的重建。

如今中国很多城市纷纷走入存量更新阶段,社区软硬件建设、社区关系重建、社区内社会组织发育这三者,永远都在交错进行中。这在执行上也对社区团队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区营造可以带来哪些变化

问:可否请您用几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感受一下社区营造在社区治理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它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有哪些本质区别?

罗家德:曾经有志愿者到四川震后灾区营建了一些儿童图书角,带领当地的孩子一起读书。大家都知道,四川人喜欢打麻将。结果,我们就在一些地方看到,家长本来一手牵着孩子、一手在打麻将,一看到志愿者,就把孩子“交付”给志愿者变成双手打麻将了。对于这样一个场景,我们会认为,你或许能帮到很多小孩,甚至做成一个成功的非盈利性教育机构,但你却是一个失败的社区营造者。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家庭展开的阅读引导,必须大人和小孩一起来。爸妈不参与,家庭内部的阅读氛围、孩子的阅读习惯很难确立下来。如此一来,这个儿童图书角可以起到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那么,一个具有社区营造理念的儿童图书角,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先把服务搭建起来,把孩子吸引过来,带着孩子一起读书;等到孩子们稳定下来,再跟他们的父母建立交流,聊他们的需求、困难,聊怎样做才能形成一个更好的社区亲子阅读氛围。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才算完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营造。

所以,我们现在经常会和一些社区规划师说,有朝一日,当你不再纠结于如何在社区里画图纸,而是有一大堆居民为了家人、为了更好的社区生活围着你们一聊聊很久,谈需求、谈想法,你又因此感到很快乐时,你的工作就做成了。这背后就是社区营造精神在起作用。它让你不仅看到社区中的一些物,还看到那里的人、那里人的生活、那里人的未来。

为何要把大数据引入社区治理

问:您是国内最早将大数据研究方法引入、辅助社区治理工作优化的学者之一。能否讲讲为何要把大数据引入社区治理?这能带来怎样一些突破或创新?

罗家德:我们把大数据的工作方法引入社区治理,有几个背景。

一个是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的崛起,正在彻底改造我们的社会结构。在工业时代,政府大都秉持“大政府主义”理念,努力提供标准化的社会福利产品。到了后工业时代,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标准化的社会福利就很难再满足人的需求了。而现在,社会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曾经那些各自为政的“原子化个人”因为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连接、组织了起来。这要求我们在培育、跟踪具有社区微更新能力的自组织时,必须采取新的方式方法。

另一个背景是,如今社区自组织的孵化好比“育种”——先从十几颗“种子”(有初级组织形态的定期活动)开始发展到二十几颗,然后这些种子中间大概会有十余颗长出“小苗”,成为关注社区公共事务及特殊人群的组织,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其中可能会有几个登记注册成功,成为具有独立运作能力的“小树”。

在这样一个自组织不断生成、壮大的过程中,就会积累下非常庞大的活动资源。当一个地区一年举办近百场社区活动,就会遇到如何跟踪和考核的问题。有没有一个办法,能把所谓的“年终考核”和由此带来的繁重的填表任务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过程监督和陪伴,是很多基层工作者反映的问题。他们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深耕专业,而不是停留在办活动、填表反馈。

我们也曾请过一些具有社区营造知识储备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前往社区帮忙完成一部分社区活动的跟踪、陪伴、辅导工作。且不说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最关键的是,这种做法对更多社区来说很难复制。“样板工程”不是我们的目的,于是,我们开始试图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来辅助社区治理。

简单来说,就是先让所有社区自组织拥有自己的微信群,然后辅导员们以此为基础参与其中。我们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可供微信群交流生成的大量互动数据直接转化为可视化工作报告。只要大家每次办完活动的资料都在微信群中有所展示,我们的程序就能生成整个报表。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以流程做管理、做评估的模式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社区营造工作本身已经做得较好。社区营造做好了,资料、数据自然就都有了。反之,如果拿到的资料不真实、无效,一切就没有意义。

通过这一系列线上数据化手段,微信群可以具有发布通知、活动动态信息以及宣传的作用;数据报告转化,能解决目前第三方项目活动监测人力不足的难题;社区营造的管理者、辅导者有了进一步跟进工作、提高项目评估信度和效度的依据。

问:有些人会认为,要把社区营造工作做好,与其依赖对线上数据的跟踪和分析,不如和居民面对面直接了解他们的需求。

罗家德:我们在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开始得比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方法,从最简单的微信群词频开始做研究,在积累滚动数据的过程中不断地跟真实世界做比对;用监督学习的方法和大数据算法不断交互,提高结果的准确率。只有等这一程序达到一定的准确率,才会有更大范围的应用。

严格来说,这是一种通过网络化和未来社会思维方式帮助社会治理的尝试。现在有些新区在规划伊始就会瞄准无人车、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未来智能城市的发展目标,想象如何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到其中各个环节。现在的研究也算是为未来而做的准备。

猜你喜欢

罗家营造微信
破解函数零点差问题的两个“妙招”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小蜗牛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of single-event transient in partially depleted SOI MOSFET∗
微信
微信
微信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