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国:退休三十三年种树二十万株
2018-12-12郝迎灿
郝迎灿
86岁的刘安国走不动路了,从里屋到堂屋要撑着拐慢慢挪动,闷了到院里透透气则要坐到轮椅上,让老伴推着转几个小圈子。风透过对面几个山头的杉树林吹过来,老人眯缝着眼睛,心里熨帖极了。
几个子女商量着去伐一株杉树来给父亲备棺木,他一听急了,“几十年才还上这欠债,等我‘老了,哪个都不许伤树木,直接拉到县城火化。”
刘安国的家在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曾经,由于山上没有树,每遇山洪暴发,山下的田就被损毁。
山上不治,山下不保。治水必先治山,治山必须种树。
“位于老街旁边,搞示范才合适”
1965年,刘安国从岔河乡调任马场区区长,上任才半个月,他找到马场公社书记刘世晶,把目光瞄准了马场街背后的毛栗坡,想在那里搞示范。刘世晶却连连摆手,“毛栗坡拉屎不生蛆,在那种树白白浪费树苗和劳动力。”
“毛栗坡虽然是个大火草坝,地皮薄,但位于老街旁边,搞示范才合适。”刘安国带领群众先开荒,后砌坎,顺坡随形,平成梯土,水流不走,天旱不到,树苗成活得到保障。大伙原来观望的心态也为之一变,本来计划春节前开荒培土,春节后种苗,不想春节前各队树苗种植任务都已完成。
在马场区工作18年间,刘安国带领群众先后建成水窝寨、水草坝、台沙、衙院、白岩脚等几十个大小林场和茶场,面积达2万多亩。
“我人退休了,但还是名党员”
1984年,刘安国从区委书记退居二线转任调研员,回到位于坡脚区的老家大山村罗家寨。“当时县委书记找我谈话,县里人事局、交通局、民政局3个位置任我选。”刘安国说,“我思量着马场这十几年种树修水利,老百姓能吃上一口白米饭了,但老家还是一个个秃头山,‘高山冷箐,洋芋当顿;想喝米汤,除非痛病。”
他找来时任村副支书的陈顺兵和村里的党员刘永方、丁兴明、丁兴全,共同承包了大山村罗家寨、剌莓岭、马头边3个村民组的荒山,并与村民立下契约:植树成功后,70%归村民,30%归他们5人。
刚开始,陈顺兵几个人嘴上答应得痛快,但迟迟不见动作。“当时家家穷得揭不开锅,哪里还有余钱去买树苗种树?”陈顺兵说,“再说刘安国都退居二线了,回到老家还折腾啥?”
“我人退休了,但还是名党员。”为了筹集造林款,刘安国卖掉自家的猪、马、牛来买树种,还多次向亲朋好友借款,并以自己的财产作抵押,贷款8600元用于植树造林。
连续5年,刘安国带着村民把树种满了29个土山坡和13个石山坡,栽下树苗20万株。“我们林场有18.5万棵杉树,5200棵梧桐,8200棵杜仲。”这些刻在刘安国心中的数字,是他最大的安慰。
“你们过上好日子。我就放心了”
回到坡腳区的30多年,刘安国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绿化了750亩荒山荒坡,使对江镇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1%提升到2016年的51%,改善了周边10余个村寨的生活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发生,护住了1000余亩良田好土。
当时刘安国的工资只有95元一个月,基本上全都用在了种树和偿还贷款利息上面。直到1997年才还清本息共计11480元。就在贷款还清这天,刘安国和4个承包人商议后宣布,树木全部归村民,原先约定的30%他们主动放弃。
而刘安国的家却数十年如一日,还是1966年修建的低矮的石头房。不足40平方米的两间房,一间放着取暖用的煤炉和几条木凳,一间放着一张用5块木板拼成的床和一个破旧的沙发。
儿女曾劝他搬到城里去或者修座新房,刘安国说:“我都这个岁数了,还浪费钱干啥?你们过上好日子,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