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自己的眼睛看课文

2018-12-14房韵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北平老舍文本

房韵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文本解读呈现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给当前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要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课文”,才不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真正焕发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裸读 独立思考 界限 约束 阅读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教材文本中的独特和美,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

一、仰望大师便没有大师了

我们可以学习大师,甚至有一些膜拜和模仿,但不能五体投地。应该远离教学参考、课程标准、网络以及他人的经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课文,才能找到独特的解读方法。 在2017年江苏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我应邀开设一堂公开展示课,课题为《想北平》。很多名师都上过这篇课文,但口径一致的文本解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读,我决定不借助任何资料,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看法,不借助他人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获得对文本的原始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逐步深入的三个问题,以此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1.直接描写北平特点的是哪几段?老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北平?

板书:这是一个 ( )的北平。

2.在老舍看来,欧洲四大名城跟北平根本就没法比。伦敦、巴黎真的不好吗?

3.老舍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在2、3节文字中四次反复出现“说不出”三个字,为什么呢?既然深爱,为什么不以“爱北平”为题?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准确全面地概括北平的特点。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强调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并表露出钟爱之情。除了作品“于平淡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独特表达艺术,以及作者与北平之间一种亲密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贫寒。“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是老舍流露心扉的语句。

第一个问题的阅读和探讨,是为第二个问题蓄势。欧洲四大名城真的就跟北平根本没法比?这并不符合客观实际。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粗枝大叶、浅尝辄止、走套路、贴标签等不良习惯。于是我提醒学生关注第四节开头的文字,品味涵咏“一些”“只是到过而已”“根本没有去过”等词语,学生才恍然大悟:“我”与欧洲四大名城之间横亘着一种距离感,所以才会用“假使让我家住在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感到寂苦”这样的语句来表达对北平近乎无理的偏爱。“我”要写的只是“我的北平”。

第三个问题旨在深入文本体验老舍对北平那种无法言说的深爱。至于文章标题为什么不用““爱北平”去替换“想北平”,是提醒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在北平,北平陷入战争。

最后我们梳理文脉:这是一个生长在北京42年、现在远离北京、忧虑北京的身为贫寒知识分子的老舍,在想念深爱着的“我”的动中有静、布局匀调、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的北平。

用三个问题逆向追寻作家的独特感受,用个性化的阅读去体验作者丰富、复杂、真挚的思想情感。领着学生在课文中来来回回地走着,我们也在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散文的写作对语言的依赖可能次于诗歌,但并不意味着散文可以无视语言及其特点。《想北平》的语言通俗质朴,随处可见的儿化音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京味。苏教版《想北平》的编者将原作中京味浓郁的语言进行了数十处的删改,而老舍作品之美恰在京味。我找到原作进行对比阅读,品味作品极具特色的语言。学生在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时,审美情趣得以养成。

二、守住文本解读的边界

解读文本也不能一味强调个性化。远离教学参考、课程标准、网络以及他人的经验,“远离”不是说不要,而是指保持一定的距离。文本解读要守住边界:课程本身的边界、文本整體结构逻辑的边界和学生认知结构的边界等。

同样一节以《想北平》为课题的省级公开课,其中有这样两处教学环节:

一、在“细读感知”环节,教师提问:“我的北平”的风物可以说出, 那么四次“说不出”的是什么?(速读2、3、8段,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自然的故乡——精神的原乡。

二、在“言为心声”环节,教师提问:从文中可看出老舍是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教师概括总结。接着又补充了老舍的作相关作品信息。

这两处在评课中均受到质疑。第一处,上课教师把老舍对北平那种近乎对母亲般的爱,理解到“精神家园”这个层面,有刻意拔高和过度解读之嫌。教材中相关板块的卷首语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这里用了两个词:精神滋养和家园之思。也就是说,没有必要上升到“精神家园”这个哲学高度。

第二处提出的问题,似乎没有抓住散文文体特质,作者的人物形象是否有必要作为主要问题去研讨?充其量算是对作品的补充信息,讲得过多,以致于到了下课时间,教学内容还没讲完。

三、唯有源头活水来

与其说“用自己的眼睛看课文”,不如说“用自己的智慧看课文”,而解读文本的智慧,来源于教师平时的阅读数量、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我们教了那么多遍的课文,为什么还让课文“僵硬死板”地停留在教材中?为什么课文不能融入我们的血液,变成我们语言表达的灵性?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阅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新课标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而提升语文素养,这个首先要落实在语文教师阅读品质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也能发挥语文教师阅读表率的作用。

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读书生活,这里的书不仅仅是课文和教参,更指向广泛意义上的阅读内容。曹勇军老师说:“读书人是语文教师应该珍惜的身份。什么是读书人?首先,是一辈子读书的人,以读书为志业的人。其次,他读的书“无古今、无中外、无雅俗”,追求通人的眼光,汲取人生的智慧。第三,读书养气,养成一身正气,是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是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慧眼看课文能力背后的生命底蕴。

猜你喜欢

北平老舍文本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对话”小伙伴老舍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