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构建探究

2018-12-14梁启明怀前进

国防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拥战区机制

梁启明 怀前进 王 杰

习主席明确指出,无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拥军支前,作为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战争潜力转化为作战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战区新体制下,双拥工作如何适应新职能新使命,发挥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优势,更好地服务主战主业主责,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构建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面临的挑战与考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就业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初步建立。新时代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催生思想理念、发展思路、作战模式、工作方式的全新重塑,无疑对构建与此相适应的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

一是社会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战争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暴力对抗的社会活动,一方面,对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异常强大;另一方面,对民众的心理、精神等要求也非常高。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整个社会的利益导向,部分人道德观念淡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过度追逐个人眼前利益,漠视国家利益、国防需要;尚武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缺失,缺乏战备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凝聚力,直接制约拥军支前任务的完成。如何有效消除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利因素,将是建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是服务备战任务更加繁重。军区向战区转型,根本要求就是突出主战,一切工作向备战打仗聚焦、为主战联战服务、用能战胜战检验。这一职能转型,对战区拥军支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构建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必须把服务主战作为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与以往相比,鲜明特征是工作在平时、指挥在战时,平战无缝衔接;关键职能是统筹战区拥军支前力量和资源,发挥群众工作服务打仗、保障打赢职能作用;主要任务是平时巩固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夯实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拥军基础,战时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拥军支前,为打好新形势下人民战争提供顺畅的机制保障。

三是保障作战模式更趋多样。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陆、海、空、火、天、电磁多维一体,作战空间骤然增大,各军兵种配置分散,且作战行动频繁,使拥军支前保障困难大增。拥军支前必须改革传统的方法路子,从以“陆军为主导”向“以军种为主导”的保障模式转变。在保障区域上,由陆军主战、陆域近海保障向联合作战、远海岛礁保障拓展;在保障对象上,由军区统管、保障陆军部队为主向战区统管、保障诸军兵种力量延伸,为联合作战各力量单元提供有效保障。构建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必须着眼于拥军支前保障模式的转变,积极适应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需要。

四是支前保障要求更加精准。新体制下,战区主战肩负的任务更重、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的部队更多,在作战力量资源统筹管理上,必须实现由概略向精准、粗放向集约、高耗向高效的转变。拥军支前只有实现精确统计、精确计算、精确定位、精确控制,才能充分挖掘战争潜力,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行动提供有效的支援保障。构建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不能走老路子、靠老经验,要有前瞻思维、创新意识,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实战要求,突出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推进军地协调网络化、数据化、平台化、智能化建设,形成上下贯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顺畅的组织协调链路和渠道。

五是军地军民协同更加复杂。战区使命任务向全维拓展,必然要求拥军支前要向全维延伸。实践中,要由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安保警戒向国际维和、国际救援拓展,由以往保障陆军演习向保障战区联合训练和中外联合军事演习拓展。组织拥军支前涉及财政、民政、电力、邮电、航空、铁路、人防、海事等多个地方部门,军地协调对象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复杂、领域更加广泛、任务更加繁重。构建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必须坚持顶层设计、需求牵引、体系对接,确保军地协同统一规范、落地生效。

二、构建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的思路与举措

进入新时代,探索建立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既要坚持秉承传统、总结经验,又要勇于超越前人、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模式、拿出新对策、趟出新路子,努力推动拥军支前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条件下焕发生机活力。

一是思想认识应深化提高。引导军地各级从历史根源、发展规律、时代脉搏上,探寻共识、增进认同、积聚力量。要坚持用上级决策指示统一思想。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有关决策指示,深入贯彻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命名表彰大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增强建立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坚持用优良传统增进认同。组织回顾我军发展历程,感悟我军从弱到强、以弱胜强的历史启示,引导大家充分认清不论形势如何发展、战争如何变化,人民群众始终是铁靠山,拥军支前始终是传家宝。要坚持用改革大势深化共识。军地联合探索建立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搭建战区与有关省市的沟通平台和联系渠道,既是顺应改革强军大势的实际举措,又是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必须以全局的视野、看齐的标准,主动顺应变革、积极迎接挑战。

二是功能作用应聚焦打仗。构建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必须聚焦实战要求、坚持平战一体,把工作重心放在服务保障提高战斗力上。要围绕拥军支前宣传、支援部队作战行动、服务重大军事行动、组织拥军支前演练、支持军事工程建设、推动双拥政策落实等使命任务,重点抓好3项业务:第一,落实拥军支前本体业务。主要是战时开展拥军慰问活动,帮助解决参战官兵和支前人员实际困难,推动落实相关抚恤优待政策等;平时协调地方服务保障部队遂行训练演习、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积极为任务部队排忧解难。第二,协同完成国防动员任务。主要是发挥双拥工作机构和军队群工部门的作用,配合搞好军地动员需求对接,保障各项动员支前任务落实。第三,补位做好“结合部”工作。主要是针对部队重大军事行动中可能遇到需要地方支持保障的突发性、临时性任务,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过这一机制协调军地及时跟进补台、共同落实。

三是工作开展应军地同心。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本质上是一个联席协作、双向服务机制,重在协调协商,贵在同心合力,必须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从组织领导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小组应由战区机关相关部门、省级双拥部门领导组成,成员单位涵盖省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和战区驻军有关部队政治工作部门。从工作平台看,双拥工作机构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建立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主要是依托这个平台搭建战区部队与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沟通联系的渠道,研究解决战区军事斗争准备和作战行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内在作用看,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主要是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同时根据地方需要,协调部队参与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在训练演习间隙因地制宜开展爱民助民活动。

四是法规制度应全面先行。建立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必须紧贴战区和驻地实际,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和做法,拿出具有约束力的刚性举措,不断规范推动拥军支前工作。初步考虑,军地可联合出台“两个文件”、建立“四项制度”。“两个文件”,即《建立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建立战区拥军支前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办法》,规范明确战区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的组织架构、职责划分、工作内容、运行模式和日常制度。“四项制度”,即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重点研究年度拥军支前工作,协调解决需要地方支持的重大事项,遇有重大军事行动,视情及时召开任务地域军地联席会议;情况通报制度,每半年组织一次,战区主要向地方通报训练演习计划、总体支前保障需求等内容,省级双拥工作机构主要向战区通报拥军支前保障措施、任务进展等情况;检查督导制度,会同军地有关部门,适时对筹划开展拥军支前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建议,督导相关工作落实;工作总结制度,结合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及时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固化成果,并运用军地媒体平台,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宣扬先进典型事迹。

猜你喜欢

双拥战区机制
姚安县文联“双拥”征文启事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北京朝阳双拥“5+5”加出军民真合力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三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