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州清味在唐朝

2018-12-12刘梅花

文苑·经典美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凉州将士茵陈

刘梅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这首《凉州词》,气势非凡、豪情悲壮、场面宏大。宴席,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沙场,一醉方休。单是想象一番,就足够激情万丈。

不过,我是这么想的,既然有美酒畅饮,有琵琶助兴,那么将士们吃什么呢?唐诗中写凉州饮食的不多,不过,先看看唐人吃什么:茵陈在唐诗里出现过。茵陈是一味草药,三月茵陈六月蒿,药用只要嫩苗。那么唐人吃菜,肯定也是吃嫩苗,因为六月的蒿子又老又柴,而且还有冲撞的气味,不能吃。古凉州肯定有茵陈,因为现在漫山遍野都有,是土著的野草。将士们饮酒,配一盆子凉拌嫩茵陈。当然,如果是春天的话,夏天就不行。

还有葵。一味古老的蔬菜,唐诗宋词里都有,后来慢慢不吃了。现在许多凉州人家,种了一种开紫花的葵,乡里叫小蜀季,那就是葵。我们小时候剥了小蜀季白生生的籽吃,黏糊糊的,没什么味道。将士们饮酒,再配一盆子煮葵菜下酒,滑嫩可口。我觉得他们可能没有碟子,毕竟战场上不好带呀。

唐诗里有稻米,古凉州肯定没有。倒是有小米,有黄米。那么将士们的主食就是黄米稠饭,小米稀饭,炝点葱花非常香。不知道当年怎么样,现在凉州人说,一天不吃黄米稠饭,心里干嚼干嚼。可见这顿饭的意义重大,凉州城里的早餐,小米稀饭油馓子,简直绝配,香得渗舌头。

《本草纲目》里说,蔓菁自古出河西。不知道蔓菁是不是土著植物,也可能是张骞从西域带到凉州的。唐朝的将士们可以吃到蔓菁做的凉菜,清爽可口之极。如果是冬天的话,就吃腌蔓菁菜,泡了胡椒,味道辛辣清香。行军的路上遇见蔓菁田,就拔下来擦掉泥大口啃,当作水果吃,味道清甜甘洌。当然,如果将军不许吃,那就不行。我小时候路过人家的菜地,磨磨唧唧半天,四顾无人,偷偷拔一颗蔓菁逃之夭夭。被我奶奶知道了,一顿好打。

菘应该也有,就是白菜。这味菜也很古老,凉州不会缺少。夏秋吃鲜嫩的,冬天吃腌菜。小时候吃洋芋搅团,下饭菜必须是酸白菜。黄芽白菜从大缸里捞出来,切碎,热油猛火炒,老远闻见都流口水。估计唐朝的将士们吃不上洋芋搅团,但菘是可以吃到的,只不知道他们炒了吃还是煮了吃。不过,酸白菜跟葡萄酒,实在不搭调。

苜蓿在古凉州是一道重要的菜。嫩时做菜吃,长高了就不能吃了,是喂马的好草。《凉州词》里没有苜蓿菜出现,这是平民饮食,诗人们来凉州,忙着写大漠落日圆,顾不上小菜小饭。

羊肉肯定有,古凉州牛羊满山,到处是牧场。尤其是冬天,凉州的大风彻骨寒冷,没有羊肉和酒简直抵抗不过去。凉州人吃羊肉,叫手抓。也吃开锅羊肉。夏天,野外支起大锅,拾柴煮肉。羊肉粗粗剁一番,投进大锅里煮。汤汁刚刚滚上几滚,羊肉的血水还未干,捞起来一块,刀子劈了吃,叫开锅羊肉。这种吃法,身体不强壮不行。等羊肉煮熟了,捞出来直接捉在手里啃,叫手抓羊肉。我觉得,这种吃法就是当时将士们的吃法,一直流传了下来。行军打仗,都在野外奔波,哪有什么碗儿碟儿,不过就是大锅里煮熟了捞出来,抓在手里赶紧吃,吃饱了还要出发呢。

凉州的厚锅盔,烧鏊子,粮食炒熟磨成面叫炒面,想来也肯定和古时的征战有关系。凉州方言里说吃饭,若是急着吃,就说赶紧咥,咥饱了还忙呢。这个咥,有大口吞咽的意思,估计也是从汉唐留下来的口语。

古凉州野羊野鹿野鸡也很多,将士们肯定能打猎食肉。现在还有好多地名,黄羊川、野雉沟、马鹿岭……至于牛肉、马肉之类的,估计没有。因为牛马非常金贵,留着使唤,不能说吃就吃。

唐代边塞诗人里,岑参是重要的一位,他在凉州逗留的时间也多。《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写道: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这首诗里出现了烤牛和野骆驼。犁牛是杂色牛,有可能是退槽下来不能干活的老牛或者伤病了的牛。健康的牛大约不会烤了吃。野骆驼倒是很多,我小时候,沙漠里常常可以看见大群的野骆驼。酒泉太守置酒相待,又烤犁牛又煮野骆驼,可见对客人隆重到了什么程度。当然,岑参也是非常浪漫的人,大笔一挥,犁牛野骆驼千古留名。想来野骆驼也不会好吃,因为太大了,又笨又粗糙。

清代李渔的《凉州》:似此才称汗漫游,今人忽到古凉州。笛中几句关山曲,四季吹来总是秋。那时节,凉州的名气足够大,李渔慕名而来看看这塞上名城。告别时,友人送他一大团乱头发,李渔大骇。却原来,乱头发是凉州上品的好菜,叫发菜,生长在沙漠里。李渔原本也是个吃货,才送他发菜的。

既然李渔那时节有发菜,唐代可能也有。这是土著菜。不过,不知道唐朝怎么吃。做汤还是煮羹呢?诗人们并没有写,不得而知。

唐诗里还有一种胡饼出现,想来凉州必定会有。胡人去长安,先到凉州打尖,然后东行。那么胡饼也是从凉州传到长安去的。面饼烤熟,劈开,裹上切碎的羊肉葱白,撒上胡椒粉,好吃得不得了。现在凉州城的北关市场卖这种胡饼,叫肉夹饼,饼子雪白,卤肉鲜嫩,甚为美味。若是再抹一点油泼辣子,简直香死了。

仔细想,应该叫饼夹肉才对,为什么叫肉夹饼呢?因为胡人说汉话,句子是倒装句,所以才叫肉夹饼。实际上凉州方言是胡话的化石,相当有味道。凉州人说话,太胡风了,是胡人模仿汉话的发音,咬字模糊,句子倒装,语气硬而实,舌尖拐不过弯儿。越是乡村里,胡风越醇。凉州人待客真诚实在,还保持了古风的淳朴厚道。

凉州词中没有出现鱼,古凉州的河里鱼也有,大约不吃。我觉得韭菜呀,茄子呀这类蔬菜古凉州可能也有,不过诗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酒上,所以忽略了蔬菜——都是些男诗人呀,不喝酒干啥呢。凉州的美酒,确实古来有名。南凉王秃发乌孤每次打仗前,都要把几百坛子好酒垒在阵地前,激励将士们,只有胜者,才能回来畅饮美酒,才能听琵琶。王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其实是他喝醉了。将士们打仗时不能醉,顶多喝一碗,酒壮英雄胆,让神经亢奋起来。一旦喝醉,晕晕乎乎,腿脚软的走不成。

杜甫没有来凉州,太伤感了。他晚年那么饿,而凉州是有食物的地方。食物是一个地域凝缩的符号,民以食为天呀。一个人思念故乡,多半是思念故乡的吃食。异乡人到一个地方,食物是归属感的一部分,能吃到美味的饭菜,就能接受这个地方。凉州的饮食,是平民飲食,不奢华、不繁复、不刁钻古怪。但是,你吃到的每一样食物,都有浪漫情味,都有古风,是人间清味。

猜你喜欢

凉州将士茵陈
五十万将士换一匹马
将士答“到”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敦煌P.3619卷一首有关凉州瑞像诗歌的考释
卫国入朝将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