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的杭州词作

2018-12-15杨书娜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杭州

摘 要:龙榆生《东坡乐府笺》中,苏轼编年最早的词是在杭州所作。苏轼为何到杭州才开始作词?杭州词作的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本文尝试做出一些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杭州;诗词观念;江南美景;文人酬唱;人生感怀

作者简介:杨书娜(1995.3-),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3

一、苏轼为何到杭州开始作词

苏轼什么时候开始了词的创作,虽然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都认为,是来杭州以后才开始的。龙榆生《东坡乐府笺》中,苏轼编年最早的词始于熙宁五年(1072),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苏轼为何到杭州开始作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还找不到直接的、有力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现象,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方面去进行思考。

(一)忙于政务

嘉佑元年(1056),虚岁21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嘉佑二年(1057),苏轼在京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避嫌录为第二,后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举进士。四月因母丧回家乡眉州,嘉佑五年(1060)二月重新回到汴京;嘉佑六年(1061)十二月离开汴京到凤翔作签判,这年是26岁;到治平二年(1065)正月(30岁)回汴京,任职史馆。不久,妻子王弗病逝。治平三年(1066)四月,父亲苏洵在京城病故,苏轼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监官告院。[1]苏轼在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同,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离开汴京,年底至杭州。所以,在熙宁五年(1072)前,苏轼从22岁到36岁,一方面是家庭多故,为亲人服孝期间没有创作;另一方面是在凤翔任职和朝中任职,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怀抱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使他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在了政务上,创作也集中在诗和文上,因为诗文写作是他为政的一部分。

(二)诗词的观念

从《诗经》“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汉书·艺文志》)开始,诗的社会作用与价值就得到了尊崇,文学当有益于世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诗文的地位历来很高,而词的地位却比较低。文人们对于词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把它看做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技,另一方面又以词抒写文人自身的诗酒情趣、花前月下的留恋光景、男欢女爱的缠绵情思。苏轼的文学观念也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诗文的社会功用。而对于词,“不管后人对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有多么高的评价,我们都无法否认在苏轼心目中,词的重要性毕竟是不能与诗相比的。……苏轼说:‘张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即使是对自己的词作,苏轼也是称为‘小词的:‘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于是,当苏轼开始文学创作时,诗文无疑是要被放在第一位的,而词则毕竟是‘余技,所以要开始得晚一些。”[2]

(三)杭州明秀的美景的触发

词的写作到杭州才开始,杭州山水的触发也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山水养人,改变心境,苏轼外放做官意味着失意,西湖的秀山美水,使他的心灵得到很好的修养,从政治的漩涡中摆脱出来,要眇宜修的词体也开始进入到苏轼的创作中。我们看他一开始创作的几首词,全是写景的:《浪淘沙》(昨日出东城)写出门探春;《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写第一次看到钱塘江潮水的壮观景象;《行香子·过七里滩》写富春江山水;《祝英台近》(挂轻帆)写坐船过钓台所见的“云山”“烟树”;《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写与友人游湖的景象;《瑞鹧鸪·观潮》写熙宁六年(1073)八月观潮景象;《临江仙·风水洞作》写杭州风水洞的习习凉风、清清水流。苏轼熙宁四年(1071)年底到达杭州,熙宁五年(1072)到熙宁六年(1073)所作的七首词全部都是写景为主的词。苏轼接触了江南明丽清新的景色后,用词这一文学体裁开始写作,并一发而不可收,越写越多;从熙宁五年(1072)的二首,一下子增加到熙宁七年(1074)的四十多首,在数量上进入到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杭州灵秀山水的浸染,与北国风光截然不同的江南美景的感触,无疑是苏轼有兴于词作的重要原因。

(四)文人的交往与影响

苏轼在《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中说:“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本文所引苏词均采用龙榆生先生笺注的《东坡乐府笺》版本,不一一赘述),这不是夸张。唐代的白居易刺史,苏轼仕杭时期的陈述古、杨元素太守,都善写诗作文。太守在诗词方面的爱好,常常会影响周围的人,形成一个相互酬唱的文人圈。诗人相聚,趣味相投,美景美情,自然会促成诗词唱和。他们在政务之余,经常雅会于西湖、有美堂、流杯亭、孤山竹阁等处。因为词柔婉雅致,适宜于娱宾遣兴,所以文人聚会,用词来写作十分得体。西湖美景,聚会雅兴,用柔婉的词来表达,可以说情、景与文学体裁达到了最好的统一。苏轼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里,词作渐多,词艺渐长,而且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我们看苏轼的词,与陈述古、杨元素酬唱的词篇很多。在作于熙宁七年(1074)的词中,根据《东坡乐府笺》直接在序上标明给陈述古的就有《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菩萨蛮·西湖席上代诸妓送陈述古》、《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菩萨蛮·西湖送述古》、《清平乐·送述古赴南都》、《南乡子·送述古》等,达九首之多。给杨元素太守的有《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菩薩蛮》(玉童西迓浮丘伯)、《泛金船·流杯亭和杨元素》、《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南乡子·和杨元素》、《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浣溪沙》(缥缈危楼紫翠间)等,共七首。苏轼与他们的酬唱,用词来表情达意,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五)心境的变化

苏轼刚来杭州时,内心是感伤的。他从意气风发地投注社会,开始指向自己的心灵,关注人生,对世事对人生的感悟开始增多,于是,适合抒写性情的词进入到他的创作视野。“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行香子·过七里滩》),肯定严子陵隐居江湖的人生选择,否定功名;面对“朱舰红船尚满湖”的景象,却是“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对外部的世界缺少一种激情;“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苏轼公差在外,是客中之客,急盼早日回到钱塘。一句“应是容颜老”,透露出了身心的疲惫。这些暗淡、沉静、愁苦的意绪,都非常适合用词来表达。

二、杭州词作的内容

苏轼的杭州词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熙宁五年(1072)到熙宁七年(1074),第二阶段是从元祐四年(1089)到元祐六年(1091)。细读这些杭州词作,主要有唱和、写景、思乡及慨叹人生等几种内容。

(一)友人酬唱

相互酬唱是文人表达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问候用词,节日写词,送别作词,聚会唱和。宋以前,文人唱和用诗歌,到了宋代,词已经成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文人既可以延续用诗歌唱和的形式,也可以用词来进行唱和。诗词唱和,既能传情写意,又能一展才华。如在熙宁年间创作的《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南乡子·和杨元素》等。元祐年间,苏轼再度来杭,也有唱和的词篇:元祐四年(1089)有《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元祐五年(1090)有《鹊桥仙·七夕和苏坚》、《点绛唇·庚午重九》等。从以上所举可见,因人因事相互唱和,是文人的一种常态。

在这些唱和词中,与杨元素的唱和占了很大比重。如《泛金船· 流杯亭和杨元素》: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相识。杯行到手休辞却,似轩冕相逼。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樽前莫怪歌声咽,还是轻别。此去翱翔,遍上玉堂金阙。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

在聚会中词人的兴致很高,“杯行手休辞却,似轩冕相逼”。流水无情客却多情,曲水池塘、茂林修竹见证了词人与朋友的情谊深长。虽然与唱和的友人“又还是轻别”,然而苏轼却说“此去翱翔,遍上玉堂金阙”。虽有离别时的淡淡哀怨,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哀而不伤,体现了早期苏词的婉丽清扬的特点。

(二)江南美景

江南的景色明丽秀雅,清新柔和,钱塘江、西湖、吴山、富春江,处处皆景。苏轼失意来到杭州,山水成为他亲近的朋友,抚慰着他的心灵,自然他就对山水有了很多的观照。苏轼又是一位画家,是湖州画派的重要人物。他善于描写山容水态,还能赋予山水灵性。《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祝英台近》(挂轻帆):“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临江仙·风水洞作》:“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写西湖的词明丽婉约,花草树木皆小景。《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飚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清丽柔婉的这类写景词很多。而写钱塘江,又是别一番景象,《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虽和传统词的婉约雅丽不同,但这样的词只是少数。

(三)抒写乡情

虽然苏轼说杭州是“吾乡”,但对生于斯的家乡的思念仍常常流注于他的笔下。在外作客是失意,人如飘萍,更增添对家乡眉山、蜀水的渴念,而且常常流露出一种悲情。“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南乡子》(晚景落琼杯))。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词人产生了美好的联想,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成了琼浆玉液吗?写得特别有情有义。“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醉落魄·离京口作》)人生颠簸,最忆念的是故乡。越是漂泊不定,失意远宦,对家乡的渴念越强烈。

(四)与民同乐

作为一个地方长官,苏轼常常与民同乐;山美水美人美,祥和升平的景象自是歌唱的一个内容。《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节庆活动,在苏轼笔下也多有描写。元祐五年写的《南歌子·杭州端午》:“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一方面是老百姓重视年节,另一方面是儒家的思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杭州的繁华景象,使苏轼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五)人生感怀

苏轼第一次来杭,只有36岁,但常常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一个在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与宋神宗支持的这场变法格格不入,只能请求外放做官,虽然来到杭州这个山水美地,但也意味着人生失意,内心的愁苦油然而生。“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泛金船·流杯亭和杨元素》)。我们常说苏轼性格乐观旷达,并不是说苏轼没有悲愁,只不过是说这种悲愁能被他淡化消释掉,放置到一边。《南歌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上片在时序的交替轮换中寄寓人生的失意之情,下片又重归旷达,努力摆脱人生的苦难,自由自在,恣意挥洒豪情。这种人生愁苦的感叹不是他词中的主调,但却是一种作为血肉之躯必然会有的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

注释:

[1]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347-349.

[2]莫砺锋.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J].中国文化研究,2002,(2).

参考文獻:

[1]龙榆生笺注.东坡乐府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3]莫砺锋.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J].中国文化研究,2002,(2).

猜你喜欢

杭州
走,去杭州亚运会逛一圈儿
杭州
杭州明达玻璃纤维有限公司
杭州亥迪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宣言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江干区的医养护一体化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