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父母都是老戏骨
2018-12-15魏阳
◎ 魏阳
每次带娃回国,和国内同龄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天,无论话题多么天马行空,最后总会回到教育的问题上。说来也怪,一谈到小孩,刚才聊啥啥尴尬的中年人立马同仇敌忾。育儿话题在饭桌上从来都是能迅速拉近距离的社交佳物,仿佛男人的美酒、女人的美剧。
前几日,我参加了一个饭局,听闻不少关于教育的高论,故为记之。
和大多数中产家庭一样,朋友A先生过去数年来一直辛勤地督促孩子练钢琴、学奥数。A先生工作忙,所以平日里大多是A太太陪孩子。不知道是孩子毫无天赋,还是A太太要求过高,每次A太太总要咆哮到青筋直暴,弄得全家鸡飞狗跳。A先生不胜其扰,一旦孩子开始练钢琴做奥数题,必定借故出门躲避,在咖啡馆里求得心灵宁静。
饭局上,A先生趁太太没来,向大家抱怨:遥想当年恋爱之时,太太一直脾气温顺,不知为何为人父母之后便性情大变,动辄暴跳如雷。对于太太这样的转变,A先生有点无法接受。
这时,学过教育心理学的D太太劝A先生说:既生之,则安之。你不就是因为太太教育过度不爽吗?其实教育小孩,不必那么焦虑的。
D太太接着说:就拿教小孩学奥数来说吧!必须用一种“正面教育”的办法,就是用鼓励的办法,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应该做的。比如,就算这次考试孩子还是不及格,但如果比上次高了一分,你还是应该热泪盈眶地抱住他亲个不停,告诉他妈妈多么为你骄傲。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每一次身体力行的教育都是表演,语重心长的言传更是表演。父母和在舞台上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员没啥本质上的区别。换句话说,给观众催眠和给孩子洗脑,完全是一回事。现在这叫作“控场”。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表演有深刻的认知和自如的控制。如果教育者准备不充分,投入不尽情,发挥不得力,那么表演就有失败的可能。这时候,孩子喝了倒彩,你能责怪孩子吗?
做投资的B先生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道:对呀!何止育儿?做投资不也是一种舞台表演、一种行为艺术吗?现在创业搞路演的,哪个拼的不是演技?之前有一个叫作某布斯的,不就是用这个逻辑,凭着一百多套PPT,带着人群一起在舞台上喊:“一起为梦想窒息吧!”结果呢,他实现梦想了,其他人窒息了。他这何止是老戏骨,分明是当教育大师的料啊。
D太太皱皱眉:别老说这么负面的例子。欧美有一种自由式教育的传统,现在大家把它叫作“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特点呢,可以说是赞赏教育。要发现被教育者的优点,一旦发现,立刻无限放大,点拨提拔,循循善诱。比如在大学里,有学生上课时说“我觉得癌症是由上火引起的”,作为老师,你这时要开始表演。最好微微点头颔首,略作沉思状,娓娓道来:“嗯,这是个很有趣的观点,你能不能进一步阐述一下理由呢?”这当然不光是为了让学生的期末考评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他们探索的激情和学习的自信。同样的道理,为人父母,就算小孩子再幼稚、再滑稽,可是在脸上,必须做出与他们同样惊喜的表情,兴奋地喊道:“哇!这真是太有意思啦!你真是太棒啦!”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孩子学习的多巴胺没有被调动起来,就是父母的表演失败了。
C太太在一旁打趣说:你这样的表演,可比现在好多一部戏拿六千万元还记不住台词的演员演得好多了呢!至少真能教育小朋友。
A先生这时已经被D太太洗脑,也喃喃地跟着说:明白了!合格的父母都得是老戏骨,对吧!如果说教育的目标是让小孩快快变成大人,那么,教育的过程呢,就是让大人暂时成为小孩。对不对?
D太太满意地看着他说:对的!合格的父母是混入小孩堆里的奸细,目的是让孩子尽快脱离小孩的状态,像成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只是,当卧底的日子久了,假戏真做,他们有时会入戏太深。最后,这些行为艺术家也不知道是自己改变了观众,还是被观众改变了自己,结果忘记了自己是在表演。
大家听了这番话,纷纷喝彩。果然是喝过洋墨水的,理论高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