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卡
2018-12-17摄影辜鹏博张悦魏尧
摄影/ 辜鹏博 张悦 魏尧
德国人诺贝特·克尼特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焊接技术专家,2018年7月,他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中国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曾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从 2004 年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以来,至 2013年十年间,中国绿卡只发出了7000余张。近几年,随着中国绿卡的政策渐渐放开,特别是2018年4月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获得了在中国永久居留的身份。
中国绿卡与身份证外观基本一致,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在中国居留期限将不受限制,出入中国国境不需再办签证,在投资、购房和入学等方面也享有与中国公民同样的权利。诺贝特拿到这张中国绿卡可谓一波三折。
电力机车公司的车间里,诺贝特在给焊工现场指导。2002年,诺贝特作为外籍技术专家从德国来到长春工作,2011年因工作调动来到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由于每年都要办理居留手续,往返中欧也需要办理签证的烦琐,2012年,诺贝特开始着手准备申请绿卡的资料。
诺贝特和同事在办公室讨论工作。他只能听懂简单的汉语,平时交流主要靠翻译。同事们都非常敬重他,觉得他有着德国人的严谨与认真。“其实有想过放弃申请,但是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2018年,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优化了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的审核流程,诺贝特成了新机构成立后株洲市首位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士。
诺贝特和家人每年都会回德国一次,这是去年他和女儿在德国的家门前坐小艇准备去钓鱼的情景,“德国的家乡在河岸附近,空气清新,非常安静”。诺贝特很喜欢现在在中国的工作,觉得工业智能化很有发展前景。
潘伯良来自法国,2018年7月27日,经过10个月的审核期后,潘伯良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说起和中国的渊源,要从大学时讲起。”潘伯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2003年在法国上大学时就选修了汉语。2006年,潘伯良来到清华大学读理工科硕士,在学校里认识了教汉语的丽娜老师。两人一见钟情,两年后就结婚了。
潘伯良在社交网站发布自己拿到绿卡的消息后,收到很多评论与点赞。婚后不久,潘伯良和妻子曾经一起去法国生活了三年,因为妻子怀孕特别想吃中国菜,又要坐月子,自己也想回中国工作,就回来了。俩人在河北邯郸呆了三年半,又在上海待了一年半,最后来到昆明,已经两年了。
在拿到中国绿卡之前,潘伯良是以外国专家的身份在中国工作的。目前,潘伯良供职于昆明一家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化工厂,任职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管理、国际销售等工作。他会要求员工主动学习英语,还会邀请法国留学生来工厂实习。
潘伯良每年都会和家人回法国两次。这是今年暑假,潘伯良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去阿尔卑斯山徒步的情景。“在中国和法国生活最大的区别是互联网。在中国什么都可以在网上做,在法国线下的事情多一点。”谈及未来,潘伯良说还没想好,不过考虑到孩子的教育,迟早会去有优质国际学校的地方,“不过这也得看之后的工作机会,最近这几年肯定会在中国”。
比起诺贝特和潘伯良,今年年底即将70岁的比利时人范克高夫领取中国绿卡的时间要早得多。2008年,他就拿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为此他还专门做了一个中国绿卡的纪念牌。
回忆起申请过程,范克高夫依然历历在目,有一次甚至把在中国获得的所有名誉证书和奖杯,以及同各级领导的合影照片,都放到了一个一米多长的箱子里,带到出入境管理部门给工作人员看。2008年,他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如今他把这些证书奖杯和合影摆了满满一墙,“还有很多,都没有地方挂了”。
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范克高夫对这里的道路胡同都很熟悉。对范克高夫而言,他的生活关系网早已彻底融入北京了,“我会继续生活在北京。而对于比利时,我现在只能算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