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穩舵向 突圍脫困 激流中的台資企業

2018-12-13

台商 2018年11期
关键词:貿易消費產業

2018年的國際經濟局勢頗不平靜。4月起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第一批美方對中國加徵25%關稅的產品並不是台資企業在大陸的主力項目,對台企影響不大,部分出口製造業者甚至因人民幣匯率貶值獲得挹注,特別是電子、機械製造和半導體等行業,平均獲利增加5%~8%。

然而6月18日美方擴大制定2000億美元增稅清單後,更多台企被捲進中美貿易戰中,且迄今仍無和緩跡象。7月份以來除人民幣大幅貶值外,大陸股市震盪走低,資金面嚴重縮水,原物料波動幅度加劇,居民消費開始趨於保守。在此內、外銷市場前景不明而資金、勞動力及稅費等成本並未減少的大環境之下,多數台資企業猶如小舟入江橫遇激流,只見眼前水霧彌漫,身邊漩渦打轉,卻完全無法自主方向,長期潮流沖刷不僅關係企業發展,更可能影響產業興衰,如何把穩舵向突圍脫困可說是此刻最需關注的課題。

貿易戰硝煙四起

從當前世界局勢來看,硝煙四起、流彈亂射的貿易戰絕非大陸所願,但川普總統各種針對性措施緊迫逼人,政府也只有咬緊牙關、努力迎戰一途,唯其堅持到底突破重圍,才能換來讓世界各國認同的大國地位,而這相比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美、蘇及西方強國用無數性命換得今日優勢,或許也是中華兒女奮起圖強最低成本且最佳的方式。

大陸政府深知此役的重要性,7月31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示,為打贏中美貿易戰做出長遠規劃,包括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有效刺激內需市場,以及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等。而其重中之重尤在於改善「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讓實體經濟及小微企業得到更多實惠,才能真正達成穩就業、穩增長、穩預期的目標。於此同時,大陸也將「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作為工作重點,繼續引入外資及技術,以便開拓國家經濟成長空間。

獨闢蹊徑 「穩」中有機

這六個「穩」字不只彰顯政府的節奏,提點紛亂人心,也清晰地指出未來大陸政府的施政方針,為經濟提供有序而寬鬆的發展環境。依循此一思維,我認為未來台資企業在經營與規劃上應注意如下的趨勢:

1. 出口產業以內銷補外銷:大陸內需市場占GDP總額的78.5%;在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及合理的貨幣流動下,內需市場仍可望穩定增長。相對來說,外銷產業短期雖有人民幣貶值等刺激因素,但中美貿易戰擴大後,美國關稅壁壘及其他進口管制會導致家具、電子產品、紡織服裝、皮鞋製品和電氣設備製造等出口產業衰減5%~15%,所以只有積極擴大內銷比率才能維持產業穩定。

2. 傳統製造業及房地產業調整轉型:傳統製造業成長高峰期已過,必須適度調整規模及方向,思考轉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生命工程、資訊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等未來趨勢產業的周邊配套或零部件生產方面發展。而房地產業更將進入新一波盤整期,短時間內緊縮難免,對新專案的投資必須更加慎重。

3. 服務業商機遍地開花:大陸內需消費市場快速成長,服務業最被看好,例如餐飲與商貿、醫療與健康、養老消費、兒童消費、家政消費、資訊消費等,這些不但是臺灣最熟悉且具有優勢的項目,也是個人創業最容易看到成效的投資領域。「惠台31條」開放台灣專業人士在大陸執業的規定後,最近大陸又取消台胞申請「就業證」的要求,並可申請「居住證」,對商業服務業中的金融綜合服務如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園區管理服務等都有更大的便利,有志者應及早搶灘「登陸」。

此外,台灣在工業設計、流程整合、技術引進、服務外包及專利的應用與買賣等製造服務業較大陸具有早發優勢,而影視、旅遊、出版、廣告等文化傳播服務業,由於台灣具有生活習慣和語言相通的平台,也有機會成為台資新服務業的亮點。

專注所長 靈活應對

貿易戰以及緊接而來的貨幣戰一旦開打,短期內很難喊停,負面影響會逐漸顯現,很難置身事外。我個人認為中美貿易戰絕非隨機的、區域性的衝突,而是美國挑戰全球現有經濟秩序的序曲,也顯示世界經濟體制正在崩解中,應驗了「合久必分」的古訓。加上英國脫歐、美國退出TPP、各國民族主義的對抗情緒等,今後包含WTO等經濟大框架都會不停地變化重組,矛盾疊加、衝突加劇,再難回到原有格局,我們不能對局勢有過度樂觀的期待。好在大陸台商提早身處全球市場的核心,加上我們對外貿、外匯、物流的運作熟悉,在「惠台31條」及各地加強版、增量版惠台政策不斷出爐、更加完善的情況下,未來在大陸投資發展的束縛更小,只要能專注所長,靈活應對,一定能在激流中斬獲更多機會,連結未來新世界。

猜你喜欢

貿易消費產業
消费陷阱
第十屆澳門購物節,全城消費大抽獎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一帶一路」系列報導「一帶一路」國家進口增速首超出口
「一帶一路」系列報導「一帶一路」國家進口增速首超出口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收入高不如增長快上半年大陸哪裡居民最願意花錢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