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云南松毛虫的技术调查和危害规律研究

2018-12-15唐祖其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8期

唐祖其

摘要:石板镇森林面积9.5万亩,其中松柏资源面积3.7万亩,占比38.9%,而云南松毛虫是危害石板镇松柏资源的主要虫害,通过对云南松毛虫的调查和研究,进行系统规律性认识,对防治云南松毛虫进而保护石板镇松柏资源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云南松毛虫;危害规律;松柏资源

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 lajow-quiere)属鳞翅目(Lepidopi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fac)。主要是松木(Pine)和柏木(Cypress)的一种猖獗性食叶害虫,严重危害松柏的生长甚至死亡。我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播州区石板镇开展了调查和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地与方法

(一)石板镇自然概况

石板镇位于贵州省播州区西南部,东、南、西面分别与南白镇、三合镇、金沙县源村乡隔河相望,北面与鸭溪镇相连。全镇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28290亩(其中田8805亩、土19485亩),共辖8村1居;石板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高度810米,山脉全部是中低山;经度105度、纬度27度;年平均气温13.5-15.7℃,极端最低气温-8℃,极端最高温度36.7℃,0℃以下天气约15天,年均降雨量1055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以黄壤、紫色土为主,石头山较多,土层薄。

(二)石板镇森林资源概况

石板镇森林面积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其中公益林5.5万亩、商品林4万亩。松柏资源面积3.7万亩,占比38.9%,松柏林龄结构如下(表一):

(三)调查时间和方法

石板镇发生云南松毛虫虫害较早,但2015-2017年属于高发期,也就在这个时期展开对云南松毛虫进行调查和研究。

准备工具:皮尺围尺、砍刀、毛笔、红油漆、望远镜

方法:(1)固定样地调查:每一年的三月在石板镇设置3个云南松毛虫固定样地,首先选择已经发生云南松毛虫虫害的松柏树林内,每一个固定样地选择成“工”或“之”字型的松或柏20株,用围尺测量每一株胸径,用皮尺测量树高、冠幅等因子数据,再用砍刀在适当部分刮去皮,用毛笔蘸红油漆书写进行编号。仔细观察每一株上云南松毛虫的数量,3-10月每月定期观测一次并记载。

(2)踏查:选择适当路线,站在制高点或对坡用望远镜观测已发生云南松毛虫的松柏树林,用1:10000的地形图勾绘出发生虫害的面积,制作成小班图。

二、云南松毛虫危害规律研究

(一)虫口数量规律

通过2015-2017年常年对固定样地定期观察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表二)。

从表二可看出:石板镇云南松毛虫危害程度从2015年至2016年呈上升状态,2016年危害最严重,经过2015-2016年的防治,2017年危害呈下降状态,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规律

云南松毛虫一年以卵、幼虫、蛹、成虫(飞蛾)形态出现(图一),其生活習性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云南松毛虫的卵形态在上一年9月中旬至来年4月上旬存在,幼虫形态在本年度1月中旬至8月上旬存在,蛹形态在本年度7月上旬至10月上旬存在,成虫形态在9月中旬至10旬存在。卵和幼虫形态存在的时间为6-8个月,蛹形态在3个月,成虫形态最短为40天。

(三)危害面积规律

查阅了石板镇2011-2018年云南松毛虫虫害的普查档案,经过归纳整理,得出了石板镇2011-2018年云南松毛虫虫害面积发生规律(图二)。

从图二分析出:石板镇云南松毛虫从2011年开始出现,2011-2016年呈上升状态,特别是2014-2016年危害面积上升最快,危害程度也是最深,引起高度重视后,采取了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后,云南松毛虫在2017-2018年呈现快速下降态势,以后将加大跟踪和防治力度,石板镇云南松毛虫的危害面积和危害深度将双下降,下降到2011年前的轻微平衡状态。

三、结论

虫口数量是衡量云南松毛虫危害的深度指标,危害面积是衡量云南松毛虫危害的广度指标,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反映云南松毛虫的生存规律。在深刻认识云南松毛虫生存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其危害的深度和广度,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技术方防治方案,有目的性地系统全面防治,从而有效降低云南松毛虫的危害,达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文,钟国红.云南松毛虫的发生及防治[J].宁夏农林科技,2013 (05).

[2]郭文辉,沈艳霞,柴守权.我国云南松毛虫监测与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3 (05).

[3]尹安亮,钏润芳,许国莲.云南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 (04).

[4]童清,李浩然,罗芳,姜伟.云南松毛虫生命表组建及对其种群消长趋势预测的应用[J].西部林业科学,200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