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红亭吟稿》盐民渔民诗研究

2018-12-15赵文静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9期

摘 要:《扫红亭吟稿》是冯云鹏一部诗歌总集,盐民渔民诗歌是其中一大特色,不仅剖露了盐民渔民生活的艰辛与朴素,更体现了冯云鹏的儒者情怀。考察这些盐民渔民诗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冯云鹏的诗歌创作,更可以从中管窥他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冯云鹏;盐民渔民诗;儒者情

作者简介:赵文静,女,汉,南通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2

冯云鹏(1765~1835),字晏海,号红雪词人,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少年时期的冯云鹏顺利通过县试。之后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到嘉庆十八年(1813年)“专务举子”[1],共参加会试十次不果。后受其五弟冯云鹓(嘉庆二十一年任山东兖州滋阳县令)邀请,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至山东东阿。期间曾到滋阳、曲阜各书院任讲习,靠着微薄俸禄与其弟(冯云鹓)的帮助生活。本文尝试从冯云鹏诗集《扫红亭吟稿》中盐民渔民诗入手考察,以期从中管窥诗人在儒家思想主导下下的人生态度以及当时相关民生状态。

“为人之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儒家“仁学”的起点,正所谓:“仁者,人也”[2](《礼记·中庸》)。“仁”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诗人不仅在儒家思想浓厚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家乡通州更是以盐产业闻名。也正因此,诗集中富有南通特色的盐民诗歌俯拾皆是。集中在《扫红亭吟稿》第四卷,如《蟹子洼觀灶六首》

一潮千亩涂,一雨十日渍。刚摊半场灰,催盐人已至。(《蟹子洼观灶六首·其一》)

套卤积成池,频试石莲子。儿饥且勿啼,卤嫩盐难起。(《蟹子洼观灶六首·其二》)

主钱碎复支,月钱亏还在。新鐅不满年,旧盘几百载。(《蟹子洼观灶六首·其三》)

鐅屋矮囹圄,闷火生炮烙。春秋如是观,炎夏更何苦。(《蟹子洼观灶六首·其四》)

任重难登堤,牛跪足皮裂。车上桶桶盐,车下点点血。(《蟹子洼观灶六首·其五》)

掀手积雪山,覆席时时补。前功未可忘,旦夕愁风雨。(《蟹子洼观灶六首其·六》)[3]

《蟹子洼观灶·其一》描写晒盐第一道“摊灰”工艺。围来滩场数亩,然而一场不期而遇的雨水即可泼去盐民们辛苦守护数十日晒的盐渍,辛苦瞬间付之东流。损失之后只好另开滩场,然而滩场泥还未削完,监工就来催促起盐进度。

《蟹子洼观灶其二》中便是描写“制卤、煎灶”工序,“套卤积成池,频试石莲子”(《蟹子洼观灶六首·其二》)一派繁忙有序的成人做工中时不时冒出婴儿啼哭的声音。如果不是家中无人照顾婴儿,母亲又怎么舍得带着孩子来盐场烈日下暴晒呢?可见盐民生活状态的窘迫与盐商们唯利是图嘴脸。

《蟹子洼观灶·其三》中诗人直接从盐民工资结算情况出发来反应盐民生活的拮据不易。往日的月钱拖着不给结清,盐民不得不为了日常开支一次次零零碎碎支取主钱度日。新新旧旧的铁锅更是无声诉说着盐民世世代代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

同样是煮盐结晶工序,同样是从盐民恶劣的工作环境出发,著名明遗民诗人吴嘉纪的《绝句》古体诗《望君来》与《蟹子洼观灶其四》形成了隔空对唱: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绝句》)

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鹬釜中煮!

况复今年春夏雨,弗息沙柔泥淡绝卤汁。坐思烈火与烈日,求受此苦不可得。(《望君来》)[4]

冯诗通过“鐅屋矮囹圄,闷火生炮烙”描写四季如一不断加热的一只只鐅锅和又小又闷的煮盐房子,表现盐民工作环境的极端恶劣;与冯诗相似,吴也抓住了煮盐房子和工作时间的特点,诉出“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5]的盐民充含汗水的工作环境。另外,吴诗还利用七言优势,在一首诗中描写在小房子里劳作的盐民是一个“白头”老人,此处的“一老”与《蟹子洼观灶其二》中的“一儿”相互补充,更是深刻全面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甚至嗷嗷待哺婴儿白发苍苍老人也不得安宁的生活状态。炎炎夏日,走出那件小房子便是片刻乘凉了。汗如雨下之后,盼不到秋日的凉爽,等待盐民的正如冯诗所云“春秋如是观,炎夏更何若”(卷四《蟹子洼观灶六首·其四》)吴诗最后“况复今年春夏雨弗息,沙柔泥淡绝卤汁。坐思烈火与烈日,求受此苦不可得。”[6]也是与组诗其一“一潮千亩涂,一雨十日渍”(《蟹子洼观灶六首·其一》)描写状况类似,可见两位诗人对盐民生存状态的关注达到超时空的共鸣,一种“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辛酸涌出心间。

《蟹子洼观灶·其五》与《蟹子洼观灶·其六》则分别从参与劳作的牲畜牛和人着手,一展其生存状态。牲畜牛尚且“足皮裂”“点点血”人又能轻松到哪去呢?在变幻无常的天气面前,辛勤的盐民就像手握甲骨的商朝人民一样,怀着对浩瀚宇宙中渺小似尘埃的自我的怀疑与对未知的明天的恐慌,能做的就是及时修补遮蔽风雨的蔽席,尽量降低盐的损失。

然而与吴嘉纪盐民诗不同的是,吴嘉纪除了描写盐民严峻而辛酸的生活外,还用大肆笔墨揭露了当时盐民赋税之重,如《税完》:“输尽瓮中麦, 税完不受责。肌肤保一朝, 肠腹苦三夕。”《德政诗五首为泰州分司汪公赋·其一》:“荒荒濒海岸 ,役役煎盐氓。终岁供国税,卤乡变人形。饥儿草中卧,蟋蟀共悲鸣。”[7]还有直面官吏盐商横征暴敛的诗歌,如《临场歌》等。

但是诗人在《蟹子洼观灶六首》中却是将侧面描写运用到极致。诗人深知盐民的艰苦,反而又不直接正面对其描写,而是通过世世代代盐民用的鐅的新旧、煮盐的鐅屋的矮小,尤其是《蟹子洼观灶六首·其四》《蟹子洼观灶六首·其五》两首,通篇对与盐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力牛、遮蔽盐山补了又补的覆席进行描写,从而更是别致深刻地表现盐民劳作力度之大、生活之拮据艰苦。这种手法在吴诗中也有见,但不多见,更没有通篇进行侧面描写表现主题的。对于吴诗来说,冯诗此处也是创新。

一首首记录当地盐民血泪史的诗歌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家乡产业的关心,对家乡盐民生存状态的关注。除了关注家乡盐业,作者还用领略天地的胸怀写下了《宁洋灶观海》:

濱海更无地,东开望眼宽。乾坤交一盒,日月跃双九。

龙起水能立,风来屋不安。盐场开斥土,万井雪漫漫。[8]

此篇诗歌写于通州宁洋县,诗人没有局限于同情眼下盐民的辛勤劳作,对第二个故乡山东的渔民生活状态也是给予了密切关注,如第七卷《甲申夏日胶州咏古二十四首·其二十二薛家岛》:

阳武侯家岛,耕渔聚族依。人穿海带袄,山挂女萝衣。

墓石如猴立,风帆杂岛飞。桃林连不远,极目送斜晖。[9]

这是作者于道光四年(1824年)胶州所作,在此首组诗中,诗人分别对介亭、介根城、大小沽河、回车岭、长城塞、灵山岛等二十四个胶州文化古迹分别进行咏古,根据诗集中注释,薛家岛乃明永乐年间阳武侯薛禄的故居,离灵山卫十五里,即位于今天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范围。“阳武侯家岛,耕渔聚族依。人穿海带袄,山挂女萝衣。”与南通倍受剥削、生活艰苦的盐民不同,此处表现了一个靠海吃海的世外桃源。当时谚语“海带裤子海带袄”更是反映出当时渔民们与世无争、简单质朴的生活状态。

屈原《九歌·山鬼》有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10],在如此人杰地灵依山傍海的地方,岛上有身穿海带袄、生活安逸的渔民,周边美丽的山里有山鬼一样美丽的精灵。近处侯爷墓前的猴儿石如猴子般静立看守,远处大大小小的岛屿间闽船如海上飞翔的鸟儿带着希望奋力前行。

一反南通沿海的盐民辛酸苦辣的生活状态,诗人在此处描绘了另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然而一切的欢笑与眼泪都以这片海水为舞台在各自的生命轨道上尽情演绎。

注释:

[1]《扫红亭吟稿》自序。

[2]杨天宇:《礼记译注》下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700页。

[3]《扫红亭吟稿》卷四。

[4](清)吴嘉纪:《陋轩诗·卷首》,道光泰州夏氏刻本。

[5](清)吴嘉纪:《陋轩诗·卷首》,道光泰州夏氏刻本。

[6](清)吴嘉纪:《陋轩诗·卷首》,道光泰州夏氏刻本。

[7](清)吴嘉纪:《陋轩诗·卷首》,道光泰州夏氏刻本。

[8]《扫红亭吟稿》卷四。

[9]《扫红亭吟稿》卷七。

[10](战国)屈原著:《九歌》,文骁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版,第34页。

参考文献:

[1]冯云鹏.扫红亭吟稿[M].道光十年写刻本.

[2]屈原著.九歌[M].文骁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

[3]吴嘉纪.陋轩诗·卷首[M].道光泰州夏氏刻本.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