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纷纷“抢电池”,早不早?
2018-12-12邢秋鸿
邢秋鸿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逐步发展,竞争不仅仅限于车型,对新能源产业链竞争、动力电池供应配套的关注也开始增多,原本以生产传统汽车为主的厂商不得不开始与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展开合作。前不久,长安与比亚迪的合作应该是车企与动力电池生产商合作的新成果。
其实,梳理国内整车厂与电池厂商的合作就会发现,这个清单近两年已经发展很长了。去年,東风、上汽都与宁德时代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北汽新能源、江淮与国轩高科展开合作,今年东风又与力神电池合资成立一个新的动力系统生产公司。当然,这些还不包括一些新造车企业与电池厂商的合作,受制于补贴政策和动力电池目录的精准保护,我国汽车制造商大多都选择国产。
争相抢占动力电池的背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市场需求。电动车发展至今虽然仍有很多未解难题,但是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尝试选择电动车。历史上,电动车甚至比内燃机汽车出现得还要早,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相对成熟,电动车驾驶的平顺和安静更是内燃机所不能比的。举个例子,电机的最高转速比一般内燃机的高很多,例如:特斯拉Model X的最大转速是16000转,一般内燃机的红线转速也就6000转,跑车的转速是8000转。抛开电池问题,单纯从驾驶感来说,电动车并不输传统汽车。
而且,从销量上来看,电动车正逐步成为零和博弈的中国汽车市场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在补贴逐步退坡的当下,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却}H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上涨。日前,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7.3万辆,今年上半年总销量为35.5万辆,同比增长70%。
有人说,这是受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牌照政策的影响。确实,这是新能源市场需求的一个硬性原因,并不是全部。反推—下,去年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7.7万辆,北京市新能源牌照当年的量也仅为5.1万个,可以看出,牌照并不是影响新能源销量的全部。
即使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两大焦虑点还在,但是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车是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部分或者说是大部分的使用场景的,例如会在市区通勤代步这一特定消费市场中取代传统汽车,再加上强大的发展新能源的国家意志的支持,即便仍有不足,新能源市场还是有增长的空间。
有分析机构表示,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会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快速发展,预计在2025年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243G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6%,全球前十大电动汽车生产商的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874GWh,占整个需求量的70%左右,表明电动汽车行业竞争会持续加剧,产业聚集度将会持续增加。近两年持续不断的车企需求动力电池领域的合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频繁的合作背后伴随着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动力电池的产能是否能够消耗?虽然动力电池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从短期来看,还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困扰。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过剩达到157%。乐观地估计,此后随着全球需求的增加,产能过剩的情况将有所改善。有机构预计,直到2023年产能过剩的现象才会得到彻底解决,2023年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将首次超过供给,并且这一缺口将达到10%,并且产能不足的状况会持续加剧,2025年这一缺口将达到27%。
在中国,情况并不像国际市场那么乐观。从动力电池的产能来看,2017年年底的动力电池名义产能已经超过170GWh,而出货量仅为37.06GWh,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可见一斑。有机构预计,这一情况将会在2018年达到巅峰,产能过剩达到257%,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这一现象会有所好转,但一直到2025年国内市场都将维持产能过剩的状态。
对于汽车生产企业而言,投资动力电池是为了在未来的新能源市场竞争中,能够站在产业链的顶端,但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深度合作的同时不应只注重电池生产,技术优势或许才是未来取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