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日可待

2018-12-13张明

民间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司马光王安石大人

张明

江西自古物产丰饶,人才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在历史发展长流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伟大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抚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更是高潮迭起,屡领风骚。

早在唐朝时,大诗人王勃就写下“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千古名句。宋朝以来,抚州更是群贤荟萃,英才辈出,如锐意改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大散文家曾巩,词坛巨擘晏殊、晏几道,哲学家、思想家陆九渊等。这里他人不表,单说说大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年),科举选秀高中“传胪”(二甲第一)。王安石从小便“名传里巷”,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不讲究外,无论是诗文还是变法都很有成就。他才华横溢,博古通今,是位难得的一代才子。

按照朝廷的规定,凡是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就可以担任馆职。宋初沿袭唐代制度,置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简单地说“馆职”是指在“馆阁”中供职,负责为皇帝撰写诏令的翰林、知制诰等。宋代的馆职要求很严,必须经过考选才能授职,非进士高第者才有机会,一般文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很多的高官都是借着这个踏板快速升迁的,升得快的可以做到宰相。因此,被认为是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王安石二十五岁就具备了入馆的资格,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很多人都羡慕他,可王安石却上书希望到一个偏远的小县去做一个县令,放弃了这个机会。

皇上恩准了他。这一年,二十六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鄞县知县。他风尘仆仆来到了这个穷僻闭塞的小县。刚一上任,就赶上了大灾之年。他不顾旅途劳顿,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清理县库存粮,救济灾民。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三年,他兴修水利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建县学,弘扬儒家师道,平抑物价贷谷于民。在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政绩斐然,灿烂文名流布于天下,令四方学子所仰慕。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具有崇高声望的地方官。这期间,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的高位,对入朝为官并快速升迁的诱惑无动于衷,他谢绝一次朝廷的美意,他的声望就升高一次。一次次的谢绝,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以至从皇帝到京城里的士大夫,无不渴望一见他的尊容。

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任三司度支判官,职责是控制整个大宋的财政收支与漕运。三司是朝廷主管全国财政大权的最高机关,其最高长官三司使的地位仅次于宰相与枢密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朝廷重臣。他一生为官,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从未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对金钱也从不计较,朝廷老臣如欧阳修、曾公亮等,对王安石都好评如潮。在诸多老臣中,还有一个人对王安石也是十分倾慕,这个人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比王安石早四年考中的进士,为进士甲科。司马光考中进士时只有十九岁。司马光沉稳低调,不喜张扬,又非常拗固。传说,当年在进士揭榜的闻喜宴上,士子都戴上花,唯独他一人不戴。身边的同年士子悄悄告诉他说,这是天子所赐的花,怎么能不戴呢,这不是不识好歹吗?没办法,他只好勉强找了一枝小点的戴上,略表意思。司马光受人称道之处,并不是他少年得中高第,而是他完全凭自己实力考出的前途。古时官制,父祖为官时,朝廷会根据其官职,让其子孙承袭做某个级别的官。司马光本可以接班的,但他不肯,非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才华横溢,都以圣人自期,性格都很倔强,都有一股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拗。

王安石与司马光曾经做过同事,当时,包拯任群牧使,主持群牧司工作,他俩一起在包拯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俩人一见如故,那叫一个亲热,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很快,二人便引为知己,经常在公务之余,一起品诗论文、谈论朝政得失。处得时间久了,如果几天不见,彼此竟有如隔三秋之感。

在王安石与司马光担任皇帝文学侍从这段时期,二人的友谊最深厚了。宋人的笔记里记道:司马光与王安石、吕公著、韩维,仁宗嘉祐间同在从班,特相友善,闲暇的时候,多于僧舍或坊间聚会,往往谈论宴饮终日,他人少得参与,时人称作“嘉祐四友”。他们四人都是才高一世、名重文坛的巨子,不仅才高过人,而且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四人为学则勤奋,为官则清廉,是德才兼备的时代精英。那个时代,这帮朋友犹如灿烂的群星,交相辉映。“驰光如白隙,一去不可追”,他们一起修录国史,一起赏花钓鱼,一起赴宴题诗,一起沐浴游嬉。崇政殿厢、琼林苑席、太液池畔和学士院,都曾留下他们的身影。王安石赞美司马光有“操行修洁、博知经术”、“行义信于朝廷,文学称于天下”。司马光也很钦佩王安石,他在給王安石的信中写道“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赋。谈到二人十多年的交往时,司马光心里总有些眷眷的同僚情分,他认为自己和王安石是益友,他在《与王介甫书》中写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王安石大权在握时,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古代为官的楷模,他们“不爱官职,不殖货利”,性情淡泊,不喜奢华,清正廉洁,朴素无华,不好声色,不喜奢靡。这两位道德文章堪称泰山北斗似的人物,后来却因熙宁变法彻底决裂了,成为政治上的死敌,形同水火,势不两立。然而,二人的争斗不是为了一己之私,都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为了富国强军、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抱负。二人的争斗没有人身诋毁,体现出来的是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

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二人在品德、学识、性格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王安石更显得固执己见。

北宋文人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农历三月的一天,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开了。姹紫嫣红、芳香袭人,不但引得蜂蝶翩跹其间,就是衙门外的路人也驻足观赏。这些天,群牧司没有什么要紧的公务要办,除了例行公事之外,公堂之上也显得轻松许多。包大人心情格外的好,突然来了兴致,让手下在院中置办了一桌酒席,要与僚属们一起饮酒赏花。人言“包拯从不笑,笑一笑黄河清来泰山摇”,属下都知道,包大人从来不苟言笑,现在突然见到包大人有如此的雅兴,群牧司的同僚们心底都乐开了花。再看包青天那黝黑的大脸比那怒放的牡丹还灿烂。

难得上司这么高兴,众人围了酒席坐在花前,饮酒赋诗,笑语盈盈,气氛欢洽而热烈。包拯端起酒杯,巡视一周,见席间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位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酒杯也空着,不禁心下纳罕,问胥吏,怎么不给二位大人斟酒呢?二位见上官问起,连忙起身,司马光回话道:“启禀大人,属下非为不敬,饮酒的确不行。”王安石回道:“属下素不喜饮酒。”

包青天听了,不由哈哈大笑道:“‘一生须几两,万事付三杯!平时不饮可,今日须开怀。常言说,‘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素闻二人才名,今天要敬敬二位!”

“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出自汉朝刘向《说苑》:“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讲的是人的情绪是有感染力的,意思是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不欢。一桌上大家都饮酒唱诗,就你们俩不喝,这样会影响大家情绪的。胥吏听包大人如此说,连忙上前为二人斟酒。可酒满上了,二人仍是一本正经。平时公务繁忙,难得喝杯酒放松一下,这俩人今天是怎么啦。想到这儿,包大人心里有些不快,可大伙儿正高兴着呢,他又不便扰了众人的兴致。于是,就亲自站起身来走到二人座前,拿起杯子,对司马光劝道:“君实,肯饮一杯无?”

上司给下属敬酒,这样的事情不常见,况且是上司赏脸请属下喝酒,那是多大的情面,每个被敬的人都应感到莫大的荣幸。到底是砸过缸的司马光见过世面,见拗不过,连忙站起身来,接在手中一饮而尽。见司马光喝了,包大人转而望向王安石,笑着问道:“介甫,你呢?”王安石恭恭敬敬站起身来,拱手道:“肚腹不耐酒,难从大人命;请放我一马,花香足慰情。”

包大人端着酒杯喝也不是,走也不是,尴尬地立在了那儿。良久,包大人又劝道:“难得今天大家高兴,你只饮一杯好了!”王安石断然拒绝道:“大人,属下从不喝酒。”同僚们见包大人难堪的样子,急忙上前打圆场:“介甫,包大人一片心意,你就喝一杯呗。”

王安石认为,只要自己觉得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因有人劝说就轻易改变。不管同僚如何劝说,他就是不喝。包大人见状,不由赞叹道:“介甫不饮酒,何知饮者之乐?”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完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对于王安石的固执,从前大家只是道听途说,这回总算是领教了。这人也太不通人情世故了。群牧司的一个判官,居然不给包大人面子,很快,这件事就传遍官场。

王安石的执拗还表现在他听不进任何人的话,哪怕是言之殷殷规劝的話。王安石登进士二甲第一,江西老乡宰相晏殊专门请他吃饭。老成持重的晏宰相语重心长地忠告年轻气盛眼无一物的王安石,“能容于物,物亦容矣”,但王安石丝毫不买账,晏公身为朝廷大臣,怎能教人去阿谀逢迎呢?

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开始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以惊人的气魄雷厉风行地实施了他的变法方案。这场变法,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其影响之广泛,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行新法与反新法的激烈冲突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这对故友,分别成了对立双方的旗帜。

司马光作为大臣,坚持自己的观点,作为朋友,他多次给王安石写信,劝他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此“以尽益友之忠”。可是,王安石变法决心已定,皇帝也支持他,司马光眼见无法改变局面,便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一心编纂《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招致了地方官的强烈不满。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最后将王安石罢官。王安石既然已经被罢官,很多言官向皇帝告他的黑状,一时间诉状如雪。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被司马光一口回绝了。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然而司马光却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疾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不可听信谗言。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哲宗年幼,由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政,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京城担任宰相。司马光鞠躬尽瘁,深得高太后的信任。高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请教当今朝政得失。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以为言路将开,下情得以上通,太平之期,指日可待也。”建议朝廷“广开言路”,让上位者能够得知下位者的心声,这样一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开启了进谏之路,天下太平之日不久即将到来。后来“指日可待”被用来形容愿望或期盼不久就可以实现。

猜你喜欢

司马光王安石大人
初夏即事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司马光砸缸
王安石的坏习惯
如果没有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