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阅读教学有效衔接尝试
2018-12-12郭淞赫
郭淞赫
中小学语文阅读衔接是初中语文教学科目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完成知识的良好衔接,才能够促使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顺利地学习语文知识,防止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问题。小学升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面临的首次重要考试,升入初中后的学生,加强语文知识衔接,也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考验。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普及,更多的家长认识到重视小学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阅读“广泛性、随意性、难以掌握”等众多特点,有效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阅读做题技巧与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加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广泛阅读,提高对题型应变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众多的挑战,教师必须革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与其他科目的学习有所不同,语文阅读理解考验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与知识储备量,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并未摆脱小学语文阅读思维模式,再加之学生年龄较小,接触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知识储备量匮乏,难以一下掌握初中阅读题型做法与特点。所以教师必须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广泛阅读,从阅读中积累素材,学习语文课文,从而对初中语文学习有大致的认知。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相关阅读题型与阅读形式,增强学生阅读自信心,由于中学阅读题型与小学阅读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只有让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够了解中学阅读特点,进行阅读作答。例如,《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这篇文章,教师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写作特征,此类文体在小学阅读中极为少见,让学生了解题型变化后,再引导学生寻找与该篇文章相似的文章阅读。加强广泛阅读,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征与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在广泛阅读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章阅读与查找,提高学生适应不同题型的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完成小学至初中的学习过渡。
二、温故而知新,提高做题技巧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掌握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技巧,是小学阶段积累的重要财富。学生不能因为学习初中阅读知识,便放弃小学阅读做题方法,应当在初中阅读学习过程中继续使用较好的做题技巧,不断地完善并创新做题方法。小学阶段的学习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有一定的连续性,无论是做题内容或学习方法,都有内在关系。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温故小学学到的阅读知识,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放弃并改进阅读做题技巧,加强中小学知识的有效联系,切实发挥答题技巧的一致性与通用性。
例如,阅读《詹天佑》这篇文章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人物传记类文章,学生在答题时会自然地应用小学答題方法与技巧,此种作答并无过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初中阅读理解的解题方式。在学生阅读作答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监督与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改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巧。对于学生使用的呆板式阅读技巧与方法,进行有效改善与重点教育,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初中与小学阅读的不同之处,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正确的初中阅读解题方法,加强中小学阅读知识的有效衔接。
三、深入思考,总结中小学阅读异同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靠掌握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解题后应当进行反思与总结。通过思考语文阅读形式与内容,学生应当正确合理地选择解题技巧,能够对中小学不同阶段的语文阅读学习有清楚的认知。学生在中小学阅读过程中应当加强心理的有效调节,正确意识初中阅读是什么?应当如何掌握阅读方法,从而不再畏惧阅读题。学生能够以轻松心态进入初中阅读题中,应用小学知识形成知识的无缝衔接。
例如,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时,由于小学的阅读文章与初中理解文章有所不同,大多数的小学文章是直接抒发思想感情,初中阅读文章则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感悟,才能够体会出情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与锻炼,使学生加强对文章感情的理解,正确意识到中小学阅读情感上的差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阅读题时,鼓励学生运用小学阅读技巧,在回答相关思想感情时,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认知中小学阅读文章中的差异。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与学习特点。加强小学知识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通过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增强学生的阅读知识。通过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做到对小学知识温故而知新,为我所用,进行思考与总结,切实理解小学语文阅读与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区别,提高语文阅读技巧。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塔山中学(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