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千中国家庭的缩影

2018-12-15刘欣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余华人物形象语言

刘欣宇

摘 要:作为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余华独特的写作风格被很多读者喜爱。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搬上大荧幕,这两部作品也奠定了余华在新时期文坛上的地位,确立了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神基调。本文正是想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来加深笔者对现实社会中“温情”与“苦难”的认识,学会更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关键词:余华;语言;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1

一、语言平白朴实诙谐风趣,接地气儿

余华作品的语言,短句居多,偏重于口语化,常一句话单独成段,全书像一本相册,没有拐弯抹角和矫情造作。初看文章,语言并不华美,但这正是余华作品的烟火气,和沈先生的《边城》一样,没有华丽空洞的辞藻堆砌,表达自然流畅。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诙谐风趣,常常赋予悲情角色一定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了角色的“苦难”,有一种笑中带泪的渲染效果。例如:《活着》中徐福贵哄骗老牛说还有别的牛在耕地“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别的牛也在耕地,就不会不高兴。”他活像个“老小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立体化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生活化的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使用细节描写,有时是个“细节控”。在描写许玉兰穿衣打扮时就细致入微,“许玉兰就穿上了那件精纺的线衣,外面是藏青色的卡其布女式翻领春秋装,她把领口尽量翻得大一点,胸前多露出一些那件精纺线衣……”为了表现她极力想展示出她作为许三观的女人生活过得滋润,绝不能让何小勇那个王八蛋又一丁点儿得意,不蒸馒头争口气,作者对生活敏感度高,体察入微。

(二)立体化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丰富,丝丝入扣,使情节合理化,人物立体化。许三观11次卖血后都要吃猪肝、喝黄酒,这是一种仪式,是对血液,对生命财富的感激与补偿。许玉兰在婚前问许三观要了一面镜子,后文在质疑许一乐是不是许三观的儿子又再次写到了这个细节,细腻真实。某些描写人物行为的细节更是在文中反复出现。

情景交融的细节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更容易产生移情的效果,与人物角色产生共鸣。例如许三观在松林医院卖血失败反被输血的无可奈何时,他看到河水被晚霞映得通红,余华赋予了角色一定的移情效果,用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人物此时的心情。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一)典型的家庭

小说将精简化的历史阶段夸张化地浓缩到一个家庭中来表达,这个家庭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从侧面也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风貌,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字字见血。而这些事件都是通过许三观向许玉兰的讲述中展现出来的,言语蜻蜓点水,内涵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大事件的场景,流露出那个年代的歇斯底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特殊阶段,时代特征突出,时代气息浓厚。他的苦难也是中国当年的苦难。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书中的文字还是刺痛人心,让人骨鲠在喉。

(二)典型的人物形象

1、人物塑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没有谁是扁平的纸片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作者着力表现人性的复杂,每个人都是矛盾的复合体,有嬉笑怒骂,亦能柔情似水。许玉兰的泼辣与智慧、许三观的爱恨分明、大爱与自私……,随着人物年龄的增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每一个人到最后都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没人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好的了。

2、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

许三观过生日他给大伙“用嘴炒菜”,再次体现了苦难中的温情。这一描述的过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类精巧、夸张的场景,经过了艺术加工,在现实生活中虽不易发生,但可能人们会时不时地想象。

3、人性的关怀贯穿始终

许三观乐观豁达的性格,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人性的关怀,从他对许玉兰和一乐无私的爱中,我们都看到这个小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书中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虽然有时候自私的行为让人气得牙痒痒,有时又让人感动落泪。世上的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余华笔下的人物如一乐、方铁匠、何小勇的老婆等,各个都是饱满鲜活的人物,为了生存不断努力挣扎着的普通老百姓,这些人也中国千万普通人的代表。

四、平平淡淡才是真

都是写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不一定美好,却真实。他们伟大又自私,聪明又愚蠢,他们的人生是幸运与不幸的汇合,平凡却不乏味,是生活的悲喜之歌,有哀乐,有青春年少,也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他们都让人有敬有怕、有爱有怜。与我而言,他是最平凡的我们,是社会万千平凡人的缩影,是为家庭默默付出的母亲、妻子、女儿,努力奋斗的父亲、丈夫、儿子。

许三观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论许三观人物性格特征》一文评价他是最世俗的英雄。没有活在乌托邦里,活在现实中。他真实地为生计、为家庭奔波、没有一次卖血是完全为了自己,多数是为家庭牺牲自己,这是中国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缩影。《活着》比《许三观卖血记》有着更沉重的悲哀,许三观的家庭虽然几经波折但也算是善始善终。而福贵的一生如此走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真正尝尽了人生所有的苦痛悲哀——丧父、丧母、丧妻、丧儿、丧女、丧婿再丧孙,却没有苦尽甘来。这也是千万人生的缩影,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绝对的幸运,不过取决于什么角度罢了。

参考文献:

[1]《活着》 余华著 作家出版社 2012年8月第一版.

[2]《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著 作家出版社 2017年9月第一版.

[3]溫情的绝望--论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张宗泽 曲阜师范大学 2015-04-10.

猜你喜欢

余华人物形象语言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语言是刀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