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2018-12-15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建立好的体制
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经历了23年的曲折发展。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靠投资拉动改为靠效率增长放到议程之上。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根本转变”。但是,“十五”计划期间,又出现了粗放增长方式的“回潮”现象。2015年提出转移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的判断,但直至“十一五”结束,转型也未取得有效成果。
直至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正处在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建立好的体制。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如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开始进行。因此,能否有效执行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决定,是发展转型成败的关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三驾马车”分析框架已不合时宜
传统“三驾马车”分析框架已经不合时宜,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形态跟过去比已经不一样了,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不确定性。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要从“三驾马车”的分析框架中跳出来,在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的权衡之中制定、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要直接从风险入手,把不确定性纳入分析框架之中。
财政政策创新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善营商环境;二是稳定就业,就业应当是财政政策发力的着重点;三是结构性改变,当前的财政政策应从经济性政策到综合性政策,从投资、公共服务等方面同时发力。
财政部原部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楼继伟贸易摩擦拉长中国经济L型底部时间
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国单边主义强化,贸易摩擦推迟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当前,全球贸易降速,贸易摩擦后果很难预测。大宗商品国家面临就业困难,欧洲国家结构性改革不及预期。美国在全球化中保持竞争力第一是大概率事件,但美国优先是不可能持续的。中国正处于L型经济增长的底部,在外贸的发展中,外资和民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两者合计占80%以上。中美两国分别是全球第二、第一大经济体,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美国所发动的贸易摩擦虽然会拉长中国处于L型底部的时间,但中国经济还会维持6%的中高速增长。
国务院参事
陈全生制造业产业队伍素质亟待提升
2017年,中国有2.86亿农民工进城,30%在制造业,8600万人,其中72%是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即6240万是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我们要靠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制造业产业大军,实现制造业强国,实现创造业的发展,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制造业的产业队伍素质提高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教技术,还要教文化。为什么?因为做工除了有技术,还要有责任心,得爱岗敬业、细心、负责,工匠精神讲的是精益求精,他得热爱这份工作,而热爱这份工作仅仅靠技术不行,还得有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行。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许善达去杠杆并非一日之功
我国目前直接融资比重低,间接融资比重高,其实就是杠杆率高企,导致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因此去杠杆政策不能停止。去杠杆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多种方法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地实现去杠杆。
债转股只是去杠杆的一个手段,是否适合银行也说不定,去杠杆应该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现在营改增后,企业的留抵费用较大,相当提高了资产负债率,应将留抵税款改为退税,纳入税制改革优先序列。要进行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国有资本应当退出到不重要的领域,进入资本金不足、但国有资本一定要做的领域或行业。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
曹远征国企和财政体制改革最为急迫
改革开放是产生中国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奇迹最核心的就是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改善资源配置机制,这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奥秘。如何使中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还要靠改革开放,继续沿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走下去。只有不忘初心再出发,进行更全面的改革,这样我国才能在2035年变成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在建国100年的时候走到世界的前列。
国有企业和财政体制改革最为重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过去说的国有企业如何赚钱,如何有效率,而是国有资产如何进入社保。政府的功能应该转向服务性政府,按照这样的方向重新树立中国的财政。减税是改革的其中应有之意,但不能用减税代替财税体制改革,最核心的是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财税制度,而不是仅仅税收的多点少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