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手让学生动起来

2018-12-15陈桂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动起来放手学生

陈桂平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活动、操作、实践探究中动脑、动手、动眼、动嘴、动耳,使他们真正活动起来。

【关键词】放手 学生 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25-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活动、操作、实践探究中动脑、动手、动眼、动嘴、动耳,使他们真正活动起来。

一、活动中思考,展现数学教学原始本质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教材上的知识一般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所以学生往往看到的是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例如《分数混合运算二》一节内容,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突出一个“动”字,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又自己解决。一节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尤其是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画的图——环,大家争先恐后上台展示。在练习时一位同学在表示减少1/6的部分没有用虚线,结果他上台展示的时候,同学们很快发现了。一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动中体验,抽象枯燥的知识形象化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譬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关圆的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这样,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活动中表达,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

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可以将其思维过程外显,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口,尤其是要敢于發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以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促进他们主动发展。

四、活动的内化,构筑活动与结论的桥梁

下面介绍一下笔者在执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看主题图中引出1/2-1/4=?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该题,允许学生到前面动手折一折,之后引导学生在同一张纸上折出1/2-1/4=?,并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描出1/2和1/4,让学生在这张纸上观察如何计算1/2-1/4,之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样,学生经历了折和描的一个动态过程,明白了1/2-1/4的计算过程。最后再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先通分,再加减。这样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

在枯燥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抽象概念提供了基础,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语言内化,说一说:“我是怎样操作的?”,并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完善,让学生们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之后,再“想想别人是怎样操作的?”,让学生不自觉地进行表象提升,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对所得到的材料重新进行建构;最后,问“如果没有了操作,我发现了什么?”促进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直观形象和经验整合了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句话已经说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行为、理念远没有与这句话同步,我们大部分老师没有做到,也做不到,因为我们总有一种观念:学生不行,不能相信他们。我们要摒弃这种观念,“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既可以解放自己,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铁军.《数学课“激趣”方法小议》,《中学数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周俊,肖婵婵.《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研究》200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动起来放手学生
学生写话
浅谈低年级学生动手操作的“放”与“不放”
未来城市交通如何“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