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团队主导的科研助理机制研究与实践
2018-12-12郝小忠李迎光刘长青
郝小忠 李迎光 刘长青
摘要:如何开展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优秀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团队面临的两大难题,科研助理机制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有效的途径。本文针对现有科研助理机制针对性不强、教师积极性差等问题,提出了教学科研团队主导的科研助理机制,论述了其必要性、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了科研助理实践平台,形成了一套适合航空制造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助理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团队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吸引问题。
关键词:科研助理;教学科研团队;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139-03
一流大学的发展以一流的本科教育为基础。高校培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1]。
随着我国民用大飞机C919、新型军用飞机等的密集研发,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2]。本教学科研团队从事航空复杂零件智能制造的教学与科研,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李迎光教授为教育部航空宇航制造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航空行业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是团队的责任。科研助理培养模式为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基于此,本团队对科研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科研助理起源于欧美高校中的科学奖学金制度,在校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团队执行一定的科研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的工作质量给予一定的科研补助[3]。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我国很多高校也先后启动了大学生科研助理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一大批在本领域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4-7]。
现有大学生科研助理模式以学校为主导,注重大学生的培养效果,形成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初步转化,但难以形成教学对科研的反哺,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同时由于针对性不强,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科研团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事高水平科研和高质量教学的主体,当教学科研团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团队进行高水平的科研成为团队发展的必然,学校主导的科研助理制度已很难适应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建立教学科研团队主导的科研助理机制十分必要。
二、培养模式
科研助理的培养模式采用多元化分类培养模式,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载体、不同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手段,如图1所示,逐步形成了贯穿本科四年的多元分类科研助理培养模式。针对大一新生的以新生研讨课为载体的技能训练科研助理,强化对航空制造的认识与体验,提升科研技能水平;针对大二学生的以学科拓展课为载体的专业拓展科研助理,拓展学生的专业广度,提升跨界科研的视野;针对大三学生的以暑假科研体验营或大学生创新基金为载体的综合科研助理,加深学生对科研的理解和参与高水平项目研究的经历;针对大四学生的以毕业设计或研究预科生为载体的科研研习科研助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培养读研的兴趣,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实践过程根据学生的科研潜质灵活调整分类,使得大学生深度参与到团队的科研中。
多元分类科研助理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中分解出既适合本科生又能促进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这是实施教学科研团队主导科研助理机制的核心,只有做到教学科研团队、团队研究生、本科生助理三方同时受益,才能建立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8]。
以团队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飞机复杂结构件制造特征技术”为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飞机复杂结构件种类多、结构复杂、特征各异,缺少统一的标准模型。建立飞机复杂零件标准模型需要进行大量的零件建模分析和航空企业的实地调研工作,如果由团队教师或研究生独立完成,工作量大,会对项目研究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科研助理机制,将本项工作进行了分解,本科生协助完成了零件建模、调研统计分析、标准模型方法研究等内容,通过半年研究与实践,本科生对飞机结构件的制造有了深入了解,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建立了具有航空特色的飞机复杂零件标准模型,標准模型现已广泛应用科研和教学中[9]。
三、运行机制
科研助理的运行机制主要针对以高水平科研团队发起的科研助理运行机制的研究,高水平团队发起的科研助理运行机制由科研团队负责其运行,指定专人负责其实施,制定本科生科研助理管理办法、本科生科研助理岗位职责、科研助理选聘办法、科研助理实施、评价与资助办法等运行规章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做到有章可循,在保证本科生正常课程学习的前提下,通过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高强度历练,使本科生具备科研创新的能力。团队提出并实施的科研助理制度已成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具体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科研助理实践
科研助理实践采用先行先试的方法,在实践中掌握科研助理的制度的优势及问题,通过不断实践完善该制度,首批吸引5名同学加入科研助理的岗位。同时发挥学生的作用,学生是科研制度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完善科研助理制度后再逐步推广。
同时,课题充分发挥前期团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经验,提高科研助理实施效果。团队结合在航空制造的两个研究方向——基于特征的智能数控加工技术和复合材料微波高压固化技术的积累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数控加工和复合材料固化实验室,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在研的实际科研项目中策划适合研究点、实验点、体验点、项目段、研究专题等,结合团队导师和研究生资源,构建科研助理实践的平台,提升进入科研助理实践平台的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团队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的科研人才。
通过科研助理的实施培养了诸如吴晓春、袁蕾、刘舒霆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吴晓春、袁蕾是2010级本科生,刘舒霆是2011级本科生。吴晓春本科毕业后,受团队科研氛围的熏陶,决然从其他专业跨学科保研到团队。由于较早地受到了团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期间,吴晓春作为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三好研究生标兵、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一系列奖励。袁蕾负责的“基于电磁场固化技术的复合材料机翼成型工艺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级创新项目优秀结题,并获得HyperWorks复合材料机翼优化设计大赛“优秀团队奖”。刘舒霆负责的“先进复合材料微波外场快速修复设备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级创新项目优秀结题。在此基础上,刘舒霆本科毕业后进一步在团队硕博连读。因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刘舒霆研二时就获得了一项国际、两项国家级竞赛大奖,以及三好研究生标兵、三好研究生等奖励。
科研助理制度的实践,尤其是以科研团队为主导的科理助理制度的实施,对团队教师的要求很高,通过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教师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尤其对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教学相互促进方面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高度。
五、总结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复杂零件智能制造教学科研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基础,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开展本科生科研助理机制的研究和实践,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引导者,使本科生从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创造的见证者、体验者和主人翁。在实践中对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适合航空制造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助理”机制,为其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耿晨光,吴启南,王海波.药学类本科新生实施“研究生科研助理”培养模式的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14,(11):110-112.
[2]庄敏.C919:国之重器创新无界[J].大飞机,2017,(5):48-57.
[3]杨然兵,尚书旗,郭雯雯.大学生科研助理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5-87.
[4]王月.科研助理制度是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平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121-123.
[5]钱春慧,王宁,朱述鸣,等.大学生助理实验师模式对工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J].东方教育,2015,(11):92-93.
[6]李宏伟.提升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探讨——以学生科研助理制度为载体[J].榆林学院学报,2012,(4):101-103.
[7]汪淑芳,张智锦,杨瑶君,等.大学生做研究助理的教学尝试与效果分析——以普通高校生物师范专业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5):112-114.
[8]刘长青,李迎光,郝小忠.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新思路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2):11-13.
[9]刘长青,李迎光,郝小忠.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航空特色教学案例设计[J].高教学刊,2016,(20):60-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