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烟火中品味诗情画意
2018-12-14
本报记者邢晓婧
编者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央视推出《谢谢了,我的家》系列节目,以海内外54个家庭的故事串联起中华传统家风的文化传承脉络。同名图书于近期出版。本报记者与节目中的几位“名门之后”深度对谈后发现,这些小家的故事中可以折射出整个国家生机勃勃的文化魅力。正如一句歌词所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擅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他的孙女齐慧娟3岁开始习画练字,诵读诗文,继承了齐派艺术之精华,成为齐白石老人孙辈中的画艺出众者。那么,齐家家风是什么?是否随着时代发生变化?《环球时报》记者日前专访齐白石孙女齐慧娟,听她将齐家故事娓娓道来。
“爷爷的成就永远不是你的”
齐慧娟的家位于北京郊区,门口汇集了超市、饭馆,人流熙熙攘攘,与普通小区别无二致。房间里虽然没有名贵摆设,但收拾得整整齐齐,桌上的一束插花生机盎然。齐慧娟衣着朴素,像邻家姐姐一样给《环球时报》记者沏上了一壶自酿的养生梨水,流露出别样的生活情趣。
“按现在时髦的话说,我爷爷是草根出身,早年间务农,后来身体不好开始学雕花。”齐慧娟说,“别人都按照传统纹样雕,我爷爷不拘泥于此,把很多小说里的插图融入雕刻里,当时在湖南本地是很有名的雕花木匠。正式学画后,游遍祖国名山大川,从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可以说,他的基点源于民间,源于生活。”
齐慧娟的父亲齐良末是齐白石最小的儿子,父子年龄相差70多岁。齐慧娟从未见过爷爷,可她从父亲身上传承到的家风,让她时常感觉爷爷一直在身边陪伴着她。儿时刚跟父亲学习画虾时,小慧娟怎么都画不好,她想起爷爷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便买来几只虾认真观察。她发现,虾的每节硬壳都有一点点弧度,尤其是第三节,画得时候稍弯一下,画出来的虾看起来就活灵活现。
齐家家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踏踏实实做事。齐慧娟听父亲讲,他在上小学时,有一天夜里醒来,发现父亲在灯下描摹自己的书法习字本,不解地问,“这是我们小孩练的,您不是会写字吗?”白石老人回答,“大部分人到达一定高度就会飘飘然,这时要翻回头自省。重新临摹字帖可以矫正自己,找到最初的基点。”
从小,父亲就告诉齐慧娟,“爷爷的成就永远不是你的”,所以她从不主动跟人提起自己是齐白石的后人。在习画过程中,不论多苦多累齐慧娟都没想过放弃,“我热爱绘画,享受绘画,并因此快乐。绘画是我的初心,也是毕生的追求。”齐慧娟说。
大师在包装纸上打草稿
齐白石对自己特别“抠”,但是对朋友、亲人却很大方。别人送他的点心平时不舍得吃,锁在柜子里,等来客人时再拿出来。有时他也记不清究竟放了多长时间,搞得大家都不敢吃他的点心。提起爷爷的“糗事”,齐慧娟哈哈大笑说,“我爷爷确实节俭”。那个时代没有塑料袋,买布料买鞋都用牛皮纸包着,齐白石舍不得扔,叠得整整齐齐用来打草稿。齐慧娟拿出一本画册,里面收集了大量“爷爷的草稿”,黄黄的纸上有的画着山水,有的画着虾,还有的印着图章,没有一张浪费。浪费是齐家坚决不允许的事。有一次,小慧娟怎么都不肯吃光碗里剩下的几粒米饭,被一向疼爱她的父亲严厉教育了一通。齐慧娟记得当时父亲说,“你要是剩下半碗,我认为你是吃不完。但你要是偏偏剩下这几粒,就是故意浪费,这可不行。”小慧娟意识到了错误,边哭边吃光了最后几粒米。长大后,齐慧娟会把不用的衣物洗干净,叠整齐,装在袋子里放在垃圾箱旁边,一会儿就不见了。一想到兴许有人用上了这些东西,她就感到开心。
在最局促的情况下也能让生活过得快乐
“人生点点滴滴都是快乐,要把人生所有小事情都变成快乐”。在齐家家风的传承过程中,也总结出一些小哲理。齐慧娟有个热爱生活的父亲,总能苦中作乐,找到快乐的源泉。在上世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棵大白菜经齐父之手能变出炒白菜丝、炖白菜块、凉拌菜等十几个花样端上餐桌。
“父亲教会了我怎么在最无聊、最局促的情况下让生活过得快乐,怎么让自己的人生释放出多彩的光芒。”齐慧娟指着那壶沏好的梨水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你看,这里的菊花是去火的,金莲花是消炎的,梨是清肺的,麦冬和胖大海对嗓子好,特别适合秋冬喝。这是我自己研究的,外面有钱也喝不着。”说完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齐慧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有些人看来,齐家算是名门之后,其实我家家风特别朴实。我想正是千千万万个小家的文化传承,支撑起了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智慧,好好生活,在人间烟火中品味诗情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