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为形而上学?

2018-12-15史雨川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尼采海德格尔

史雨川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

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经常能在耳边听到身边的人说出“形而上学”这一词汇;遗憾的是,大家听到“形而上学”往往是别人用来对某人做出的负面评价。说谁“形而上学”,就相当于说这个人死板、呆滞、不懂得变通、不开动脑筋;甚至有人直接用“形而上学”来抨击别人观点的片面性。“形而上学”成为了一种负面的用于批评人的代名词。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给予形而上学名正言顺的位置。

国人初次接触到“形而上学”这一词汇,多是在高中政治课上,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知识中而来;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说形而上学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其实,真实情况与此大相径庭。形而上学的英文词是“Metaphysics”[1],“Meta”是英语词汇的前缀,词义是“元的”、“之前的”,“physics”词义是物理学的意思;故而形而上学的英文词Metaphysics的词义是指物理学背后的学问,意思就是说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物理学规律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即是说物理学现象和规律的背后基础和原理是什么。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主要是研究视觉、听觉等现象的学问,用现代物理学来看主要是研究诸如运动、光、热等物理学范畴。形而上学作为对物理学规律背后的基础研究的学问,其研究主题就是要回答我们如何能到看到和听到。例如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德的“触须说”认为我们眼睛能看到外界的物体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与外界的物体通过触须相连接,这样才能看见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眼睛没有看到的物体时因为没有触须相连接。从这个古老的学说可以看到形而上学是关于规律的背后基础的学问,是探索未知的学问。

按目前国内主流观点,哲学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领域: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本源及其源动力;形而上学的理想是回答万事万物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万事万物的最初启动点在哪里?万事万物的根基是什么?即是说对于未知的世界给予一个回答。如果说哲学是爱智慧,那么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爱智慧的核心体现。西方哲学中最早对“形而上学”进行系统性论述的著作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2]一书。亚里士多德在《metaphysics》中就是以追问“智慧是什么?”的方式来阐述形而上学的,最后给出了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形而上学——“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终极的智慧就是“四因”——目的、动力、形式、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四因”是万事万物的第一推动力、最初的启动点及其根基。“四因”就是智慧。

诚然,一种形而上学的诞生,就是一个时代精华结晶的缩影。下面我们通过对柏拉图、尼采、海德格尔三位伟大哲学家的形而上学理论的研究,我们足已一探形而上学的究竟。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其核心理论是“相”论。柏拉图“相”论通过构建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及超感性世界,本认为理念世界(超感性世界)才是真实存在,人类感官所感知的感性世界都是理念世界(即超感性世界)的外延和投影呈现,感性世界是虚假的。柏拉图“相”论试图通过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来回答世界是什么,什么是真实存在。人们所感受到得感性世界都是理性世界的投影,理性世界才是最真实的存在。例如人们在感性世界中看到的杯子,在柏拉图看来都只不过是理念世界中“杯子”这一观念在感性世界中的投影,因为,感性世界中的杯子会因其尺寸、容量、颜色、材质所不同而相互不同,即使是所有属性都相同完全一样的杯子在感性世界中也有被损坏的可能,找不到一个确定唯一的“杯子”,故而感性世界中的杯子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中的关于“杯子”的观念才是真实的,感性世界中的杯子只是理念世界中“杯子”观念的投影而已。

这样的思维模式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柏拉图主义中,存在是由存在者的抽象,即这些抽象的理念来回答的。形而上学以存在作为对象,但形而上学却无法触及存在本身。存在与存在者两者是有区别的,存在(ousia在场状态)是一种状态,而存在者是具体的事物。柏拉图把存在者的所有特殊性抽离开,将留下的‘最抽象之物(观念)视作存在。存在因此被解释为一种普遍之物,但这并没有真正剖析什么是存在,只是说明了形而上学是如何去思考存在的[3]”。无疑,海德格尔关于柏拉图主义的评价是正确的,柏拉图把感性世界中的杯子(存在者)所有特殊性(尺寸、容量、颜色、材质)抽离开,仅留下理念世界中“杯子”的观念,并将“杯子”的观念视作真实存在,但是柏拉图并没有试图剖析“杯子”观念从何而来,只是说观念从天上来,人的所有经历只是在回忆和唤醒与之相对应的观念而已。

海德格尔同时指出在尼采之前,这种以存在者的抽象来呈现存在着的存在并且以之来规定存在着的柏拉图主义主导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4]。尼采的“虚无主义”倒转了柏拉图主义。国内学者张志伟对此有深入研究:“尼采将柏拉图主义真实的理念世界废除,同时也就废除了虚假的世界,因为虚假是相对于真实而言的。如此一来,柏拉图主义的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就被调换了位置,感性世界成为真实,而超感性世界成为虚假。这就构成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即实证主义:唯有在我们的感官感知中可获得的、亦即被我们亲身经验到的存在者,才是现实和存在着的,此外一切皆为虚无”[5]。由此,形而上学的本质就成为了虚无主义。尼采提出感性世界的“价值”,与柏拉图主义超感性世界的“理性”相对,希望通过对价值的重估来克服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质,寻找对感性世界的肯定。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发现了形而上学虚无主义的本质,结束了形而上学,但同时又再次掉入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中。尼采不能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也因而激发了‘存在的急难……存在之为存在的位置场所就是存在本身,这个场所就是人的本质,人即使在惟一地根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认识存在时也已经与存在相对待,就此而言,人就在与存在打交道。人置身于存在本身与人的关联中,因为人之为人是要与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打交道的。由于存在把自己托庇于无蔽状态中——而且只有這样它才是存在,存在本身就与它的到达场所(作为其悬缺的寓所)一道发生出来了。这个所在(wo)[6]作为隐蔽之所的此属于存在本身,‘是(ist)存在本身,因此被叫作此之在(Da-sein)”[7]。

从海德格尔关于对尼采虚无主义的评价,及其对“存在的急难”的回答,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所构建的他自己的形而上学。诚然,海德格尔将形而上学事业推向了顶峰,然而海德格尔对人们应该如何进行“直面之思”、“返回步伐”这两个关键步骤却没有说得很明白,更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途径,甚至有点将问题引向了神秘主义方向;从下面这段文字可以很好地看出这一点: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强调人就是‘此在(Dasein),而现在他更强调的是存在本身对人的要求:‘存在本身,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哪怕是以悬缺的方式,都要求着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乃是存在为自己提供出来的寓所,为的是它自身作为无蔽状态之到达而进入这样一个寓所之中。这就要求人‘投入到‘此一在之中,‘首先把存在之为存在的无蔽状态的悬缺当作存在本身的一种到达来加以经验,并且来思考如此被经验的东西,从而直面在其悬缺本身之中的存在而进行思考,亦即‘直面之思。‘这种直面之思并不忽略存在之悬缺。但它也并没有试图掌握存在之悬缺并且把它排除掉。这种直面之思跟随存在进入其自行隐匿之中。但这种思想却是这样来跟随存在的,即:它让存在自身行进,而它自己则滞后着。那么,这种思想逗留于何处呢?不再在它作为以往的有所忽略的形而上学思想所逗留的地方。思想滞后着,因为它首先得实行决定性的‘返回步伐——从那种忽略中返回。但返回到何处呢?无非是进入那个领域,即久已由存在本身赋予给思想的那个领域——诚然,这个领域是以人之本质的隐蔽状态而被赋予给思想的。”[8]

这段文字是张志伟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研究成果,也是目前国内学者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说得最清楚的文章。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海德格尔都是在叙说“此在”所具备的属性,至于“此在”本身是什么却没有具体给出说明,只是提到通过“直面之思”和“返回步伐”的方式来认识“此在”;并且对“直面之思”和“返回步伐”的具体步骤也没有给出交代,是否是在暗示“直面之思”和“返回步伐”只能根据每个个体的独特体会才能达到个体专属的“此在”,这样海德格尔“存在论”必然面临神秘主义的挑战。正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我们也希望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能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哲学的世界里,探寻人类理性的基石是永恒的主题。无疑,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是人类理性的基石的灯塔,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智慧工具,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柏拉图的“相”、尼采的“价值重估”、海德格尔的“此在”都是在人类寻找未知理性基石的勇敢探索。这些形而上学理论的提出恰恰展示了伟大哲学家的智慧,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每个哲学家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

希望本文通过对三位伟大哲学家关于形而上学的理论的研究和阐释,能将真实的形而上学呈现给读者。同时希望读者今后能够认真对待形而上学,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宣扬真实的“形而上学”,给予形而上学应有的位置和尊严。形而上学不是负面批评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智慧及探索未知之勇气的代名词。

注释:

[1]据百度知道查得:metaphysics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metaphysics翻譯而来。当时,严复抗拒这种翻译,自创“玄学”,可是并没有被接受,于是中文就翻译成形而上学了。网站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43111399。

[2]Aristotle. [M]. translated by W.D. Ross

[3]张志伟,“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解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6),p.57.

[4]张志伟,“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解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6),p.59.

[5]张志伟,“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解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6),p.60.

[6]这里出现了三个德文词汇:wo在德语中是关于方位的疑问词,表示在哪里;Ist在德语中的意思为“是”,Da-sein是海德格尔在sein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个词,给予其“此在”的赋意。

[7]张志伟,“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解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6),p.63-64.

[8]张志伟,“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解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6),p.64.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 P.6.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M]. translated by W.D. Ross.

[2]张志伟. “尼采、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解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尼采海德格尔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