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8年苏宁的裂变

2018-12-13谢丹丹

中外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近东苏宁零售

谢丹丹

在同行不断倒下的今天28岁的苏宁和34岁的海尔一样已经提前长出羽毛正在振翅飞向蓝天

比1992年“下海潮”还早两年的时候,一位27岁的年轻人,辞去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在江苏南京租下了-一间200平米的门面房——成立了苏宁交家电有限公司。这个人,就是如今苏宁董事长张近东。

而28年之后,他所创立的苏宁,已然成长为中国零售史上一家无法绕过去的现象级企业。在苏宁云商官网“公司概况”一栏显示:2016年,苏宁以1582.6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第13名,稳居中国零售业第一位。在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排行榜上,苏宁控股集团以年营收4129.51亿元排名第二位。

就在张近东成立苏宁的同年,在距离南京1000公里的北京玉渊潭公园里,一颗同样不安分的心正在躁动着,一位步入花甲之年的老者——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老先生,正在筹备着—本名叫《中外管理》的杂志。他希望以此为载体,把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到中国来,并坚持做一家不向国家要经费和编制、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管理媒体。

我们没有问过张近东是在哪一年注意到《中外管理》的。但在1992年,小平南巡换来了民营经济的春天,下海者成群结队。面对民营企业家对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外管理》先后向国内企业家们深度推荐、并实践宣导了杜拉克(也译作德鲁克)、彼得·圣吉、稻盛和夫等国外管理大师的思想,一时间成为了“企业之友”。温州一位民营企业家,其书架上仍然保留着《中外管理》90年代创刊以来的每一期杂志,勾勾画画的痕迹清晰可见。

由两个“不安分”的人创办的事业,在一开始,并没有相互注意到彼此。

一次赌注

直到2007年底,眼看即将被苏宁拥人怀抱的大中电器,在最后一刻“叛变”了,搅局者正是苏宁的老对手“国美”。而加上永乐、大中的并购后,国美的门店数已经达到1100家,当时苏宁才620家,似乎这场“美苏争霸”胜利的天平已经偏向国美。

美苏未见分晓,而“明眼人”纷纷看好前者。在那一年的《中外管理》“管理中国”总评选的颁奖典礼上,主办方偏偏把“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颁给了苏宁,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在管理相对粗放的零售业,苏宁率先上马SAP,引领了中国零售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50强排名中同业第一名……”

当时,《中外管理》判断,软件引擎对企业发展意义非凡,尤其对于零售业而言。我们率先看到了苏宁在后台管理上下的苦功夫,苏宁当时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投入和重视无人能及,而老对手国美依然沉迷于扩张店面数量,哪怕很多门店已经门可罗雀。

“国美高危,苏宁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编辑部当即下了这样的结论。数年之后,“后台”才逐渐成为苏宁的代名词。

随后,在授予苏宁“杰出贡献奖”的一个月后,我们造访了苏宁总部。董事长张近东、副董事长孙为民等苏宁高层到苏宁多位封疆大吏一一接受了《中外管理》的深度专访,首次袒露苏宁的心迹。

依托《中外管理》封面文章《苏宁的底牌》,张近东首度对外表态:得大中者未必得天下!并高调透露了“超越国美”成为“行业第一”的雄心:“苏宁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一年以后就能见分晓!”

张近东第二次成为《中外管理》封面人物,是在2010年10月。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苏宁兑现承诺,实现行业领跑,进入了下一个十年的规划。

《中外管理》再次对话张近东:“就在2007年年底失手大中后,您在接受我们杂志专访时,还高调透露了成为行业第一的雄心,说实话,当时是出于激励士气,还是真的那么有把握?”

张近东回答:“为什么我说我们会在2010年全面领先?一个基本的数据是苏宁规模增长比同行最起码多15%-20%。比赛就得靠平时的锻炼来增强自己的竞技能力,光靠兴奋剂是肯定不行的。”

后来,记者抽出这句话,把它作为那期封面的大标题:“苏宁,拒绝兴奋剂的领跑”。

跃升零售业老大

是什么让苏宁甩开国美,一跃成为零售行业的老大?

在《中外管理》的记录里,2009年是苏宁历史上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苏宁实现了连锁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打败国美、称霸全国电器零售市场。同时,一个全新的苏宁正在开始萌芽。

2009年3月16日,开完两会的张近东,回到南京紧急召集了高管团队,一行人聚集在索菲特钟山高尔夫酒店里,面对着台下的数十张面孔,张近东正式提出了“营销变革”的口号。

表面上看只提到“营销”,但它仅仅是一个抓手,就像是五六月份的萝卜,“营销转型”只是萝卜顶上的那几片叶子,最后张近东要做的,是要把萝卜连根拔起。“可能我们从某一个体系或者某点切入,但其实是对苏宁模式的一个系统、全面的转型变革。”在2010年的那次采访里,张近东这样回忆。

早在2008年,张近东就开始研究互联网,并让主管信自化的任峻筹备团队,论证苏宁和互联网的关系。

在过去,传统零售领域,商品传统的定价权和销售权掌握在供应商手里。而卖场的盈利模式主要以返点为主。《中外管理》判断:此次营销变革,看似直接原因是苏宁为了摆脱过分依赖供应商返利的现状,但实则是一次颠覆性变革。

在返点模式下,卖场不关心产品本身、也不关心价格,不关心库存。而零售商业的本质,是面向消费者,通过附加在产品本身的流通及其他服务,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从而赚取利润。所以,此次“零售变革”的真正意义,是一次对零售回归本质的呼唤,这必然导致产业链新型竞合模式的出现。

进一步解读,苏宁“营销变革”的核心是:“实现市场导向,为客户服务,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从低价、规模策略,转向对顾客、商品管理、供應链的研究。它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第一是产品维度,通过数据分析,预判市场需求,在品类采购上形成自己的差异。第二从销售维度来讲,通过超级店、旗舰店、社区店、乡镇店来进行品类经营,提升终端运营效率。

2009年8月,苏宁易购上线试运营。2010年1月正式上线。乘着时代的东风,凭借苏宁在线下的多年积累,苏宁易购上线仅两年,就迅速做到了全国B2C市场第三的份额。

前《中外管理》记者焦晶撰文,形容彼时的国美和苏宁时,用了这样的词语:国美是“突击猛进后刹车大修”,而苏宁则是“在整装良久后才发动马达”。

转型背后的质疑

2012年,电商和传统零售企业的纷争愈演愈烈,马云和王健林的亿元赌约在那一年成为标志性事件。这一年,是团购史上最亮丽,也是最黑暗的一年,这个电商大洗牌的寒冬无比漫长。

2012年12月26日,苏宁成立22周年的日子,张近东像往常一样,向18万员工发出了一封慰问信,这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是吹响了未来苏宁发展的集结号。信中,张近东详细诠释了苏宁的“沃尔玛+亚马逊”全新模式:全力打造线上线下两大开放平台,构建“超电器化”经营、线上线下虚实融合、供应链物流IT全面开放,服务“全科群”,经营“全品类”,拓展“全渠道”。

早在2011年,张近东就多次到访美国,接触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大鳄,请教他们对互联网的看法,并到西雅图考察亚马逊。在考察亚马逊时,张近东偶然得知亚马逊要做线下门店,电商巨头反切线下让他深受触动,全渠道融合势在必行。

提出“沃尔玛+亚马逊”的超电器化后,苏宁内部面临着双线作战的烦恼,在内外夹击之下,苏宁2012年净利润为26.82亿元,同比下降44%

那一年底,大多数人对“末日说”的预言,选择一笑而过,即使有些当真的人们,也在那天过去之后,拥有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2012年,苏宁的转型进入第四年,这一年对于苏宁来说,恐怕“末日”的余温,还要停留些日子。

苏宁内部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彼时,苏宁股价下跌,舆论一边倒。2012年明,短短一个月,苏宁共融资127亿元,外界出现了质疑:苏宁的变革是不是遇到了很大的问题?2012年年底,我们怀着对苏宁的信心和关切,再一次走进了苏宁。

张近东面对《中外管理》,开场白的主题竟然是“委屈”。因为那时无数人“慰问”他:“张总,你还好吧?”

张近东的视野和豁达,不是亲眼见到了,亲耳听到了,不会有深刻的体悟。“作为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苏宁转型,无论如何都是有益探索吧?即便失败,也是帮助其他企业积累教训吧?”张近东对《中外管理》说。

那一年,关于那次采访的更多细节已经无从查证,只是离开的时候,我们对这位企业家多了一份理解和祝福,《中外管理》社长、总编杨光在2013年伊始的卷首语里,用这样的语言去描述那次采访:

“在我看来,张近东的委屈,不是基于孩子式的天真,不是因为打击后的脆弱,而恰恰是源自他胸有成竹的自信。他看清了未来,他认准了道路,他所做的事前所未有,他深知其中艰难,他愿意为此而试错。他始终相信自己。同时,他在2012年发现他所做的与外界所想的,差距竟如此之大。所以,才会委屈。”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杨光记下了那一年的新年愿望:“我有一个梦,梦想中国能有一个宽容而且鼓励创新的举国氛围,梦想中国能有更多的张近东和张瑞敏……”

O2O的收获季

时间步入2013年。这一年里,苏宁相继完成了去电器化、线上线下同价、开放苏宁云平台等重大转型举措。

《苏宁为什么赢》一书里曾写道:围绕苏宁O2O的转型战略,苏宁内部爆发了创业23年来持续时间最长、争议范围最广的大讨论。在过去的2012年里,集团层面展开了60场讨论会,包括线上线下如何融合,组织间如何协调等,但往往是刚形成共识,又推倒重来。

云商战略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提出了“零售服务商”的概念,这意味着苏宁将原来物理性的、线上线下的渠道概念,转向多维度链接市场的平台概念,开始谋求平台生态圈的建设。

四个月后,苏宁又宣布“线上线下同价”。当然,消费者一边拿着手机查价格,一边逛门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果同价,同哪个价?按线上定价,则门店亏损;按线下定价,则线上优势全无。而中国传统零售—直以来的返利模式,注定了商品定价权不在零售商,而在供应商。在不掌握定价的情况下,又如何同价呢?

在一个月内,苏宁快速与三星、LG、海尔、联想等供应商达成同价共识。当然,也有不同意的,如果不同意,苏宁就买断,即使补差价,也要进行下去。同价之后,门店和易购两个平台,开始统一采购供应,统一销售定价。其实,价格只是表象,根本是线上线下采购平台合二为一所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

第三件大事就是苏宁云台的开放。苏宁将20多年积累的门店、线上融合平台、物流、资金、营销等商业资源和经验向社会开放,形成了一个由云渠道终端、云开放资源和云服务产品构成的苏宁云图生态圈。苏宁深知,只有开放平台,扶持第三方中小卖家,才能实现品类丰富度。

在这一年来,实体店得到了大力发展,苏宁把原来只有销售功能的门店,升级为集展示、体验、物流、售后服氖休闲社交、市场推广为一体的互联网化门店。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苏宁O2O战略的价值开始显现,业绩逐季反弹,第四季度整体增长17%,全年盈利9.46亿元,同比增长达550%!

开启“智慧零售”下半场

2016年,孙为民在《中外管理》人力资本发展论坛上说道:“苏宁实现了从传统零售到互联网零售的成功过渡,2016年开始步入下半场。”

2017年,张近东在两会期间发表了题为《大力推动实体零售向智慧零售转型》的演讲,明确提出未来零售就是智慧零售。

在过去不久的第26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孙为民再次出席,并发表了苏宁“智慧零售”的演讲。在演讲中,他着重介绍了2017年苏宁布局的无人店,“全程刷脸,只要你手里拿着商品走出去,就会自动结算。”而在9月美国RILA零售创新会议上,就有人评价认为,与美國的Amazon Go对比,苏宁在亚马逊之前,就开设了首家具有实际销售功能的无人店。早在2013年,苏宁就在美国硅谷成立了首家海外研究院,着眼于智能搜索、大数据、高性能计算、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

“未来智慧零售时代线上线下边界越来越模糊,竞争要回归零售的本质:谁能更高效更优质地服务消费者。”张近东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

的确,张近东对零售本质的认识很深刻。在他看来,零售的本质,就是高效率、低成本地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有保障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为供应商创造价值,并获取利润。而技术则是苏宁转型的最有力武器。吴晓波曾提出:没有技术升级的互联网转型是一次死亡之旅。

关于互联网零售,张近东还提出过一个“三阶段论”:

第一、二阶段分别是传统电商和O2O零售阶段。而第三段则是全价值链的互联网阶段,如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全方位提升。在他看来,全面的互联网化又分为前台和后台互联化,前台互联网,即与用户沟通、交互、管理的手段。后台是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提升经营效率。而后台的互联网化不仅仅是体验的基础,更触及零售的本质。

在物流方面,苏宁目前已经拥有了亚洲最大的智慧物流基地——苏宁“超级云仓”,日处理包裹最高达到181万件,拣选效率达到每人每小時1200件,每个订单最快可在30分钟内出库。

20多年几次重大战略调整,让苏宁领悟到一个道理: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不变的是要始终把握行业的本质,坚守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变的是—定要掌握时代的前沿技术,才能最终服务好消费者,赢得市场。

通过不断的基础能力建设、不断的赋能合作伙伴,收获似乎水到渠成。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苏宁云商已经实现四个季度持续盈利。

当线下场景销售成为新的风口,苏宁意识到实现超越的更大机会来了。 2017年底,苏宁大胆地提出了3年开到2万家店的“大开发”战略。未来,所有门店将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化、数据化的运营。

2018年1月15日,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将“苏宁易购”这一苏宁智慧零售的渠道品牌名称升级为公司名称,一统线上线下,充分体现苏宁智慧零售的内涵。

一个最新的科学证明:光怪陆离的恐龙,其实没有绝灭。只不过它们提前长出了羽毛,在天外灾难降临之前已然振翅飞上了蓝天,变成了鸟。

在同行不断倒下的今天,27岁的《中外管理》,和28岁的苏宁一样,已经提前长出羽毛,未来随时准备着翱翔蓝天。

责任编辑:陶小然

链接

从2008年“美苏争霸”时期,《中外管理》就开始关注苏宁,并在苏宁失去大中电器后,亲历了张近东的“赌注”:一年之后,成为行业第一。

两年后,苏宁实现了全面领跑行业,作为这个“赌注”的见证者,《中外管理》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个成功逆袭的企业身上。

2012年,苏宁的转型陷入困境,《中外管理》仍然对其保持关注,我们怀着赞赏走进苏宁,看到了张近东不被人理解的一面,看到了他的战略和格局,也看到了他的孤独。从此,我们对这位企业家又多了一份敬仰和尊重。

在苏宁转型期间,《中外管理》对苏宁进行了三次全面而详实的采访,分别是2008年3月的《苏宁下注》,2010年11月的《苏宁,拒绝兴奋剂的领跑》,2013年1月的《苏宁破界》,均作为封面报道呈现。

同时,在苏宁转型期问,我们把目光也更多投向了苏宁的组织变革,先后采访并撰写了《互联网转型背后的力量》《苏宁云商:探秘转型互联网零售的管理哲学》等文章。

猜你喜欢

近东苏宁零售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
苏宁极物旗舰店
苏宁并购亦喜亦忧
苏宁通“网”简史
苏宁教父 张近东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
新零售 演化已经开始
our children
苏宁总裁张近东的创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