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体系建设和发展

2018-12-14赵晓宁新乔任熙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仪器技术装备教育部

赵晓宁 新乔 任熙俊

1 1949—1976年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生产和管理

1949年至“文革”前17年及至改革开放初期,是教育技术装备事业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教育技术装备体系基本形成。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装备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对旧教育实行改造政策,接管和整顿旧学校,恢复重建人民教育事业,收回了教育主权,保留了旧学校的教育装备资源;二是通过院校调整,筹措解决新中国成立前高等教育布局专业设置等问题,优化高等教育装备资源及应用;三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装备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各级各类学校装备水平;四是为了缓解随着教育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教学仪器不足的矛盾和压力,一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积极开展贸易,进口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学仪器设备生产,筹建教育部直属教学仪器生产工厂,按计划开展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同时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机构,初步建立国家的教学仪器统配体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发展,教育装备管理生产供应体系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教育技术装备制造工业初步形成,教学仪器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供应能力增强,可初步满足各级学校的教学需求。其间由于观念、体制变化等因素影响,也出现过教育装备发展和教育思路上的一些偏差,但就总体而言,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发展平稳,成效显著。

1949年后教育技术装备的生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中国教育装备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装备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了以国有部属专业生产企业为骨干、高校校办工厂为基础、其他行业企业为补充的生产供应体系,教育装备制造业基础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的研发、制造能力,向高教、普教、职教、成人教育及电化教育提供了部分仪器设施。

1)建立国有部属教育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当时教育技术装备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恢复和日益发展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装备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生产制造给予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教育技术装备生产,组建教育部门所属的国有专业生产制造企业,为学校供应教学仪器设施。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教育部在南京、沈阳、北京、上海先后建立四家教学仪器专业生产厂。其中,南京仪器制造厂生产中小学理化教学仪器,后发展生产高教基础课仪器;沈阳科学仪器厂主要生产物理教学仪器和教学标本、模型和切片等;北京仪器厂生产普教和高教教学仪器设备,后改为发展综合技术教育及教学设备;上海教学仪器厂主要生产高校基础课仪器。

1955年,教育部从沈阳科学仪器厂抽调部分生产技术人员,新建国营武汉教学标本模型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教学仪器工业实现总产值8273万元。

195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将所属上海医学模型制造厂划转教育部,成立上海模型厂。

1965年12月27日,教育部为贯彻加强“三线”建设的精神,决定将上海厂和陕西省教学仪器厂合并,建立西安教学仪器厂,主要生产高教基础课物理仪器。

1965年,国家经委按照国家有关集中管理光学工业的要求,会商教育部,将教育部所属南京厂于同年4月移交给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移交后继续承担部分教学仪器生产任务;另抽调部分人员和生产设备移交给四川省教育厅,建立四川省教学仪器厂,以生产电学和光学产品为主。

教育部先后通过划转和新建,形成六个较大规模的部属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基地和12家区域性教学仪器厂,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当时部分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供应紧张问题。

2)高校工厂。在教育技术装备生产体系中,高校工厂曾发挥重要作用,很长时间内是教育技术装备重要的生产基地。高校工厂在长期服务教学实习需要、生产教学仪器的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对教学需求有深入了解,提供了门类较丰富的产品体系,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解决了教学急需,为教育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精密化、体系化打下基础,做出重要贡献。

高校工厂的发展先后经历学校附设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体制、机制变化时期。1964年10月24日,高教部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的试行意见》,后者同意从1965年起,将高教部直属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生产纳入国家计划。高校工厂生产从此时起被纳入国家统筹管理的范畴,成为教育技术装备生产体系的重要部分,進入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期。

市场机制变革后,许多高校工厂以及校办企业转型,有的快速成长为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活跃的日用、轻工、电子等技术型企业,但仍有相当部分继续服务于教育教学领域,与其他方面的教育装备生产企业一起,共同构成新的教育技术装备生产供应企业群,成为市场化条件下新的教育技术装备行业的基础部分。

国家高度重视教学仪器设施生产及管理 为了满足教学对教学仪器的急需,国务院和教育部在1957—1966年,对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做了多次重要安排和部署。

1959年5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注意适当地解决高等学校所必需的校舍建筑、仪器设备及原材料供应等问题的通知》,着重提出:“中央各有关生产部门应该注意适当安排仪器试制和生产。各省市原有生产仪器工厂,不要改变生产性质;已经改变的要恢复仪器的生产。尚未建立教学仪器厂的省、市、自治区,应该根据当地的需求和可能条件,建立仪器工厂,逐步做到普通的仪器设备能就地供应。各地还应该提倡有条件的学校自制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等。……必须逐步扩大教学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的生产,改善供应工作,以适应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1960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力改革和制造教学工具》,提出:“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引进学

校,使学校的教学用具、实验设备大革新,是当前教育革命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1960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与推进普通教育教具革新工作的通知》,提出:“举办教学仪器厂,把群众革新创造的成果有选择地成批投入生产。……目前,各地专业厂已经基本上能担负部属五个仪器厂下放的113种仪器的生产任务。今天部属仪器厂在主要生产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仪器的原则下,仍将生产一部分复杂的中小学仪器,以补地方仪器厂的不足。……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制定出教具革新和教具生产的规划,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逐步实现教具生产自给自足。……教育部拟在各省、市、自治区规划的基础上,订出一个较详细的规划,争取在两三年内,在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學内,各科教学所需的新教具都能配套齐全。”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1957年3月,经国家计委批准,部属工厂的生产经营由教育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对教学仪器设备工作的领导,教育部于1960年4月建立生产供应管理局,统一管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工作。

1964年,教育部分为高等教育部(以下简称高教部)和教育部,各设生产供应管理局。高教部生产供应管理局负责其直属高等学校的生产管理、物资供应、国内外订货等工作。教育部生产供应管理局负责管理普教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工作,各地也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和生产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对教育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产生极大破坏性影响,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遭到重创,学校各种装备损失严重,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撤销或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瘫痪。

“文革”之前,全国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比较正规,在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否定一切的浪潮中,实验室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产物,教学实验与整个教育一起被冠以“修正主义”,实验教学被当作脱离实际的典型遭到批判,实验室被占用,实验器材大量散失。“文革”期间,整个教学仪器事业主要体现在当时流行的“三机一泵”(即录音机、电视机、电动机和水泵)的不完全使用。

1966年,“文革”开始后,高教部和教育部合并,两部生产供应管理局随之撤销,教学仪器停产。1968年4月1日,为支持国防科研事业,教育部将北京厂移交给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其后又根据国务院业务组1970年1月14日批示,将沈阳厂、上模厂、武汉所、西安厂分别下放给辽宁、上海、湖北、陕西省(市)革命委员会领导。

学校复课以后,各地迫切要求供应教学仪器设备。为此,国务院科教组(以下简称科教组)于1972年10月中旬在北京召开部分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教学仪器工作座谈会,会上交流了各地发动群众自制教具的经验,讨论了教学仪器产供销体制问题。科教组、国家计委于1972年12月6日联合发出《关于教学仪器生产、分配和供应问题的通知》,要求:“教学仪器的生产计划和分配,由国务院科教组按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方针,归口管理。……教学仪器生产的原材料应纳入计划供应。”科教组于1973年3月8日发出《中小学教学仪器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此后组织13个省市的专业教学仪器厂和部分校工厂恢复教学仪器生产。但到1975年“四五”计划末期,仅完成工业总产值2860万元,生产供应严重不足。

2 “文革”结束后的恢复、整顿、提高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抓教育和科技。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教材问题专门做出指示: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编好教材,可根据需要引进国外自然科学教材,要组织一个很强的班子编写大、中、小学教材,以后就按新教材授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我国的第一个《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常识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于1978年发布实行。新发布的配备目录中列入大量的新内容、新实验和新品种,对教学仪器生产的恢复、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如电磁打点计时器、气垫导轨、投影仪等,都是1980年之后逐步引进的。

管理机制恢复与调整 1975年1月恢复成立教育部。1977年10月恢复生产供应局。

1978年6月,教育部在南京召开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高等院校改变领导体制的交接工作会议,会上除院校交接外,同时将沈阳、西安、武汉三家教学仪器厂收回为教育部直属企业。

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和教育部的报告,恢复成立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作为我国教学仪器的研究开发、质量检测、信息交流和新技术培训推广中心,与众多教学仪器生产厂一起,负责为教学大纲配套研制实验仪器。

1980年8月10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普教仪器生产供应工作会议,这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次重要会议。同年9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普教仪器生产供应工作会议纪要》。《纪要》认为,“教学仪器建设是发展教育业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要“充分认识教学仪器工作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省、地、县三级都应设置专门机构”。《纪要》提出,教学仪器管理机构的“工作任务是:一、编制教学仪器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供应学校需要的仪器设备;三、组织教学仪器生产;四、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开展自制教具活动,组织经验交流”。《纪要》指出:“现在许多省、市已经建立了教学仪器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抉牌子的办法比较好,经济工作用公司的名义,行政工作用仪器设备处名义。公司的性质为事业单位。”

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原教育部生产供应局改为国家教委技术装备局,一直到1998年体制改革撤销,教育技术装备职能转移至教育部多个相关职能部门。

恢复生产秩序,提高产品质量 教育部于1978年9月23日发出《关于编制教学仪器生产长远规划的通知》。1979年6月6日,教育部召开1980年全国教学仪器生产计划座谈会,研究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出教学仪器生产“要在调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同年7月23日,教育部印发这次座谈会纪要,要求抓紧抓好生产计划的落实,搞好产销之间的综合平衡,改善企业管

理,提高产品质量等。

1980年9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普教仪器生产供应工作会议纪要》。《纪要》指出,粉碎“四人帮”后的三年多来,“教学仪器工作有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教育部和部分省市已建立了一些专业厂。生产教学仪器的校办工厂发展更快,近三年总共生产了价值3亿多元的教学仪器”。针对当前“教学仪器工业布局不尽合理”的情况,《纪要》提出,要“调整教学仪器工业布局,逐步做到合理分工,择优定点,完善教学仪器工业体系。一、大力办好专业厂,逐步发展和壮大专业厂的力量;二、对生产教学仪器的校办厂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择优定点,逐步进行调整;三、在调整的过程中,专业厂和校办厂相结合,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组织起来。……逐步完善教学仪器工业体系”,“五五期间”完成工业总产值27 671万元。

1979年12月1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提高教学仪器产品质量的要求》。《要求》指出,“目前产品品种已达三百多种。1979年全国教学仪器生产总值已达11 500万元”,但是“当前教学仪器的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是教学仪器工业中的突出问题。146个部管产品中约有1/4没有达到部颁标准或企业标准”。为此,《要求》提出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二、继续制订和修订产品标准;三、加强技术管理;四、健全质量管理;五、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六、奖励优质产品;七、积极开发新产品;八、大力开展教学仪器的实验研究工作;九、开展‘质量月活动。”同时提出在1980年内须达到的几项整改目标。

1983年7月1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教学仪器产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指出:“这个《暂行办法》是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物价管理暂行条例》,结合教学仪器工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的,已征得国家物价局的同意。……实行这一《暂行办法》,对稳定教学仪器产品价格,加强价格管理,促进生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984年5月2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整顿教学仪器工业的通知》,提出:“根据中央《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精神,决定今明两年对全国教学仪器工业进行全面整顿,印发《关于整顿教学仪器工业的意见》,请研究执行。”《关于整顿教学仪器工业的意见》指出:“教学仪器生产厂的现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国家对教学仪器工业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差,1982年共评比19种产品,参加评比的单位有151家,竟有42%的厂家产品不合格,有的厂甚至没有一种合格品;二是品种和数量的发展很不平衡,小学的仪器教具缺口很大,中技和农业中学需要的仪器还有不少品种有待开发,中学生模型与生物玻片的生产能力不足,而中学物理、化学教学仪器与地理模型的生产能力过多;三是工厂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弱。……要整顿的是:提高教学仪器产品质量,改进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整顿的要求是:1.整顿产品质量,加强技术管理;2.改进工厂内部管理工作;3.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会制度;4.整顿工厂领导班子;5.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

国家教委于1986年5月29日发出《关于发布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出:“为了确保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使学校有限的仪器经费可购置到合格适用的产品,根据国务院和国家经委的有关规定,我们制订了《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工作,由我委技术装备局归口,并设立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管理业务工作。”同时附发了《教学仪器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1986年10月下发《教学仪器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高校工厂整顿、提高 教育部、财政部于1980年6月3日发布《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校办工厂暂行管理办法》,并附发《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校办工厂整顿管理八项要求》。《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校办工厂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基地,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开展勤工俭学的生产场所。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校办工厂领导,努力把校办工厂办好。”还指出“进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维修”是“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的职责”。

1980年11月3日,教育部印发《电子计算机、科教仪器座谈会纪要》,针对当前高等学校校办工厂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我国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生产,应坚持立足于国内,自力更生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引进应限制在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上。……做到引进和自制相结合,学习外国和自己独创相结合。”同时指出:“目前29所学校的校办工厂,工程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8%,不少学校低于5%,这种情况很不适应校办工厂的特点与需要。……必须加速培养和加强校办工厂的技术力量。”还提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厂、系科研的结合。……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学校科研成果的推广和校办工厂的生产”。

1981年,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把高教基础课仪器有计划地安排到部属院校校办工厂生产,高、普教仪器设备的生产从此统一纳入国家计划。

1981年8月8日,教育部印发《教学仪器产品试制暂行管理办法》,指出:“大力发展新产品是发展教学仪器生产,增加产品品种,提高我国教学仪器水平的重要工作。”对新产品试制“条件”“考核”等作了明确规定。国家机械委员会也对教学仪器设备生产给予关注,于同年9月14日发布《关于印发<四季度日用机电产品工作安排>的通知》,明确规定“教学专用仪器由教育部负责”。

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于1982年3月18日下发《关于部属教学仪器厂1982年整顿工作的几项要求的通知》,要求“各厂应结合本厂情况,制定本企业全面整顿计划”,提出:一、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润包干办法;二、坚持产品服务方向,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生产,教学仪器厂的根本任务是为学校生产物美价廉的仪器设备,工厂的领导和全体职工必须牢牢确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三、整顿领导班子,增强领导核心的团结,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这是企业整顿的关键,办好社會主义企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原则,是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厂长行政指挥;四、企业整顿是今后几年的中心工作,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力求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六条标准,把工厂整顿好。

1982年6月10日又发出《关于制定全面整顿计划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一、关于奋斗目标。要求三个仪器厂在三年内达到企业全面整顿标准,……按照‘三建、‘六好的标准,要有分年度奋斗目标;二、各厂的企业全面整顿规划设想,应经党委认真讨论,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通过,做出决议,认真组织实现;三、主动争取省教育局领导的指示和监督。企业全面整顿的验收工作,将商请省教育局共同组织进行。”

1982年8月,教育部编制《教学仪器工业规划纲要》(1982—1985年),要求突出重点,把5000所重点中学、7000所重点小学的仪器配齐,工业总产值将达48 000万元。

1983年5月,教育部印发《部属企业整顿五项工作验收标准实施细则》,提出:一、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搞好全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二、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三、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四、整顿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有计划地进行全员培训工作;五、整顿和建设领导班子,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1983年7月6日,教育部又发出《关于调整部属教学仪器厂产品方向的通知》,明确沈阳厂产品方向为原子、电子物理仪器,电真空的获得、测量、分析仪器,语言设备,教室(图书、实验室)专用设备;西安厂产品方向为计量仪器、力热声光电仪器、电教设备、其他专用设备;武汉厂产品方向为生物仪器、教学标本、教学模型、采集加工、生物实验室专用设备。

高校工厂在“文革”之后曾获得了很大发展,如清华校办工厂先后制造了计算尺、汽车实验室传动、离合器、轮胎实验台、精密机床、实验反应堆关键设备、计算机、卫星电教设备、语言教学设备、谐波分析仪、汽车负荷计、臭氧发生器等多种教学以及学生实习、实验等设备,以及其他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为适应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1983年8月2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编制高等院校工厂“七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部属院校“结合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在编制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附件(人员、效益规划、基本建设规划、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规划、新产品开发规划)要求,编制高等院校工厂‘七五发展规划。

1987年1月20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工厂评估、试点和整顿验收的通知》,附发《普通高等学校工厂评估、试点和整顿验收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通知》指出:“高校工厂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过程中,起到了并将继续起重要作用。但是,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工厂管理混乱落后,使工厂潜力无法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对高校工厂进行全面整顿;为高校工厂评估、产品创优和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打好基础。……高校工厂的评估和整顿工作是为了适应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有准备、有计划地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到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工厂的办厂水平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质量,将对今后高校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7年9月11—15日,国家教委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校办工厂工作会议,总结了高校工厂一个时期以来的整顿、提高工作。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同志作了题为“深入改革,加强管理,把高校工厂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报告,总结了高校工厂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明确了今后的任务:一、实习育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二、抓好科技服务与开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三、抓好生产创收,提高管理水平;四、深化改革需一步解决的问题。会议讨论了《普通高等学校工厂管理工作的规定(草案)》。1989年1月28日,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管理的规定》,高校工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制定发展目标,编制规划 1983年10月28日,教育部召开“七五”规划座谈会,就编制普教“七五”教学仪器生产规划问题做了探讨,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为适应普及初等教育和加快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需要,今后教学仪器行业要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大力调整和整顿现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改革老产品,发展新品种,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有计划地进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为此,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六五后两年的计划和‘七五规划,在搞好整顿和调整工作基础上,积极稳步地发展教学仪器工业生产,为促进普教广泛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贡献。”规划内容分为生产发展规划、技术发展规划、更新改造规划、实现“七五”规划的重大措施。

1984年4月1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编制“七五”教学仪器设备生产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满足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要集中力量编好“七五”规划。教学仪器设备生产规划是教育事业规划的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在规划指导思想上,要注意适应加强幼儿教育,普及初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基础,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要继续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调整整顿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生产协作的方向,合理调整生产厂的布局,解决多点分散、重复生产的矛盾;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结合教材内容与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努力研制新产品,不断改革老产品,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积极稳步地发展教学仪器设备生产。《通知》提出:“到1990年教学仪器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产品设计和工艺制造达到先进水平,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各学科成套的仪器设备,以证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实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仪器工业体系。”

1985年12月21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修订教学仪器设备工业“七五”生产规划的通知》,并附发《全国教学仪器设备“七五”生产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指出:“‘六五期间,全行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现已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规模的工业体系。……五年内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2 000万元,比原计划75 000万元增长22.7%。以1980年为基数,平均每年递增15%。……生产高教基础课仪器设备259种,普教仪器221种,此外还生产生物等学科的模型约70种,生物标本140多种。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并有少量产品出口。……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开发了80多种性能稳定、直觀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新产品。为保证品质量,制订和发布了189个部专业标准,并制订了一批企业标准。组织了全行业产品质量评比活动,筹建了4个质量检测中心,逐步开展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

《纲要(草案)》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薄弱,生产点多分散;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检测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稳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缺门产品较多;仪器购置费不足;70%左右的学校仪器严重不足。发展方针和目标是:“我国教学仪器设备工业要坚持为教育服务,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发新产品,要大力扶植教学仪器专业厂,办好一批骨干校办厂,提高企业素质,使其成为教学仪器生产的主要基地。引进技术,加速技术改造,促进现有工厂的联合改组,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重点是:适应普及基础教育,发展小学教具;发展幼儿智力教、玩具;适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需的仪器与设备;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实验水平提高的需要,积极开发生产一些缺门或高档仪器……逐步改变大型精密仪器靠进口的局面。目标规划为:“六五”期间,教学仪器设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65 00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8 673万元。

3 教育技术装备生产及管理体制改革

从计划管理向市场化过渡及转型 从1949—1988年,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工业初步形成科研先导、专业厂为骨干、校办厂为基础的制造体系,生产网点在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都有分布。大部分高教基础课教学仪器和高教教学仪器设备基本上实现自行设计生产。据1988年底统计,全国有教学仪器生产单位703家,职工37 31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87人),固定资产净值21 646万元,产品品种7557种,总产值49 549万元(不包括学生实习实践、科研加工、社会服务值)。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行业变革逐步加快。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具体任务。1985年之前,基础教育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管理拨款,而1985年之后,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和分配的权力下放到地方,由地方财政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仪器配置,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教學仪器的发展。

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普九”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校要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图书室等,对于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是教育技术装备产生经营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或可称之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期或过渡期。此前行业生产经营按照定点生产、分级管理的办法,基本上按照归口管理、定点生产办法组织,实行生产许可证准入制度,生产、销售划分为一级工厂、二级工厂、省级先进厂,制定有分级评定指标,由主管机构实时组织评估确定。

教育技术装备生产领域率先开始生产、供应体制改革。高教仪器设施企业附属于学校管理体制内,在生产经营方面根据市场化改革的形势要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整顿生产经营秩序,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市场化方面转变。

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企业的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情况,质量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品种比较单一,技术能力研发创新不足,体制僵化,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当部分仪器设施需要通过进口才能解决。面对改革开放、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为生存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装备的落后局面,改善教育装备的供应,逐步完善教学仪器生产工业体系,实现国产化,成为这一时期处于市场化转型期的行业、企业的共识。具体目标为:提高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工艺质量,达到直观、耐用、价廉,开发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所需仪器设备和训练器材,发展农村简易教具,研究开发若干高档大型精密仪器,逐步实现国产化,以代替进口。并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

1987年12月9日,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工作会议,讨论教学仪器生产,会后印发《教学仪器设备工业1988年至1995年生产发展规划纲要》和《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管理暂行规定》。《规划纲要》指出:“教学仪器设备工业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经营管理,加快技术进步,使生产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教学仪器设备的产品发展到多规格、多档次、多品种,基本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由生产中小学仪器发展到高教、职教、幼教仪器,由生产理科教学仪器发展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仪器,由生产一般的教学仪器发展到可以生产一些现代化的科教仪器。……为保证产品质量,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度,现已颁发了23种产品的生产许可证。7个质量检测中心和省市的监测站,加强了对产品的监督检查。……已涌现了一批获国家银质奖的产品和省市的优质产品。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已通过鉴定的新产品106种;制定、审定、修改的专业标准已达298项。教学仪器产品开始出口创汇。……有十多种产品在世界银行贷款的国际招标中中标。”

《规划纲要》把“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加强管理,稳步发展,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仪器设备工业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把“提高中小学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工艺质量”,开发劳动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训练器材,发展农村的简易教具,研究开发一些高档大型精密仪器,逐步实现国产化,以替代进口作为发展方向。工业总产值规划“七五”期间为13亿元,每年递增7%;“八五”期间为18.4亿元,每年递增8%;从1986年到1995年总产值为31.4亿元;研究开发新产品以及老产品更新换代640种,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品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力争一些仪器设备批量出口,为国家创汇和使产品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作为目标。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管理暂行规定》分为总则、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管理体制、职工队伍建设、奖罚、附则共九章四十条,“适用于从事教学仪器设备研究、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1987年12月30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改变委属教学仪器厂领导体制的通知》,决定从1988年起,将沈阳、西安、武汉三家教学仪器厂下放给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公司领导和管理,希望公司“坚持教学仪器生产方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积极开展横向联合,逐步形成企业集团,并发展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外贸的联合体”。

校办企业生产经营能力通过在“文革”后恢复整顿,经历改革开放洗礼,获得较大提升,客观上为后来的市场化变革做了准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体制逐渐退出,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入,教学仪器设备生产管理亦随之逐步转向市场化体制机制,包括高校工厂也开始退出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化转型。但尽管如此,还是能够看到校办工厂特别是高校工厂对解决我国教学仪器设施的短缺问题,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业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

管理改革及职能转变

1)从生产、企业管理向建设、发展管理的职能转变。1988年3月21日,国家教委制定并颁布《教学仪器设备工业1988年至1995年生产发展规划纲要》《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管理暂行规定》等七个文件。1990年12月10日,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签发第11号国家教育委员会令,发布《教学仪器优质产品评选办法》。1991年,国家教委发布《第八个五年计划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规划纲要》。1997年1月5—8日,首届国家教委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厂长工作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总结了定点厂工作经验,研究了今后工作重点;并讨论了《国家教委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1997年3月25日,国家教委下发《国家教委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管理办法》(教备〔1997〕8号)。1997年4月10日,国家教委发布《教学仪器设备工业“九五”发展规划》(教备厅〔1997〕4号)。

1997年5月27日,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加强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管理工作的意见》(教备〔1997〕15号)。

2)从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全面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教育装备生产供应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实施,带动装备生产分布逐渐泛化,封闭的专业生产体系被打破,生产经营主体逐渐多元化,行业化特征日趋明显。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求,国家经委提出加强行业管理的意见。根据教学仪器设備行业情况,报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86年8月15日成立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2011年更名为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教育技术装备行业的市场化开始形成,变革趋势正在加快显现。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协会已有800多家企业会员单位,职工有6万多人,有33个省、市建立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

从1991—1995年的国家第八个五年规划期间,教育技术装备的生产发生很大变化,生产总值在1991年为3.5亿元,到“八五”末期的1995年已增长到6.5亿元;出口额在1991年为230万美元,1995年增长到1250万美元。企业数量也在增加,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会员企业数量从1990年的不超过1000家,从业人员六万余人,增加到1995年的1157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当时全部企业的情况,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及行业发展情况。

教育技术装备产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技术装备研发生产取得相当进展,企业竞争力、服务教育能力显著提高,出现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教学仪器生产骨干企业,有部分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1992年以来,经过三年多的跟踪评测,共有53家生产厂家的98种型号产品取得产品合格证,获得教学应用资格;高端仪器设施、产品开始出现,大连理工大学的力、热、气、湿类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开发关键设备及测试仪器的技术改造项目列入机械电子工业“八五”全行业发展规划。

根据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口径不完全统计,1996—2000年,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也取得长足发展,为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做出贡献。“九五”期间,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值127.91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产值68.74亿元,相比“八五”期间增长230%;五年共出口创汇4.78亿美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出口创汇2.59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52.7%。2000年,教学仪器设备总产值31.70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出口创汇1.94亿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3.88倍和14.52倍。

“十五”期间,全行业共完成总产值336.7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产值224.17亿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163.29%和226.11%;五年共出口创汇7.29亿美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出口创汇5.85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43.5%;五年利润总额19.29亿元,税金总额19.7亿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135.24%和145.64%。200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产值45.1亿元,出口创汇0.5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2.27%和-74.22%。

由于教育技术装备行业中企业构成多为中小微企业,定制化情况较早在行业出现,加之缺乏专业的专门针对教育技术装备产品的统计机构,因此,相对准确的全国性生产数据在2000年以后已很难统计。这方面的情况虽可部分反映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采购数据中,但也仅仅是大概的数值。仅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口径统计,目前我国教育装备生产企业有3000余家,生产和提供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所需的两万余种产品和服务。

4 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新格局开始出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教育装备的投入大幅增加,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推动教育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学科与装备应用融合度日益深化,优化了教学过程,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战略及重点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了教育装备整体水平,扩大了教育装备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教学效率,进一步改变了教育面貌,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装备管理重心转移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装备管理重心开始全面转向教育教学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保障和宏观管理,装备建设和配置也从计划管理向由标准化管理指导为主转变。继1978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常识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之后,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分别于1984年、1993年以及2000年对其进行修订,并由教育部颁布。30年来,共制定近30种中小学各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规划》。1999年8月12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1999〕11号)。2001年8—9月,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检测室对八种教学仪器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测,并对教学电源等41种产品进行了补检。9月1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印发2001年教学仪器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的通知》,公布了检测结果,分析了质量状况,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生产工作起到积极指导和促进作用。

实验室工作及实验室面貌显著改观 1987年12月9日,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工作会议,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参加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对新形势下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及实验仪器设备的生产供应问题进行了研究,作出了部署,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生产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截至1998年,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努力下,有半数以上的中学和1/3左右的小学按照配备目录的要求建立了实验室,上千个县普及了实验教学。全国中小学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00億元。

高校实验教学建设进步明显,在实验室基本条件、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及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加大了工作力度,通过实施985工程、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一步推动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面貌有了一个全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董绍武.建国至1989年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与发展回顾(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5).

[3]董绍武.建国至1989年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与发展回顾(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

[4]吴慧慧,冯子芳,赵媛,等.我国教学仪器事业三十年的发展:刘诗海访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4).

[5]刘诗海,顾敏,孙振奇,冯振家.我国教学仪器事业20年的发展与展望(一):为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而作[J].教学仪器与实验,1998(5).

[6]黄源镐.高校工厂史选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教学仪器技术装备教育部
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
加强教学仪器装备合理配置,提高运用水平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5年版)
合成洗涤剂工业技术装备的回顾与展望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用教学仪器测试电磁炉外泄电磁辐射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