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滇池内源污染现状及治理的探讨
2018-12-15李森
李森
摘要:作为我国“三河三湖”重点治理项目,滇池污染治理历年来受到各界人士的重点关注。本文以滇池内源污染为研究对象,分析滇池流域内源污染的现状、原因以及内源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滇池;内源污染;底泥疏浚;生物生态;曝气复氧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位于昆明市西南,湖岸线全长约200km,湖面水面积约300km2,湖水最大深度8m,平均水深5m,蓄水量约15.7m3。滇池具有工农业用水、调蓄、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
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昆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滇池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急剧恶化[1]。滇池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尤其是内源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一、滇池内源污染的现状
(一)内源污染的产生
内源污染主要是指进入水体中的N、P等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底质表层[2]。
(二)滇池内源污染现状
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滇池数字化水下地形测绘结果显示,滇池污染底泥主要分布在沿湖近岸带约2~3km范围内及入湖河道的冲积扇面区域。
昆明市环保局2008年委托相关机构对滇池进行污染底泥存量勘察结果表明,整个滇池底泥厚度在0.2~2m,污染底泥存量约为8500万m3~1.2亿m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对滇池底泥118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进行监测分析,底泥0~5cm有机质含量为8.24~677.72g/kg,
5~10cm有机质含量为4.53~589.65g/kg,10~ 20cm有机质含量为7.07~649.03g/kg。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4]对滇池外海22个点位表层底泥中重金属As、Hg、Cr、Cd、Pb、Zn和Cu指标展开
监测。结果表明:Cd含量为12.92~65.43mg/kg,Hg含量为0.13~1.49mg/kg,Cr含量为60.66~65.43mg/kg,Cd含量为0.15~5.07mg/kg,
Pb含量为53.34~319.06mg/kg,Zn含量为69.72
~194.42mg/kg,Cu含量为52.87~206.91mg/kg。
二、滇池内源污染产生的原因
(一)点源污染
滇池流域范围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直接排放进入滇池,这些点源污染构成滇池内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二)入滇河流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35条大小河流汇入,地表径流将河道周围的垃圾、动物尸体、植物等随着水流直接进入滇池,沉积在湖底形成内源污染。
(三)水体沉积
滇池水体内生长的藻类、水生动植物、细菌等生物排泄物及其死亡后尸体增加了内源污染负荷。
(四)大气沉降
煤炭、废弃物的燃烧和工业废气的排放使N、S、VOCS等各种污染物进入空气中,在大气迁移和干/湿沉降的作用下进入水体,并沉积在水体底部。
三、内源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
(一)底泥疏浚技术
底泥疏浚技术是目前治理内源污染所常用的一种技术,其通过挖出表层污染底泥并对底泥进行相应处理及处置来去除水体内源污染[5]。
疏浚工程虽然见效快,但投资成本大,底泥疏浚技术的关键在于确定科学的疏浚参数,疏浚工艺设备的选择以及防止二次污染。
(二)原位覆盖技术
原位覆盖技术是通过在污染底泥表面铺放一层或多层清洁的覆盖物,使污染底泥与上覆水隔离,从而阻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6]。通过覆盖层,可稳固污染底泥,防止其再悬浮或迁移。
(三)化学钝化技术
化学钝化技术主要采用化学试剂将污染物固定在沉积物中,包括利用化学试剂来絮凝沉淀及钝化等。使用化学钝化对于大型的浅水湖库而言,成本略显偏高。
(四)曝气复氧技术
曝气复氧技术是通过人工曝气向处于缺氧环境的水体进行复氧,通过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来提高有机物的好氧分解速率和硝化速率,并促进水生生物生长,从而降低底泥污染物含量,进而改善水质。1987年到1992年,美国Medical Lake应用该技术进行了深水曝气[7],结果表明深水曝气能使底层水体中氨氮和总磷浓度下降。
(五)生物生态技术
生物生态技术是指向底泥中投加生物促生剂或直接投加搞笑微生物制剂,并在底泥中栽种高等水生植物,从而达到去除底泥中污染物质的手段。
生物生态技术具有能耗低,投资少,不造成二次污染等诸多优点,但该项技术受季节影响比较明显且修复时间段漫长。因此通过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筛选对环境及气候适应性强,吸附降解污染物能力高的微生物及植物品种是保证该技术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前提。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分析滇池内源污染现状及成因,同时阐述了内源治理的不同技术措施。(1)底泥疏浚技术的实施能明显削减滇池内源污染,重点是需要关注疏浚设备选型以及底泥干化。(2)原位覆盖技术会影响底栖生态环境。(3)化学钝化技术效率高,但稍有不慎会破坏水生态环境。(4)曝气复氧可用于面积较小的湖泊。(5)生物生态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利用不同微生物与植物净化作用的互补性实现对内源污染的控制。
综上所述,底泥疏浚技术仍然是滇池内源治理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滇池局部区域选用曝气复氧及生物生态技术协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中杰等.滇池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7,24 (06):875-882.
[2] 谢平.浅水湖泊内源磷负荷季节变化的生物驱动机制[J].中国科学(D辑),2005,35:11-23.
[3] 彭丹等 . 滇池底泥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研究[J] . 土壤 (Soils),2004,36 (5):568-572.
[4]李梁,胡小贞,刘娉婷,周北海,金相燦.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0(S1):46-51.
[5]孙傅等.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技术评估[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 (8):61-64.
[6]唐艳等.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 (4):46-49.
[7]Raymond AS.Partial and full lift hypolimnetic aeration of medical lake,WA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Water Research,1994,28 (11):2297-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