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店的尴尬

2018-12-13张丰

支点 2018年9期
关键词:商业中心收银台服装店

张丰

敏姐伸出5个手指,问我:“你猜我們去年赚了多少钱?”

敏姐是成都方所书店的负责人。方所在全国开了4家书店,成都这家是最大的,营业面积几乎是广州店的两倍。在成都最繁华的太古里商圈,这个书店每天的客流量超过8000人,周末更是超过1万人。

我回答:“500万?”和别的书店不同,来方所逛的人,购书的读者还比较多,毕竟这里书的质量很高,这是它的优势。

“5000块。”敏姐慢慢吐出这几个字。5000元,这是一个城市白领一个月可以轻松挣得的收入。我宁愿她告诉我书店是亏损的,反正很多书店都亏损。说是在盈利,但是超过4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忙碌一年,最后盈利5000元钱,实在太尴尬。

这就是现实。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豪华商业体,现在都在流行开书店,这些书店装修豪华,成为商业中心的一道风景。有位设计师告诉我,设计书店的时候要争取做到“十步一景”。很多书店,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把书卖出去,而是如何更方便人们拍照发朋友圈。

我在一家书店的收银台观察过一小时,没有一个人为书买单。收银台经常排队,都是买咖啡的。书店的咖啡比星巴克还要贵,已经成为书店营收的重头。这是商业中心书店的核心模式,如果要开一个咖啡馆,房租和税收都不低,在书店里卖咖啡,当然要划算得多。

商业体看重书店,愿意在房租上给出优惠,看重的主要是书店带来的人气。和服装店相比,愿意来书店的人当然更多。很多书店都设有活动空间,周末会举办各种沙龙和讲座,这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商场的算盘,是这些人在书店玩过之后,或许会顺便逛一下隔壁的服装店,顺便吃个饭,或者带孩子去儿童商品区。

所以,书店在做设计的时候更看重“展示”便理所当然。有些书店的书架非常高,顾客根本看不到最上面几排的书名。这无所谓,因为许多逛书店的人不再把注意力投向书籍本身,他们会在这里发一条朋友圈,营造出自己爱读书的形象。

书店就这样成为一个舞台。它是知识的海洋,但是作为知识载体的书本,已经不再那么有价值。顾客不是在书海中遨游,而是在沙滩上玩耍。人们观看景色,自己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们开始与书合影——不是具体的某一本书,而是书的整体,是抽象的书的外观。

书只有在打开的时候,书店里的灵魂和思想才能复活,陈列在书店中永远不被拆封的书,连商品都算不上,它只是书的“尸体”。这是让人心痛的真相。

或许,我们要接受这样的现实:人们到书店里,并不是为了书,而是纯粹为了自己。逛书店的最大价值,是获得一种新鲜感,一种感动自己的力量。“我去书店了”这个事实,比“我读了什么书”更重要。它意味着我们脱离了世俗生活,意味着“充电”。

朋友圈时代,是典型的“他人导向”社会。我们对自我的评价,更多依赖他人的看法,“他人眼中的自己”要比真实的自己更重要。时间长了,我们也很难分清哪个是虚拟的自我,哪个是真实的自我。

我们从书店带走的,不是书,而是一个新的自我。这个自我的有效期,到下一条朋友圈消息发布为止。

猜你喜欢

商业中心收银台服装店
聊天收银台
南朗壹加壹商业中心工程结构设计要点探究
塑料隔离(大家拍世界)
热闹的服装店
商圈互联 智慧商圈
自动收银台
在服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