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伴骨转移的CT特点
2018-12-13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核磁室河北秦皇岛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核磁室(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张 龙 杨 莹 王志鹏 卫孟佳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是一种胚胎性肿瘤,其来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1]。NB可以原发于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丛分布的任何区域,以后腹膜最为常见,约占75%,其次是纵隔、盆腔和颈部,分别占15%、5%和3%[2]。NB多呈浸润性生长,恶性程度高且较早发生转移,临床发现时大多处于病程晚期,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22例伴骨转移NB患儿的CT资料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手术或穿刺活检确诊的22例NB伴骨转移患儿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3.5±1.3)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发热、胸腹痛、关节痛、腰背部疼痛及体重减轻等,1例因肿瘤体积较小而无明显临床症状。
1.2 检查方法 仪器采用东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150mAs,螺距1.0 pitch,层厚5mm,层距5mm。患儿安静仰卧位,哭闹的患儿采用10%水合氯醛0.5mL/Kg镇静后检查。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I/mL)经肘静脉注射,注药剂量1.0mL/Kg,注射速度1.0~2.5mL/s。
1.3 图像分析 CT原始图像由本科室技师进行后处理,由两名诊断医师分别记录原发灶及转移灶特点。两名医师对诊断结果进行盲法判断并达成共识,意见不一致时请上级医师共同商议后形成统一结果。
2 结 果
本组共22例,原发于肾上腺12例(图1-2),表现为肾上腺区及脊柱前方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内可见斑片状钙化,肿块围绕腹主动脉、腹腔干、肾动静脉,同侧肾脏受压移位;原发于中后纵隔6例(图3),位于纵隔脊柱旁,密度欠均匀,与椎体分界清晰;原发于椎体旁4例,表现为椎管内髓外软组织密度影,并突出与同侧椎间孔外侧;增强扫描后14例呈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中-重度不均匀强化,2例轻度强化;22例均伴骨转移,均为溶骨性破坏,其中多部位转移17例,单部位转移5例。脊柱转移表现为椎体密度不均,呈前窄后宽的楔形改变,椎体上下缘骨皮质欠光整。髂骨、胸骨转移表现骨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图4),部分病例边缘见放射状骨膜反应。肋骨转移表现为肋骨膨大伴密度减低,骨质连续性局部中断。本组同时伴肝转移3例,伴淋巴结转移4例。肝脏转移平扫呈多发结节影,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3 讨 论
3.1 NB的临床特点 NB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凡有胚胎性交感神经节细胞组织的位置都有可发生,是发病率第三位的小儿恶性肿瘤[3]。NB以腹膜后最常见,其次为纵隔、脊柱、颈部、盆部等的交感神经链。本组病例中,原发于肾上腺12例,后纵隔6例,椎体旁4例,原发部位与文献报道一致[4]。NB起病隐匿,本组来源于后纵隔的1例因肿瘤体积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健康体检时偶然发现就诊,5例因反复咳嗽伴低热就诊。来源于后腹膜的肿瘤出现症状较晚,可为腹痛等局部症状,或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部分因分泌儿茶酚胺表现为高血压、Cushing综合征、Horner综合征、腹泻等[5]。NB恶性程度高,治疗主要以手术、化疗及放疗为主,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巨大,多已是晚期,预后较差。
3.2 儿童NB及骨转移的CT特点 CT平扫NB多为结节状或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无包膜,多为单发、亦可多发,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肿块多伴有囊变、坏死及钙化,部分伴出血。钙化是NB的特征性表现,且钙化形态被认为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一种重要提示,良性多呈点状小范围钙化,较粗大、不规则的钙化多提示恶性[6]。本组病例中,18例病灶伴有斑块状或沙粒状钙化,但也有4例肿块伴较小的斑点状钙化,与文献报道[6]不完全相符。由于肿瘤内部肿瘤细胞、纤维组织比例及肿瘤分化程度不同,增强扫描后呈不同的强化方式,可表现轻-中度或重度强化,但绝大多数强化不均。增强扫描还可清晰显示肿瘤内部血供特点、对周围浸润及与大血管之间的关系。跨中线生长的后腹膜NB多包绕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及同侧肾脏血管。对于包绕大血管的NB,临床多于围手术期先行化疗,待瘤体缩小后再行手术,使术中尽可能的全切瘤体[7]。NB易侵犯其他部位,常见为骨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王凤华等[8]曾报道,因为中轴骨绝大部分为具备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所以NB的骨转移好血性转移于颅面骨、脊柱及骨盆。本组所选病例均伴有骨转移,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骨质内可见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毛糙、部分骨皮质周围见放射状骨膜反应,多发垂直骨针。当发生骨质破坏时内层成骨细胞生长活跃,其产生的骨膜新生骨和血管因垂直于受累骨皮质而称为垂直骨针[9]。垂直骨针亦是NB骨转移的特征性改变,借此可与其他疾病如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粒细胞性白血病骨浸润、尤文氏肉瘤骨转移等相鉴别。软组织肿块影是瘤细胞破坏骨质,并经血行转移至周围软组织后进行分裂、增殖后形成[10]。软组织内亦多伴坏死,为瘤细胞生长迅速,相应的供血血管不能快速生长而造成缺血、坏死。这点与其他恶性肿瘤表现类似。
图1-2 男,3岁,NB,图1 CT平扫左肾上腺区团块状混杂密度,伴斑片状钙化,左肾受压;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包绕左肾动静脉生长;图3 女,6岁,NB,图3CT平扫后纵隔不规则等低密度,伴点状钙化,右侧相邻肋骨膨大、局部密度减低;图4 男,11个月,NB髂骨转移,CT平扫髂骨及骶骨多发低密度骨质缺损,皮质变薄、局部毛糙。
综上所述,由于NB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临床忽视。CT扫描可根据肿块平扫及增强特点、骨质破坏及垂直骨针等间接信息对NB做出准确诊断,可为临床判断肿瘤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