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汽车的中国记忆

2018-12-14黄琪

财经 2018年27期
关键词:德国大众大众汽车轿车

黄琪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安亭。简陋的棚屋下,大量的金属零件散乱地堆放在厂区地面上,窗户漏风,没有一条完整的汽车流水线,被德国记者形容为“荒败无援的小岛”。

2018年10月19日,同样是上海安亭。投资170亿元的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将采用专为电动汽车打造的MEB纯电动车平台进行生产,大众品牌的多款新能源产品将在此诞生。

以周子健部长迈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大门,开启合资合作谈判为起点,中国与大众已走过了40个年头,上汽大众也已是34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1992年1月28日,上汽大众汽车第1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与全球的主流车企都进行了接触,大众是为数不多的积极分子,上海轿车合资项目“郎情妾意”,其间虽有国民经济调整、石油危机、国内质疑等波折,双方还是在1984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25年的合约。最终中德双方合作的促成,离不开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Dr. Carl H.Hahn)和中国机械工业部一机部副部长饶斌的坚持与努力。

在安亭落后的厂房里,德国大众与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的员工一道打造出了中国第一条轿车流水线。但由于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德国大众对此认识不足,在第一辆上海桑塔纳组装下线三年后,国产化率仍旧停留在2.7%。

矛盾在1986年后开始凸显,在中方的强烈抗议与要求下,哈恩博士一度在上海大众的董事会上声明:“上海大众现在的任务,第一是国产化,第二是国产化,第三还是国产化。”协调退休专家支持、低价出售二手设备、培训中国员工,德国大众开始主动帮助上海大众(现更名为“上汽大众”)国产化。

而中方找到了对的人,在朱镕基的力荐下,时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陆吉安走马上任上海大众董事长,与德方有效沟通、并小厂为大厂、开创“生产特区”,结合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的成立,国产化率在1988年开始成倍提高,并在1993年超过80%,上海大众用6年时间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零部件体系,让中国汽车工业不再完全依附于外国零部件。

时至今日,中国汽车工业已步入大国之列,主流的自主品牌就已超过30家,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上,上汽集团超过宝马、日产等老牌车企,位列全球车企营收第七位,东风、北汽、一汽、广汽、吉利等车企也跻身其中。

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的汽车工业,都面临着变革,新的挑战又至,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风雨,市场有理由相信大众能在华再次起舞。

一封电报的背后

“代表团将在1980年1月底或2月初到达沃尔夫斯堡……由副部长饶斌带队。代表团人数为12人,分为两个小组,将同时到达。在此期间,副部长将与其他人员参观大众汽车的几个工厂以及其他公司,以便了解工厂管理方面的经验。随后将与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倾听专业团队的工作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

1979年12月18日,时任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汽车总局局长助理王恩魁拍出了一封发往德国的电报,收件人是大众汽车集团负责外国事务的沃尔弗拉姆·纳德布希先生(Wolfram Nadebusch),向他询问次年的拜访事宜。

这并非饶斌为代表的中方团队第一次到访德国大众,而且实际行程比原计划延后了一两个月。但重要的是,在1980年的这次访问中,上海汽车合营会谈备忘录在德签署,1978年以来,大众汽车入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时值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的汽车市场已经饱和,大众汽车集团正在为了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市场,当时开拓亚洲市场的机会逐渐成熟。在大众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看来,直到80年代,大众汽车在东南亚的市场地位都很薄弱,日本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大众汽车首先考虑的是韩国,但双方接触后,并未达成一致,德国大众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70年代末的中国同样处于风云激荡的变革时代,在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弱小的中国汽车工业同样酝酿著变革。

“当时的汽车工业很小,原来我所在的机电一局下面有好多公司,汽车公司占里边很小的一块,只是几十家公司当中的一个,而且叫拖拉机汽车公司,拖拉机放在前面。”1978年9月,吴慧宏作为翻译进入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上汽集团前身)技术引进办公室,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前往安亭的路很差,上下班的卡车上放了凳子,但不能坐,都得站着,因为被称为“难民车”的卡车颠簸要用手拉着,来回将近四个小时。

虽然已有一汽、二汽、北汽等车企,卡车工业初具规模,但中国的轿车工业底子薄、规模小,比较有名的也就是红旗牌和上海牌轿车,红旗牌轿车专供高级官员和接待外宾,上海牌则是国内产量最大的轿车,但日产量超过16台就需要加班,年产量不过5000台,外国车企日产能就上千台,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已势在必行。

当时主管汽车工业的一机部副部长饶斌建议,在上海引进轿车装配线。他认为,上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科研人员多,技术力量强,国内真正成批生产轿车并有装配线的只有上海牌轿车。

这一建议被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对外贸易部采纳,1978年6月27日三部委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引进三条汽车装配线,其中一条轿车装配线安排在上海,改造上海汽车厂”,获批后,一机部、上海市联合向中央报送《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也成功拿到批复。

不过当时中国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装配线的初衷,主要还是扩大产品出口,以换取国家紧缺的外汇。

轿车引进项目获批后,一机部先后向美国的通用和福特,日本的丰田和日产,法国的雷诺、雪铁龙和标致,德国的奔驰和大众等汽车公司发出进行会谈的邀请电。1978年10月至1981年10月,上海轿车合资项目分别与7家跨国汽车公司会谈32次。

但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业国家对于到中国投资持谨慎态度,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前景被评估为很差,多数车企对邀请回应冷淡。但中国的热情与大众汽车希冀开拓亚洲市场的诉求不谋而合。

1978年11月,国家机械工业代表团正在访问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获悉中央关于引进项目改为中外合资的决定,代表团团长、一机部部长周子健和上海轿车项目负责人蒋涛就向德国大众提出了合资建议。

这很快得到了德国大众的热情回应,1978年底,大众汽车专门派遣团队来华进行会谈。在此之后,无论是电报交流还是互访调研,双方的互动更加频繁。

1979年4月,饶斌首次以中国汽车工业代表团团长身份访问德国大众,经过研究分析,代表团一致同意确定德国大众为上海轿车合营项目合作伙伴。

同年6月,德国大众建议中方在国内生产高尔夫/捷达及T2商旅车,而科萨尔(Korsar) / 科萨尔旅行版(Korsar Variant)(即桑塔纳,在墨西哥及巴西生产销售时的名字) 也在备选之列。

11月,德国大众经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给仇克转来电报,邀请中方在1980年前往沃尔夫斯堡拜访。一个月后,王恩魁敲下了那封回复电报。

一波三折

谁都没有想到,上海大众项目从谈判开始到最后成功,需要耗费6年时间。在此期间,事情发生了诸多波折。

第一次的阻碍来自中国。1979年,饶斌第一次访德归来,恰逢国民经济调整,国家决定原计划的大部分建设项目要下马,新项目一律不上,上海引入轿车产线计划面临危机。

1984年10月10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饶斌很坚持,在一机部党组扩大会议上提出,上海轿车项目不能下,谈判不能停!几乎同时,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经理仇克也向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相同的建议。

2018年10月19日,投资170亿元的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在安亭开工。

一机部和上海市委同意了两位怀揣“汽车强国梦”官员的建议和请求,并得到国务院批准,项目得以继续。次年,饶斌率团再次访德,签下合作备忘录。

很快波折再起,德国大众出现了财政困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全球性石油危机爆发,用哈恩博士的话来说,就是“破坏了所有的计划”。由于资金问题,德国大众的管理层下令停止全部项目,在上海建设合资公司的计划亦可能因此搁置。

不过,与中国各方往来密切的纳德布希和李文波博士等人也向大众董事会极力谏言,项目得以保留,只是規模从原计划的15万辆缩减至3万辆。

但在1980年之后的两年,德国大众与上海的合作未取得明显进展。双方主要谈判内容就是年产能3万辆的小方案,中德双方在就投资比例、引进车型、合作期限、生产纲领等问题上反复商讨,最终取得共识,达成《基础协议》。

1982年,在回归大众汽车后,哈恩博士发现德国工业界包括大众汽车对于中国的兴趣基本为零,“当时集团总体上持保守的态度以减少支出和亏损。”但他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前途最大的市场,迅速进入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很快这位大众汽车董事长就带着两名致力于发展中国业务的同事飞往中国,并与饶斌进行了首次会谈。如今,他还一直强调,“即使当时中国的汽车市场几乎一片空白,但我对中国仍然充满了信心。”在哈恩博士和饶斌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开始有起色。

就在此时,新的困难又出现了。1982年5月,一份影响较大的材料提出:轿车是高档消费品,搞这样的项目不符合国情,并且德方稳得利,而中方稳亏损,应该撤销该项目。

中央领导专门对此进行了批示,要求有关机关仔细研究。因此饶斌召集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机电一局和上海拖汽公司讨论研究,得出中方收益远高于德方的结论,并做了详细说明,谈判得以继续。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在京正式签署,这项固定资产总投资3.87亿元的合作尘埃落定,中德双方50%对50%的股比开创外国车企在华合资的先河,这一平等的股比后来成为法规红线延续下来,直到今年逐渐开始突破放开。

白纸作画

在1985年3月正式履职之前,哈恩博士给马丁·波斯特(Martin Posth)描述了在上海的任务:“一切从零开始,就当是建造55车间!”

位于德国狼堡的大众汽车54车间颇具传奇色彩,被视为当时先进生产技术的典范,满负荷轿车日产能达3000多台,普通车间产能是1000台。大众的雄心就是,在上海安亭建一个不亚于当时世界最先进车间的汽车制造厂。

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波斯特成为上海大众首位副总经理,兼任商务执行经理。

但回想起1984年底的一幕幕,波斯特内心还是无法给出肯定的回答。合资合同签署的几周后,这位正在中国访问的奥迪公司董事会成员坐着出租车,经过一片片稻田,来到了上海拖汽总公司的门前。他看到大量的金属部件散乱地堆放在厂区地面上,窗户漏风,没有暖气。

猜你喜欢

德国大众大众汽车轿车
优雅有型,智享科技 大众汽车发布ID. AERO概念车及“大众IQ.科技”标签
大众汽车顺利实现欧盟2021年发布的CO2减排目标
我和一汽-大众 【连载六】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等着的轿车
坐着轿车学声调
大众“尾气门”的内部审计应对
大众汽车“劫后余生”?
德国大众工厂发生机器人杀人事故
德国大众汽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