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保卫战
2018-12-13
1998年8月28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一举击溃以索罗斯为首的“联合军团”,成功捍卫香港股市。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起于泰铢大幅贬值,之后迅速蔓延至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中国香港等地,造成各主要货币大幅贬值,同时各地股市恐慌性下跌,继而冲击实体经济,造成大量失业甚至是政治动荡。其中,香港虽有波及,但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支撑,最终顶住压力,香港金融市场得以稳定。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作出人民币不贬值承诺,提振了东南亚各地区的信心,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在本次危机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97年以前,各东南亚国家通过承接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普遍实施出口替代战略,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在发展初期确实速度较快。但东南亚地区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同时,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易受到外部经济影响。另一方面,当时各国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往往在保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同时,放开资本市场外汇管制,资本在本地市场自由流通。
这些政策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首先,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国家需要动用外汇储备来对冲资本外逃,这会导致外债增加;其次,由于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且外向型经济大多以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产品为主,出口创汇有限,当外部经济环境对本地发展不利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债务偿还能力降低,容易导致国际投机资本看空该国和地区货币,如果此时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同时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对冲资本净流出时,该国和地区货币贬值便不可避免,固定汇率制便会土崩瓦解,进而因恐慌情绪会造成货币进一步贬值。
这次金融危机中,在国际投机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各国纷纷放弃固定汇率制,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货币竞相贬值,给中国香港的港币和股市带来很大压力。1997年10月,国际投机资本开始狙击香港金融市场,香港股市在初期以大跌收场,之后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救市,在外汇市场保持现行汇率制度不变,股票市场信心大增,恒生指数重上一万点,基本维持住金融稳定。1998年,国际投机资本再次狙击香港金融市场,香港特区政府再次动用大量外汇储备救市,将汇率稳定住,打赢了香港金融保卫战。可以说,在这次危机中,除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外,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中国政府的审时度势,在危机发生前后实行的各种政策措施,保证了中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运行,这也客观上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这次危机之前,中国没有像东南亚国家那样实行资本放开政策,从根本上阻断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流动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从对外关系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对泰国、印尼等国的信贷援助,支持东南亚国家经济脱困,以负责任的大国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庄严承诺,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国内,中国采取扩大内需政策,房地产和汽车等产业在此时开始发展壮大,既保持了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又带动了亚洲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在反思金融危机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地区间金融合作,在东盟和中日韓领导人会晤等场合积极倡议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和加强金融监管,对区域内经济复苏意义重大。
金融对经济影响重大,中国自始至终重视金融领域健康有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对金融领域各项改革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