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调写作体验,实现师生共生

2018-12-13姚静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长点原点共生

姚静

向浩老师一直是共生语文的践行者。在研习他的共生作文教学课例“灯”时,我不仅惊叹于其合理巧妙的语言引导、层层深入的写作思路、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更为他时刻关注学生体验、强调写作体验的教学构思所感动。这节课,正是通过让学生共谈原初体验、巧借共生原点、创设新生长点等活动,逐渐激起学生写作兴趣,生成写作内容,让学生体验写作过程,获得写作经验,从而达到师生共生的和谐效果。

一、共谈原初体验,激起学生写作兴趣

黄厚江老师认为:教师时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照自身的教学,把学生的原初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立足点,真正的教与学才可能发生。

这节课就是从学生共谈原初体验开始的。“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照片)几秒钟,然后把你最初的感受告诉我。”一开始,向老师并不要求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描述,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感受。许多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最初感受:温暖、孤独、勾起回家的欲望……向老师不仅认真聆听这些学生的发言,而且没有遗忘那些沉默的学生。他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继续询问:“有没有同学对它一点感觉也没有?如果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真实想法,请真实地写‘我看到这盏灯毫无感觉。”教师能接纳学生所有的原初体验,可以“有感觉”,也可以“没感觉”。在上课伊始,学生突然面对一张“路灯”的照片,心中难免紧张,这份不安被教师无限的包容驱散了,心中的不安全感因为教师的肯定如茧壳剥落,渐渐敞开心扉抒写心中所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作文课,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催生写作的欲望和冲动。

在“凝視”环节,有一位女生“语出惊人”:“我看到了灯里的蝴蝶。”虽然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向老师本人也大吃一惊,但向老师非常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体验,认为“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如果在写作之初就否定了学生的体会,后来就很难唤起写作的欲望了。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就会成为天才。”与此同时,向老师也没有疏忽其他大部分学生的原初体验,他抓住了学生们心中的疑惑,引导学生思考并想到“蝴蝶”一词应该加上双引号。向老师没有停步,他继续说道:“隐约看到‘蝴蝶在灯里飞,就像月亮上嫦娥的影子一样若隐若现。”同是“夜景”,同是“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向老师通过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唤醒了学生对美的发现。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环节,向老师不仅尊重每个学生的原初体验,关注到学生们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且及时抓住教学现场的共生原点形成的共生情景,一来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二来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为后面讲“写作越具体越精彩”和运用修辞做了铺垫。

如何激活学生的原初体验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这需要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及时接收、判断、整合学生的活动信息,捕捉转瞬即逝的有价值的活动资源,组织预设之外的课堂活动,才能创设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思想碰撞另一个思想”的师生共生场景。

二、巧借共生原点,唤醒学生生活体验

共生作文选取的共生原点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二是能够唤醒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

在生活中,灯是随处可见的事物,学生对此毫不陌生,随意就说出“霓虹灯、手电筒、玩具灯”等等,因此,向老师选取了“灯”作为这节作文课的共生原点,并且,“灯”还有着丰富的审美 意蕴。

当然,向老师的“唤醒”不止于此,更高明的“唤醒”在“回望”环节。一位男生说,他心里“住”着奶奶送的玩具灯,每次他哭闹,奶奶就会拿这个玩具灯来哄他。这样的表述简单肤浅。为了勾起学生记忆深处更多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向老师追问:“奶奶是怎么把你从大哭哄到喜笑颜开的?”这位男生停顿一会,说“忘了”。对这位男生来说,那已经是一段尘封已久的童年往事,不仅年代久远,感情也日渐消淡。因而,向老师有感而发地引导他:“与其说奶奶时刻准备着那盏灯,还不如说是她时刻把孙子放在心里。”接着,向老师用自己“煤油灯”的童年回忆催发了这位男生的思考,引起他的共鸣,后来他才会在习作中把“奶奶哄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腻,并感悟:“她默默为我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出于对小孙子的疼爱。”对这位男生来说,与向老师这一偶然相遇后,他看到路灯,应该不会“忘了”那段童年往事,因为他的这份直接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对亲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清晰、集中、强烈”,越容易激发出写作的欲望和冲动,实现写作内容的转化和生成。可是,这种“清晰、集中、强烈的体验”,除了比较敏感的人,一般人并不能自动地发生,尤其是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因而,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这种独特状况,教师需要“助一臂之力”。向老师借用精心设计的共生原点,一步步地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

三、创设新生长点,丰富学生写作经验

荣维东教授认为:学生写作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一次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所以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创设新的生长点,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这节作文课,向老师至少创设了两个新生长点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

一是适当的写作技法指导。在“凝视”环节,有一位男生说自己最走心的部分是光芒时,他只想到一句“光芒打破了周围的黑暗”就接不下去了,向老师开玩笑地把“灯”比作一个“破坏分子”——打破了黑暗就没有呈现其他内容了?这位男生经过思考,继续说道:“照亮了四周鲜嫩欲滴的花草,照亮了路上的行人。”虽然这位男生的语言是干瘪贫瘠的,处于表面认知状态,但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向老师还是及时给予了肯定,同时以“对‘光芒的直接描述”继续邀请其他学生发言“最走心的部分”。此时教师不是法官或裁判,指出学生的缺点或表扬学生的优点,而是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在写作中的难点,并化身为陪练,陪学生下水一起解决了困难。教师和所有学生一起,构建成了一个写作共同体,让学生在写的活动中创设新的生长点,获得写作经验;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感悟方法,运用方法,方法要从写作中来。

二是示范写作。在“回望”环节,两位学生分别回顾自己与灯的往事——玩具灯和路灯,所说之事都是三言两语,尽管向老师做了一些引导,但学生的描述依然不深入不具体。如何突破这个写作难点?向老师先坦言:“这个故事不好讲,我来讲讲我的故事。”然后,向老师展示了自己的示范写作。如果没有教师亲历写作过程,学生怎么深谙其中的容易和困难,喜悦和痛苦?教师的写作体验和写作经验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所以,有了教师的示范写作,学生回忆的缺口终于被打开,灵感如滔滔江水喷涌而出,才会有学生后来习作里行云流水的件件往事。写作体验可以分为“亲历式体验”和“假想式体验”两种。亲历式体验即直接体验,身体力行感受事物或活动本身;假想性体验即间接体验,通过设身处地的“玄想和还原”体验写作者之所以如此写的原因和奥妙。直接体验是获得真切认知的基础;间接体验恰恰可以弥补直接体验的不足。写作活动体验是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的统一。向浩老师所授的“灯”课例为我们提供了范本:他通过让学生共谈原初体验、巧借共生原点、创设新生长点等活动,师生之间不断激活写作的体验,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实践,在不伤害学生灵动性和敏锐感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其写作经验,既有对文本的间接体验,又有学生的自我体验,极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在如此强调写作体验的共生作文课上,学生和老师的心灵和生命都在蓬勃生长。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518000)

猜你喜欢

生长点原点共生
混合: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Ⅱ)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