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作业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18-12-15涂建勇
涂建勇
【摘 要】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力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恰当布置作业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義。科学设计作业,可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关键词】 作业设计;数学素养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恰当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要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一、把握应用性原则,还原数学本质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来源于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放到实际的运用中验证,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只有在运用中发现其得失,才能真正地掌握。所以要创造机会,启发和带领学生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多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如:学习了人民币的单位后,设计一个购物情境——“我是小当家”: 给你50元钱到超市买东西,你能买回哪些物品?为什么?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购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购物的情况记录下来。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而是利用这些广阔的学习空间,锻炼了观察、分析、交流、实践等综合能力,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把握趣味性原则,调节学习心情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主动、轻松、持久地集中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要融入情境,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以游戏、儿歌、故事、谜语、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数的整除”这个单元后,一位老师设计了一道让学生推算电话号码的作业,能正确推算出后就可以给这个号码打电话,让学生回家完成。电话号码的八位数字顺序如下:最大的一位偶数(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大的一位数( ),8的最小倍数( ),6和9的最大公约数(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的有趣作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的整除的相关概念,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期待,激发了思维的灵活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密切了师生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层次性原则,体现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曾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在认识与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来布置作业。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如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A、B、C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进行自主选择。A: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比是3:5,这个果园里共有果树40棵,梨树与桃树各多少棵?B: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比是3:5,已知桃树有40棵。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C:果树里梨树与桃树的比是3:5,已知梨树比桃树少40棵,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通过这些层次不同、难易不等的作业,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选择,自觉检查其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还可以激励其在达标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目标攀登,进而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把握开放性原则,激发探究意识
开放性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型题型而言,在有效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更能培养学生良好心里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让学生学会常规的解题方法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一节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你会比较4/5和5/6的大小吗?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几分钟思考尝试后,学生最多的给出了四种不同的方法:(1)化成小数后比较;(2)通分后比较;(3)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变为同分子分数后比较;(4)比剩余,因为1/5大于1/6,所以4/5小于5/6。其中(1)、(2)两种方法几乎是全体完成,方法(3)约有80%的学生完成,能想到方法(4)的学生自然是凤毛麟角了。虽然方法种类各不相同,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每个学生兴奋的小脸上都写满了喜悦。即使自己只做了两种方法,他们依然满怀欣喜,因为人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成功的体验!设计巧妙、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解决问题具有发散性的开放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
五、把握探究性原则,开拓创新空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效整合。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一)观察性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口。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生学习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布置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你发现在生活中哪一种三角形我们用得最多?为什么?
(二)调查性作业。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你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年龄吗?请你调查一下,自己做一个表格。根据以上的数据,自己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再如,学习了利息和储蓄后,让学生调查了解银行有哪些储蓄的方式,每种储蓄的利率分别是多少。如果将10000元存入银行一年,准备从活期、定期、定活两便三种存款方式里选择一种,请你算一算这三种存款方式各能获得利息多少元?并说说如何根据家庭资金的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一种存款方式。
(三)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了“3的倍数”后,让学生探索判断较大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有没有什么比较快捷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弃3法”,即只需要先去掉3的倍数,再把其它数相加进行判别。探索性作业,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作为教师要紧密结合新课改要求,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差异,关注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在设计作业时突出应用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及探究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红枫. 让作业充满魅力,让学生爱上作业[J]. 教育家,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