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区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化方向*

2018-12-15王志标关赛赛刘冰冰

关键词:涪陵区产业结构服务业

王志标,关赛赛,刘冰冰

(1.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涪陵区是重庆市5大功能区中的城市发展新区.近年来,涪陵区经济增长较快,但是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工业,发展不均衡,一旦工业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体经济出现功能性障碍;所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城市发展新区领头军的作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涪陵区应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路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结构性风险.

过往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产业结构优化内涵.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但定义有所不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解释,倾向于产业间有机配合[1] 87-115和比例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2];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解释,倾向于由低端向高端动态发展[1]58-86和利用新技术不断向现代化发展[2].(2)产业结构优化测度.干春晖等[3]提出用泰尔指数度量合理化,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度量高度化;匡远配等[4]提出用三次产业结构和标准产业结构的离差度量合理化,用劳动生产率占GDP的比重加权度量高度化;黄溶冰等[5]提出用有序熵度量合理化,用运行熵度量高度化.(3)产业结构优化对策.刘明宇等[6]认为应通过全球化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竞争优势;陶长琪等[7]认为应加强产学研联盟合作,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张豪等[8]认为应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尖端技术,增强创新能力.这些研究虽然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思路,但是具体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再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笔者拟研究涪陵区的产业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政策参考.

1 涪陵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

1.1 涪陵区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

产业的生产总值是衡量某地区产业结构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涪陵区1998—2016年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如图1所示.

图1 涪陵区1998—2016年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Fig. 1 Output Value of Three Industries to GDP in Fuling District from 1998 to 2016

从图1可以看出:1998—2016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由9.18亿元增长到58.29亿元,翻了6.35倍,几何平均增速110.81%;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由27.96亿元增长到538.67亿元,翻了19.27倍,几何平均增速117.86%;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由19.89亿元增长到299.26亿元,翻了15.05倍,几何平均增速116.26%.由此可知,涪陵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比第三产业的快,这说明第二产业在涪陵区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1.2 涪陵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能较准确地衡量出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涪陵区1998—2016年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涪陵区1998—2016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Fig. 2 Ratio of Output Value of Three Industries to GDP in Fuling District from 1998 to 2015

从图2可以看出:1998—2016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减少,2016年的占比绝对数相比1998年下降了9.60%;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但2005—2007年的占比相比2004年的有所下降,2008—2016年的占比逐步回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先增加后下降,之后平稳增加,2016年的占比绝对数相比1998年下降了1.4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先增加后下降,之后平稳增加,2015年的占比绝对数相比1998年的下降了1.9%.由此可知,涪陵区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第一产业的占比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占比不断增加,重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涪陵区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涪陵区1998—2016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如图3所示.

图3 涪陵区1998—2016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Fig. 3 Ratio of Employment in Three Industries to Total Employment Figure in District from 1998 to 2016

从图3可以看出:1998—2003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第二、三产业占比之和,之后处于相对下降状态,在2008年被第三产业超越,在2012年被第二产业超越.由此可知,涪陵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说明涪陵区就业结构一直在改变,就业人员偏好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但是,直到2016年,涪陵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占比(22.99%)仍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远高于发达地区(如上海市3.33%,北京市4.07%,天津市7.21%,浙江省12.40%,江苏省17.70%)的水平.

3 涪陵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一是农业种植标准化程度低.区内的农业种植分散,农产品种植混杂,加之缺乏配套的农产品基础设施,从而导致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二是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农民的教育程度低、资金投入少等,使得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化程度不高,至今没有建成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榨菜、蔬菜、畜牧和桑果四大农业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而其他农业产业普遍存在分散、管理不科学的现象.三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除了涪陵榨菜加工程度较高之外,其他农产品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因为缺少深度加工的大型企业,一部分特色农产品得不到深加工,所以区内资源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四是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由于涪陵区不是紧邻重庆市的核心城区,交通多有不便,且农民缺乏销售的基本知识,因此农产品销售收入达不到农民的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出现老龄化现象,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2)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涪陵区农业和第三产业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发展,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9].涪陵区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沿江城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及鼓励乡村农业发展,区政府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发展,历经几年的努力,涪陵的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即便如此,乡村农业旅游的宣传和开发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如有效开发涪陵榨菜种植、加工基地等旅游资源,大力宣传涪陵南沱有百年种植历史的龙眼和“种养还原”模式养殖的黑猪等.

(3)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同质化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竞争力,品牌成为某种产品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培育力度弱.[10]目前,涪陵区有4个驰名商标和18个著名商标,但这些商标产品大多是榨菜等腌菜,而龙眼、黑猪、杨梅和茶叶等农产品较少注册商标.另一方面,缺乏对产品品牌的宣传,产品知名度较低.农产品品牌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但涪陵区企业很少通过举办大型农产品展览会等活动扩大产品知名度,致使部分产品品牌如今仍鲜为人知.

3.2 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污染严重.2015年,涪陵区的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5.92%,说明工业发展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涪陵区重工业分布在三峡环境敏感地域,废水、粉尘等污染,长期影响长江水系的水质安全,导致周围的庄稼、蔬菜等不同程度地减产,甚至对居民基本生活构成了威胁.[11]近几年,虽然政府对环境关注度有所提高,当地环保部门加大了对重工业污染的处罚力度,但是治标不治本,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2)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多工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弱.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0个,而建立独立技术研究机构的仅有20多家,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技术研究机构.涪陵区几百件专利中,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的发明专利不到100件,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引进技术,甚至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中.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低.2016年,涪陵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7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2.60%.大部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强,没有足够的能力开辟和占领高新技术产品市场.

3.3 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首先,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体偏小.因为涪陵区统计年鉴中没有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专门的统计,所以只能从第三产业产值总量来分析.2016年,涪陵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是299.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大,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低端水平.从2013年涪陵区第3次经济普查结果可知,从事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中有59.2%的集中在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业,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业中有51.9%的从事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农林牧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等的批发;生产性租赁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发展水平较高的法人单位不足百个,这说明涪陵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2)消费性服务业整体融合度不高.目前,涪陵区没有将服务业所包括的行业融合发展,也没有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理念植入到服务业中.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高新技术产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地区也是服务业发达地区,如北京市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2.56%,而涪陵区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0.48%.涪陵区传统产业比重偏大的产业结构,客观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当地特色资源没有与旅游业很好地融合.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服务业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涪陵区仍将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分开发展,这既不能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也不能很好地为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宣传.

4 涪陵区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涪陵区应该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不仅要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的加工深度、信息化程度和服务化程度,还要合理布局三次产业的比例构成,积极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以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优化.

4.1 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乌江在此交汇,年均降水量1 072 mm,无霜期317 d,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2016年,涪陵区全区蔬菜总产量216.95万t,居全市第一,其中榨菜产量150.6万t,居全国第一;蚕茧产量2 916.2 t,蚕桑产业居全市第二;水产品、中药材和茶叶等产业均居全市前十.[12]虽然从这些数据可知,涪陵区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近年政府统计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仍然只占地区生产总值6%左右,这说明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以致大量的农业资源不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虽然近几年农业吸引的劳动力人数在不断减少,但是截至2016年,涪陵区农业就业人数仍然占20%以上,农业从业人数基数较大.20%以上的劳动力却只创造6%的生产总值,这说明涪陵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所以急需促进农业朝产业化、综合化和品牌化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方向发展.

(1)以产业化方向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节约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率,缩短加工、运输和销售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转变的关键.虽然涪陵区近几年农业资源一直在朝着新型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仍存在农产品质量不达标、销售困难的现象.要实现向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转变,需要从如下6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上探索推广新型农村股份制合作社,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科技大户”等多种模式,创新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机制,增强农民的积极性;第二,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在病虫害防治、施肥与农药投入量、作业时间、技术标准上进行统一规定和指导,以便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第三,在供销方面依据行政区域划分建立定点农资直供站,不计利润为种植业主提供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以满足生产需求;第四,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建立深加工收购点以提供深加工和出口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第五,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借助现代电商营销模式建立“涪陵e生活”电商服务站,畅通农产品的交易渠道;第六,为了使特色农产品卖得远、卖得贵,鼓励种植业主和养殖业主在自愿的基础上直接通过超市或农贸市场进行销售,同时,区政府大力推荐符合条件的农产品进入重庆市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销售网络,打通农产品进入其他城市的销售渠道.

(2)以综合示范园区方向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它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创新性思路.随着新型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所容纳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具体包括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生产农业、粮牧循环农业和示范推广农业等,不同地区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农业发展特点有取舍地进行选择性规划.从整体布局方面,应加快推进“两园四区”农业综合性示范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实现特色化布局,将园区建设成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两园”即涪陵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涪陵区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南沱农业园),“四区”即城郊都市农业区、沿江特色农业区、坪上生态农业区和后山观光农业区.在项目的具体设置方面,应向游客开放园林植物景观园、水上游乐场、休闲度假村、古树名木观赏园、瓜果蔬菜采摘园和水产养殖及垂钓园等.在园区内尝试举办采梨节、南沱龙眼节、杨梅节和采橘节等四季特色农产品节庆活动,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的作用,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以品牌化方向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品牌化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产品属于价格弹性较小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产量增产与农民增收并不会同步发生,依托品牌化发展可以增强农产品竞争优势,降低消费者搜寻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缩小增产与增收之间的剪刀差,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农业品牌化包括农产品商标注册、“三品一标”认证、特色农产品(名牌)认证和社会性组织机构荣誉认证等.截止2015年底,涪陵区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91个,绿色食品41个,有机食品38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0 个,现行有效“三品”共96个.[13]与重庆市其他地区相比,涪陵区农产品“三品一标”的整体认证数量并不多,且品牌认证多侧重于蔬菜和水产品(占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的80.2%),而水果和畜禽等其他农产品品牌认证发展速度缓慢.因此,涪陵区应首先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不断壮大“三品一标”队伍,积极助力苕粉、柚子、花椒、黑山羊等后续骨干产业,对于已经认证的品牌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并以其带动其他后进企业的品牌化发展;其次,在对区域特色农产品不断培育和改良的基础上,沿着创建涪陵青菜头、涪陵白茶和涪陵黑猪等自主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道路不断深化,鼓励从事蔬菜、果品、畜禽、茶叶和水产品的中小企业申请注册独立商标,以扩大知名度;再次,鼓励农产品龙头品牌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社会团体定期举办的各种品牌类评比估价活动,获得更多荣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本企业发展品牌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刺激同类品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壮大;最后,政府可以对获得各类商标荣誉称号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资金奖励,以营造涪陵区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氛围.

4.2 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

涪陵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的拉动.《2016年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涪陵区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3%,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因此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对涪陵区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具重要意义.依据同一公报,2016年,化工化纤、装备制造、材料、医药、食品和能源这六大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0.4%,页岩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MDI下游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只占23.3%.涪陵区今后应着手向现代工业化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转变,从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占优势向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占优势转变,坚持“两化”融合发展、绿色工业发展和循环产业链发展等.

(1)“两化”融合发展方向.“两化”融合指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通过信息化武装工业化,达到工业信息化的过程,其中工业化是引擎,信息化是驱动,两者相互依托.重庆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指出,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指数达到85,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提升到75%以上.目前,涪陵区工业化主导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工业发展格局小,竞争能力弱.涪陵区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就要秉承“耦合、互动、创新”的思路,将以网络、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工业发展之中,从整体上加快发展数字化研发设计、数控设备应用、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提升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同时,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主要阵地,可以从原有大型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入手,注入信息化“基因”,对原有主导性企业的落后装备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推广应用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逐渐实现各部门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改造.

(2)绿色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中提出,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健全工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绿色工业已渗透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资源提取、生产和消费再到废弃物处置循环利用的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涪陵区长年依靠高投入、高污染的六大传统支柱产业拉动工业经济的增长,属于工业发展老区.由于原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能力的逐年受限,因此绿色发展应该成为涪陵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之一.绿色工业发展要以“产业节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发展思路,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在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方面,关闭小型水泥厂、小火电厂和中小煤矿,进行资源整合;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为接替原有的传统支柱产业作准备.目前,涪陵区已探明的页岩气储量居世界第二,应加快突破技术缺口,加大勘探开发和销售力度,大力发展页岩气新兴产业;加快构建钢铁薄板高端新材料产业链,建设汽车薄板生产基地,不断完善汽车“整车+零部件”的产业链发展;以太极集团为引领,加大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力度;加快电子制造业发展,打造笔记本硬件设备、印制电路板制造和LED应用等高技术新兴产业链.

(3)循环产业链发展方向.循环产业链是指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链链接模式为模板,人为设计的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循环利用的共生系统.构建工业循环产业链的耦合系统[14],可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迈进.涪陵区传统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链条短,投入产出关系单一,而循环产业链发展方向可以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例如,用天然气制成合成氨,用合成氨制取尿素,再以尿素作进一步深加工.涪陵区可以在李渡、龙桥、白涛和清溪四大工业园区推广循环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使每个园区以特定的工业为主线,向外延伸产业链条.未来发展产业园区要加强纵向一体化,将更多企业囊括进产业链中,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注意实施横向兼并,提高企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4.3 发展现代服务业

许多学者将服务业水平的高低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是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涪陵区每年服务业产值占总产值的30%左右,整体水平偏低,所以应充分发挥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支点地位的作用,整合区内优质资源,打造新型服务业基地,提高第三产业占比,将服务业培育成为朝阳产业.具体来说,可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和消费性服务业整体素质方面入手.

(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可以说是制造业的派生品,它包括以研发、设计、会计、租赁和经纪等为主的中介服务,以银行、证券和保险外汇等为主的金融服务,以物流、代理和会展等为主的贸易服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节约制造业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延长价值链.[15]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代表一个地区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面对国家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市场对制造业技术的精细化要求和复杂化程度要求加大,所以相应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多.目前,涪陵区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因此在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数量方面的潜力巨大.从整体上看,应不断通过市场深化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服务业整体的专业化水平,以此吸引制造业企业将服务活动外部化;在具体实施层面,应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通过发展研发科技服务业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发展金融服务业缓解制造业的资金瓶颈.总之,在与第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要提升服务业整体的经济效率和发展水平,最终使其发展成为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业态.

(2)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整体素质.消费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它包括餐饮、商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行业.由于消费性服务业最接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其发展程度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感.[14]涪陵区应不断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融入到消费性服务业的经营之中,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涪陵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旅游业是涪陵区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的灵魂和主线.从宏观上看,旅游业涵盖了消费性服务业的许多方面;从微观上看,涪陵区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以武陵山大裂谷、天台峡谷和乌江画廊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及古巴国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具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客观条件.所以,应在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以观光、休闲、健康、康养和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业线路,将特色旅游与餐饮、商贸和社区服务等的发展链接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高水平管理,从而打造出高水准的消费性服务业.

4.4 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化发展

产业结构协调化发展是指在各个产业之间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使产业之间形成互补机制和转化能力,它的最终方向是产业结构合理化.[16]目前,涪陵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总量的任务依旧艰巨,所以应该在第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下提升产业间的协调度.产业结构协调化发展方向可从产业间素质协调、发展比例协调和速度协调这3个方面入手.

(1)产业素质协调化.产业间素质是指整个产业系统建立在关联基础上的发展质量[17],一般来说,它包括产业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2个方面.

从产业技术水平来看,产业间素质协调要求各个产业之间的技术发展程度大致相当,不存在大面积的产业技术层次反差太大的情况.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每个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关联产业的工艺标准、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出相应的要求.即使产业链上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普遍处于高水平层次,但只要某个环节的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就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快速运行;反过来,如果产业链上某个产业的技术水平过高,而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以致不能与高技术产业相匹配,那么最终也会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劳动生产率水平来看,产业间素质协调要求地区中各个产业或部门之间不存在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太大的现象.个别企业通过引进高新科技和先进管理手段可以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增多产出数量,提升产出质量,但与它相关联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如果达不到相匹配的水平,关联企业就不能满足高效率企业的需求,就会导致高效率企业产品生产过剩,从而形成产业之间的摩擦,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2016年,涪陵区第一产业的生产率为32 969.46万/人,第二产业生产效率为196 594.89万/人,第三产业生产效率为94 047.77万/人,第二产业生产效率大约是第一产业的6倍,是第二产业的2倍.三次产业生产效率具有一定的反差,所以在对第二产业进行技术引进的同时顾及第一、三产业,逐渐缩小三次产业之间技术与生产效率的差距,使它们向产业素质协调化方向迈进.

(2)产业比例协调化.产业发展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各个产业的比重不但要满足经济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而且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合理倾向.产业发展比例协调度越高,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果某一产业所占比例较小,就会累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近几年涪陵区三次产业的比例构成上看,第一产业占比6%~7%,而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占比60%左右;第三产业占比30%~40%,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三次产业的比例构成并不合理.事实上,第三产业是发展短板,但是第三产业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要不断完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运营机制,提高第三产业对涪陵区经济的贡献率,促进产业比例协调.

(3)产业速度协调化.产业发展速度的协调包括2个方面:一是相对发展速度的协调,二是绝对发展速度的协调.从相对发展速度协调来看,并不是说每种产业的发展速度都保持一致,而是产业之间发展的相对速度保持一定的合理性,否则在再生产过程中就会出现结构性停滞的问题.为了经济发展需要,每个地区都会根据产业的特征划分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夕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因为要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发挥引领GDP增长的作用,所以需要保持相对较高的发展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因为具有高附加值特性,决定着经济未来的发展程度,所以也需要保持高速发展;夕阳产业因为与现代发展理念相悖,是将要被淘汰的产业,所以应减慢其发展速度,对其进行有序的转移和收缩.涪陵区应根据产业的不同特性调整相应的发展速度,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绝对发展速度来看,相关产业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不能过大,否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例如,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玉米等淀粉含量较高的农作物,如果乙醇加工的技术先进,发展速度较快,而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速度跟不上乙醇的加工速度,两者之间就会出现交接不协调的问题,最终会阻碍乙醇的生产速度.据《2016年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涪陵区2016年三次产业可比增长率分别为4.5%,12.6%,9.6%.三次产业发展速度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农业的发展速度,促使其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靠拢,这样才会尽可能减少产业融合发展的阻碍.

5 结语

分析了涪陵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发现涪陵区产值方面较为依赖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就业重要性要大于第二产业,呈现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对称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产业化、综合示范园区和品牌化方向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从“两化”融合、绿色工业带动和循环产业链发展方向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和消费性服务业整体素质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最终促进产业素质、产业比例和产业速度的协调.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艰巨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涪陵区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方向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工业依赖性的类似地区提供有益参考,促进这些地区产业政策协调化发展.

猜你喜欢

涪陵区产业结构服务业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