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底节区脑出血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CT对比分析

2018-12-13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山东聊城252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基底节脑出血影像学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山东 聊城 252000)

黄景玉

神经外科常见危急重症之一为脑出血,相关调查发现,脑出血患者半年内死亡率高达30%~50%,严重威胁到生命[1-2]。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区,该部位动脉血管直径相对较小,同时和大脑中动脉呈垂直关系,如果产生血压过高现象,小动脉可能纤维坏死,导致脑出血。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易出现偏瘫等后遗症,故其诊治已得到临床广泛重视。临床实践证实,急性脑梗死与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表现较为相似,容易出现误诊事件,最终延误最佳治疗时机[3]。故准确鉴别对诊断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在颅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影像学表现已经逐渐成为确定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非常重要的依据[4-5]。本文以基底节区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CT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纳入观察组,并取同期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入选标准:①头颅CT与MRI诊断显示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或者急性脑梗死;②发病至入院时间<16h;③临床症状稳定;④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⑤达到伦理委员会审核要求。排除标准:①年龄>80岁;②恶性肿瘤;③合并严重肝肾等相关疾病;④伴随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诊治;⑤已经接受过手术治疗;⑥拒绝参与研究。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龄48~78岁,平均(60.12±6.0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5h,平均(5.84±0.62)h。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60.08±6.0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4h,平均(5.79±0.60)h。2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100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与CT扫描。其中CT扫描:采取CT扫描仪(型号:Siemens Somatom 16层)完成扫描过程,将参数设置为:电流值200mA;电压值125kV;矩阵256×256;层厚10mm;层距10mm。MRI检查:以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GE Signa 3.0 TEXCITEHDMR)进行DWI序列检查,并选择8通道头部线圈。首先进行 FLAIR、T1WI以及T2WI常规横断检查,再进行矢状T2WI检查。开展DWI 检查操作时,采取三方向成像技术,将取得的图像输至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同时,检测正常区以及兴趣区ADC值。安排同一工资深放射科医师对患者MRI与CT影像学资料予以分析,重点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形态、分布情况及其附近DWI信号特征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病灶DWI特征、形态、分布),并与CT影像学表现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9.0软件处理2组患者比较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P<0.05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病灶DWI信号特征比较 观察组病灶附近DWI高信号水肿带30例(60.00%),显著多于对照组6例(12.00%);观察组病灶DWI低信号与混杂信号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信号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病灶形态比较 见表2。2组点状病灶、胼胝体病变所占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类圆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规则形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 2组CT影像学表现比较见表3。

2.4 病例分析 见图1-10。

3 讨 论

脑出血主要为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有报道指出其占全部脑卒中约10%~30%[6-7]。临床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引发微动脉瘤或者小动脉玻璃样变,发生纤维素样坏死破裂现象有关,基底节区属于最常见发病部位。基底节区指人体大脑半球白质之中的灰质核团,其中包含有尾状核、杏仁核、豆状核以及屏状核等[8-9]。对于基底节区而言,其为基底节大脑白质里面灰质核团区域,故该区出血依据部位差异可以分为壳核出血、尾状核头出血以及丘脑出血等,其中壳核出血较为常见[10-11]。基底节区成为脑出血高发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供应基底节区的豆纹动脉由人体大脑中动脉以直角形式发出,管径较细,易受到压力较高的相应血流冲击以及牵引而导致出血。

表1 2组病灶DWI信号特征比较[例(%)]

表2 2组病灶形态比较[例(%)]

表3 2组CT影像学表现比较

MRI检查脑出血的信号比较复杂,MRI呈现的出血信号变化通常是建立在细胞以及分子水平的。一般和出血后血红蛋白分子氧化变性速率、所采用的MRI扫描仪、场强以及脉冲序列等密切相关。MRI鉴别基底节区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时,如果采用常规序列,则无明显鉴别诊断价值,采用DWI加权方式,则可以分辨组织微结构,以检查组织信号强度方式表达微观结构。本组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灶附近DWI高信号水肿带患者(30例)明显多于对照组(6例);观察组病灶DWI低信号与混杂信号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高信号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周坦峰等[12]研究结论相符。说明MRI鉴别基底节区脑出血时,病灶附近出现DWI高信号水肿机率高,DWI信号以低信号与混杂信号为主,急性脑梗死以DWI信号以高信号为主。结果还显示,MRI检查发现2组点状、胼胝体所占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类圆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规则形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基底节区脑出血在MRI影像学图片上以类圆形为主,急性脑梗死以不规则形为主。CT检查具有便捷安全、费用较低等优势,属于诊断急性脑出血最常用方式,采取的是非损伤性血管成像影像学技术。CT检查时,具有极高空间分辨率以及时间分辨率,并且容积扫描范围非常大。本组研究显示,CT影像学图片示2组患者在CT值、病灶密度、水肿情况、病灶形态、占位效应方面存在差异。表明CT定位、定性以及定量颅内病灶具有较高准确性,对于急性脑梗死、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鉴别价值主要为:鉴别这两种病灶密度与形态、检查中CT值变化、血肿四周水肿情况与占位效应等。对于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而言,可见水肿表现,超急性期没有明显水肿,其中急性期血肿周边存在宽度不同水肿环[13]。此外,基底节脑出血具有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为占位效应,与之靠近的脑沟、脑室以及脑池受压之后会变扁、闭塞。其中,侧脑室与外侧裂尤其受压明显,其与肿瘤压迫引起的占位效应相似,呈假肿瘤征,对于颅腔而言,基底节血肿属于外来物质,该类占位效应轻重通常和出血量存在明确相关性,随着出血量升高,占位效应越明显,然而丘脑出血之后破入脑室一般没有明显占位效应,主要因为血肿破入脑室将会占据原来正常脑脊液腔,从而降低了对邻近脑实质造成的挤压力。

综上,MRI与CT检查方式均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较高应用价值,MRI主要通过病灶形态、DWI序列信号区分急性脑梗死与基底节区脑出血;CT主要通过病灶密度与形态、占位效应、CT值以及水肿情况区分急性脑梗死与基底节区脑出血。

猜你喜欢

基底节脑出血影像学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M1 段血管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