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基础课设置探讨
2018-12-14丘寿勇
丘寿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在城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两者密不可分,怎么样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探讨在现代化城市中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些有效办法。
关键词 资源环境 城乡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等院校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传统地理类专业基始上结合环境学科、管理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等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日益加剧的同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亦起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地理学是各基础学科中最能综合地、直接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在该专业基本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工科学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出合格人才成为办学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合理设置是这一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1资环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的需求决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人才规格的基本内容。根据地理类专业属性划分,资环专业属地理应用专业,其工作领域主要为城市规划、土地规刘等规划设计部门。计委、城建局、土地局环保局、旅游局、开发区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公司、教学科研机构等;其工作对象和内容主要为区域资源、环境及经济市局等的规划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在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突出表现为:
(1)掌握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2)掌握土地资源、水资源及旅游资源等评价、规划与管理的专业知识;
(3)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开发规划与管理的专业知识;
(4)具有城市总休及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小城镇发展规划与管理区城经济分析规划与管理的专业知识;
(5)具有规划企业(包括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区位战略的能力;
(6)培养遥感图像解译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与开发的技能。
2国内高校资环专业地理类课程设置现状
地理学以研究地域空间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为核心,综合性和区域性则正是地理学科的最大特色。因此,地理科学在本专业的设置中无疑应起到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作用。开办资环专业的具有代表性的院校类别是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及理工科院校,他们共同开设的地理类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根据各校的特点,有的院校还开设有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专业课。
3工科院校中资环专业地理类课程的设置探讨
工科院校一般具有专业行业适应性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环境及人文意识薄弱、综合全局观念差等缺陷。参考各高校的课程设置现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在工科院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设置以下地理类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由于地理学各科目之间联系密切,在研究对象上有交叉和重合之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突出各科特色和重点,我们应对地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统筹安排。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及城市地理学等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人门引导性课程,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总论性的课程,研究领城极其广泛,包括人地关系理论、文化地理、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语言地理、人种地理、宗教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政治地理及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等。由于资环专业一般另外开设了城市地理学、有些在专业系列课中开设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这些内容应与后续相关课程联系而有所简略。
(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统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异等世界热点问题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在资环专业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核心交容为:产业结构理论、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中心地理论、企业区位)、区城经济活动分析理论(区域结構与组织、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理论)、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分析、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由于资环专业在一般专业核心课程中开设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经济地理学应以介绍产业和区位理论、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学习方法论为重点。
4结语
当然,作为工科院校新增的一个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地理类课程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待拓展和加强。但毋庸质疑的是,工科院校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以将自身工程技术性强、联系实际密切的优势与地理科学所特有的综合性、区城性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警需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观、人地观、全局意识、工程意识的复合创新型人。
参考文献
[1]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富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04):108-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