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猪肉和大豆
2018-12-12邢海洋
邢海洋
羊肉是一种季节性的农副食品,冬天和夏天都是消费旺季,可当我脑子里盘算着27元/斤的夏天烤串价格进了农贸市场,得到的却是37元的涮肉价格时,还是大吃一惊。贸易战开打,备受瞩目的大豆没涨,猪肉还在恐慌性抛售,唯有羊肉一骑绝尘。贸易战关键时刻,吃草的羊与吃豆粕的猪本来没有交集,却因为一种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产生了某些隐秘的联系。
牛羊是草食动物,进化出了消化粗纤维的消化系统,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把粗粗咀嚼的食物先存在瘤胃中浸泡软化再送回口中咀嚼。瘤胃就像一个强大的发酵罐,上百亿微生物参与发酵,将饲料分解。而猪则不同,猪和人的消化系统是一样的,是在消化道内在消化酶作用下将食物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动物的采食特性决定了牛羊对粗饲料的消化能力更强大,而对油脂等动物性饲料的分解能力比較差。也正因为这种特性牛羊适合散养放牧,猪更适合圈养。当然,人类对牛奶的需求改变了牛的饲养方式,规模化的集中饲养正在替代农户的散养。
以食用为主的羊大部分仍是散养的,且由于国内土地所有权小而分散的状态,羊的饲养规模相对较小,从未形成规模化养殖的盛况。只是在近十余年时间,居民饮食习惯改变了,消费了越来越多的羊肉,很多打工者都回乡养羊,加之地方政府大力扶植,存栏量开始稳步上升,又因为主要产地内蒙古连年干旱,饲养户冬季牧草没有着落只好秋季抛售,引发了价格的崩塌。今年汛期雨水偏多,牧民们不再为冬季饲料担忧,当冬季火锅用羊肉需求强劲回升的时候,羊肉价格也就顺势“井喷”了。
相对于前年的谷底价格,如今的羊肉价格已经翻倍,同时期猪肉价格却在今年年初跌到低点,此后虽缓慢复苏却受到非洲猪瘟的打击。猪周期与羊周期自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工业化、规模化养殖场的扩张更使得养猪业的规律发生了变化,过去,存栏量与养殖利润作为猪周期的经验判别指标,通常生猪存栏量拐点会领先猪肉价格6个月,可规模化养殖后母猪的生产率提升了,生猪存栏量指标在前年和去年的猪价下行周期中多次失灵。而全国范围内对养猪业的环保督察趋于严厉,也进一步改变了行业的生态,中小农户的生产空间越来越小了。规模化养殖带来效率的提升,虽然猪肉价格在谷底长期徘徊,但从养殖盈亏平衡点,也就是猪粮比价的角度,猪肉下行周期中只有短暂的两个月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这在此前是很难实现的。也正因为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产能出清,猪肉供给相对充足,价格变动相对平缓。
猪肉可谓与贸易战息息相关的产业,猪的饲料可以是玉米,也可以是相对廉价的豆粕。豆粕本是压榨大豆油的副产品,可近些年来,养殖业日益增长的豆粕需求驱动着国内大豆压榨产能的扩张,豆粕成为压榨的主产品。而当环保风暴加速了生猪养殖的集中化进程,规模化养猪场对豆粕类的饲料需求远多于玉米,更刺激了大豆压榨量。过去,豆油与豆粕价格比一般在2.3以上,可因为东南亚油棕的大量种植,食用油供应充足价格一落再落,豆粕价格却异常坚挺,于是油粕比回落至1.8。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为了降低对美国大豆的依赖,我们本应该适当降低生猪养殖对豆粕的消耗,让大豆更多地满足人类对豆制品的需要。但应对贸易战的过程中,一项被称为低蛋白质日粮技术却突然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还需看消化率,根据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通过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工业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也能饲养出性能和品质相同的猪肉。可是,消费者在氨基酸前面看到了“工业”两个字便产生了警惕,而实际上,氨基酸只是组成蛋白质的“零件”,是中性的,于人于动物都无害。
“工业”两字,在这个特定时刻联系了羊肉、猪肉和大豆,却只是臆想中发生了某种联系,却加剧了两种副食品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