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自由的坚守

2018-12-13舒晓军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9期

【摘 要】 本文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以及细读的方法,从诗歌叙事的角度,以词语为核心,解析王家新诗歌《日记》结构的有机整体性;并从意象、隐喻、反讽等艺术形式方面来分析形成诗歌语言的张力,以此来展现诗人对生命自由的坚守。诗中一系列的意象构成了我们解读诗歌的基础,而反讽手法的运用让我们体会到王家新内心的想法:诗人崇尚生命的自由,并希望尊重生命的规律。

【关键词】 生命自由;英美新批评理论;细读

王家新的这首《日记》,上世纪90年代写于比利时,在分析和解读这首诗歌时,我们会发现王家新诗歌创作中的一些坚守。诗人声称,“无论生活怎样变化,我仍要求我的诗中永远有某种明亮:這即是我的时代,我忠实于它”(《词语》)。[1]解读王家新的这首《日记》,我们也会发现诗中所闪现的光亮,对于生命,对于未来的坚守和期盼。艾略特也曾在其早期代表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感情的脱离;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2]从艾略特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其对诗歌批评的观点,即诗歌的批评和鉴赏应关注诗歌本身,而并非诗人本身。因此,在解读王家新的《日记》时,我们从关注诗歌本身出发,采用细读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王家新创作《日记》的意义所在。

一、诗歌结构“叙事”的有机整体性——词语的回归

当我们仔细去阅读《日记》这首诗时,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是一个和谐统的有机整体。如果我们将这首诗的分行取消,它就是一段完整的文字,并且诗中每一行的停顿都坚持和谐。当我们抛开诗歌的分行,这首诗又如日记一般进行着整体叙事。因此,我们看到王家新的《日记》,正是诗人叙事与思考的结合,它既具有诗歌前后结构的承续性特征,读起来给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又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人去深思作品内在的深层意义。

首先,《日记》的叙事以“我”观察的视角铺开,庭院有里“橡树”、“园丁”、“锄草机”、“青草”、“大理石卧雕”、“橡子”、“雪”这些意象性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的串联,使得《日记》形成一个有机载体,自然性的意象和社会性的意象,它们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结构形式。从“茂盛的橡树”、“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中,我们体味到生命的味道,这是一个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季节;然后,“我”做了一个梦,青草拂动其生命的的乐章;醒来的时候,“锄草机和花园一起荒废”,告诉我们这是“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这是生命休整的季节,接着“橡子”炸裂了,“雪”就上场了。诗中的这些意象一个紧接着一个,词语前后衔接,不同的意象交代了诗中不同的时令,并以此来展现不同时令生命状态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前后联系、相互交错的意象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次,诗中也通过一系列或显或暗的词语来向我们展示诗篇结构的统一性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衔接性。在诗的开头,“一课茂盛的橡树开始”,这颗橡树是生命力的象征,是自然的象征,它充满活力,并将生命的壮美展现。“开始”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时间提示词,《日记》的叙事由此展开。“从一个圆,到另一个更大的圆。”这提示我们“园丁”开始工作了,“园丁”的工作是锄草,被刈去的青春散发的味道“我”很喜欢。接下来“我”就进入了另一个想象,“另一个”想象是“我”对园丁锄草过后青草味道的回味,这个想象的世界中,青草自由生长,它吞没着有人类烙印的“大理石卧雕”,“进入”、“另一个”这些词语都是带有承前启后性的词,诗歌在一步步的铺展叙事。诗中“我”喜欢的是自然生命的勃发,不喜欢太多的干预,而“青草”也是如此,即使面临“死亡的爱抚,也胜于人类的手指”。“也”这个词是对前面诗意的转承,想象中的花园,是自由无拘的,青草依着生命的律动自由生长,它们本就是花园的主宰者,追求灵魂的放荡和不羁。这让人想起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醒来”,“锄草机”和“花园”“一起荒废”,“我”的想象从梦中“醒来”,“醒来”这一词语它提醒“我”现实与想象的差距是无法逃避和改变的。“我”所追求的景象“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醒着”又让“我”回到了现实,看到了“橡子炸裂之后”的场景,“之后”衔接了诗歌的下一部分,而“接着是雪”告诉我们季节轮回的归宿命运:生命是一个轮回,如“青草”和“橡树”,它们是自在生命的规律,有自我的命运,不可更改。

在《日记》的诗篇解读中,我们发现诗中以“开始”、“另一个”、“进入”、“醒来”、“之后”、“接着”等带转承性的词语来衔接诗歌的内在结构,使其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些词语不但使这首诗在形式上和谐统一,并以其事物的内在的逻辑性来保证诗歌的有机整体。布鲁克斯认为:“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是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联系。”[3]《日记》这首诗的各个部分前后紧密衔接,不管是从词语的结构顺序,还是诗歌的形式,都坚持着诗歌有机整体的统一。从“青草”的气味到忆起“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全诗以“青草”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围绕季节的轮回,引发生命的思考。这正是“我”对自由、对生命的规律的尊重,对自由坚持的一种守望,态度。

二、诗歌叙事的艺术化手法——意象、隐喻、反讽的运用

退特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涵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义: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义都是贯通一气的。”[4]王家新的这首诗,不仅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同时通过分析意象、隐喻、反讽这些手法来凸显诗歌语言的艺术张力,探寻诗篇本身的意义。

从一棵茂盛的橡树开始

园丁推着他的锄草机,从一个圆

到另一个更大的来回。

“橡树”这一意象是高大的,它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爱情的象征,“茂盛的橡树”在花园里自由的生长,它是自然生命的体现,享受着春风暮雨和来自大自然的恩泽,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此刻“园丁”出现了,他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开始推着“锄草机”将“橡树”周边的草刈掉,“园丁”这一意象的出现,暗示人类开始干预“花园”,借助“锄草机”这一工具将生命的自由刈去。“从一个圆到另一个圆,”“橡树”被孤立了,被围困了,它的周边满是人类的痕迹。此刻,看到这一幕的“我”心中是反抗的。

整天我听着这声音,我嗅着

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

我呼吸着它,我进入

当“我”整天听着锄草机的声音时,“我”我是多么渴望它能停止,内心满怀期待却又无可奈何。“我”只能感到惋惜,只能在生命自由被刈去的同时,“我嗅着”青草被刈去时那新鲜令人迷恋的气味。“青草”这一意象,它是生命勃发的象征,在万物滋长的季节,欣欣向荣。“青草”自由而年轻,充满活力的追寻自我。这令“我”着迷,“我”景仰“橡树”顽强而古老的生命,但“我”对“青草”被刈去时新的气味所着迷。“我”对“青草”刈去而伤感,在各种生命共存的花园,“青草”同样渴望自由。诗人假设如果人类的“干预”不存在时,自由的景象又是那一番景象?

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那里

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卧雕

青草拂动:这死亡的爱抚

胜于人类的手指。

在“我”想象中的花园中,是一个没有人类干预的世界,“青草”遵循生命规律自由生长。“大理石卧雕”这一意象明显是人类创造的,在没有“园丁”的“花园”,它被吞没,青草疯狂的生长,没有节制,它们渴望到达生命自由的顶峰,即使最后面对的是“死亡”。但是“我”也认为“胜于人类的手指”,“人类的手指”这一意象很鲜明的告诉我们这是来自于人类的干预,正是因为“园丁”手指推动的锄草机,“青草”才会刈去,生命的自由才会被干预。“我”努力构想的花园是平等的,每种被创造的生命,它本身是平等的。人类不能因花园的美观、“橡树”的古老而人为的去干预。“大理石卧雕”虽然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但在自由生命的面前,也会平等对待。

诗的前半段,将现实中的“花园”和“我”想象中的花园景象展开了描述,两者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以此达到了一种反讽的效果。现实中的“花园”,“茂盛的橡树”是花园的核心,它享受到了人类给予的最好待遇,在生命勃发的季节,将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但是,“青草”却在花园中被刈去,它们来不及让生命展现出自由的个性,就被“园丁”手中的“锄草机”刈去,只留下新鲜的气味。这样的花园不是天然的,有着太多人类的干预,也看不到生命自由的状态。但是,在“我”想象中的花园,“青草”依照季节的轮回疯狂的生长,它吞没一切,这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生命的本色,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青草”展现了对自由的狂热,即使面对死亡,“青草”也心甘情愿,因为它绽放了生命之花,不甘于平庸,不愿屈服于人类的手指。从以上两者的对比中,我们会很明显的发现诗人借助这种对比要达到一种反讽的效果,嘲讽人类对生命自由的干预,忽略了生命的本性和规律。在诗中,“我”是多么渴望看见想象中的花园,但是接下来,又回到了现实

醒来,锄草机和花园一起荒废

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

橡子炸裂之后

园丁得到了休息;接着是雪

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

大雪永远不能充满一个花园,

却涌上了我的喉咙;

季节轮回到这白茫茫的死。

当“我”从想象中醒来,“锄草机”和“花园”都荒废了,为什么会荒废?诗文给我们留下悬念。“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万物”肯定包括了自然创造的一切,不管是“橡树”、“青草”、“园丁”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冰冷的意志”到底是人类施加的还是来自于自然,人类怎会有如此强大的能力让万物服从,并且是冰冷的,不带情感色彩。因此,我们能体会到诗文中“冰冷的意志”是来自于自然,来自于不可改变的季节轮回,走过了生命勃发的夏季,也度过了青草吞没大理石卧雕的夏季。然后“橡子炸裂之后”,生命开始走向成熟之后的隐没,我们看到了自然的规律,看到了“园丁得到了休息”,而“雪”开始进入“我”的写作。“雪”是冬季的代言词,它是自然对冬季生命逝去的另一种馈赠和补偿。“青草”在这个季节已经走过了生命的历程,它不可改变的在冬季隐退。“雪”是纯洁、美丽的,但是“我”却认为“大雪永远不能充满一个花园”,一个充满自由生命气息的花园似乎不是这冰冷的雪花所能取代的,“我”的内心是抵触的,我愿为自由生命做最后的坚守。但是,大雪“却涌上了我的喉咙”,“我”陷入了困惑,这白茫茫的雪,它不可改变,这就是自然的规律,季节的更替,生命的轮回,这难道不是“我”所追求的吗?

我爱这雪,这茫然中的颤栗;我忆起

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

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了茫然,“我爱这雪”,是啊!“雪”是多么的纯洁与美丽,更是“我”苦苦追求的自由。但“我”茫然中感动颤栗,这冰冷的“雪”难道能够取代生命的气息,宛如蓬勃的“青草”。“我”感到了恐惧,我对生命自由的坚守是否正确,这让“我忆起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我”努力抓住自由生命给我的力量。

三、结语

王家新这首《日记》,全诗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并通过意象、反讽的手法来构建诗人内心的“花园”世界,那是一个生命自由坚守的世界。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对世界某些事物不可改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臧苙.王家新:承受中的汉语[J].诗探索,1994年第四辑.

[2]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3] 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7.

[4] 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见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5] 张桃洲.王家新诗歌研究评论文集[M].東方出版社,2017.

[6] 王家新.王家新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1.

【作者简介】

舒晓军(1991.02—),湖南怀化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