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上市估值,看新造车者的窘境
2018-12-12张恒
张恒
果农菜农不会因为今年苹果价格好就把地都种上苹果,因为大家都知道,到了收获时,种的人太多会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就一落千丈。在创投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年前,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产业的创业项目是最炙手可热的“风口”。所谓的“造车新势力”,大都是在那时候启动的。记得当时有一位研究A股并购的人士发了一条长文,曝光了如何在十几个月的时间里从创立一家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公司,到最终被上市公司增发收购,通过高杠杆最终可以获得超过十倍收益的方法。或许今天有人觉得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当日寸,人们就是这么疯狂。实实在在的例子如保千里。
可潸人算不如天算。众所周知,明星创业公司小米7月份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估值大约在550亿美元左右。就在几个月前,媒体曝光小米的估值却在1000亿美元左右。无论雷军如何用自己的明星效应为小米“摇旗呐喊”,赋予它更多的故事,但事实上,从1000亿到800亿,再到700亿,现在是600亿以下,估值不断降低。现在550亿的估值几乎是当时预期区间的最下限,这就是当下的资本市场。
实际上,在一两年前,《汽车人》也曾发文表示,在我国这波金融去杠杆大趋势下,创业公司一定会受到严重波及。今天,仍能够时不时看到某造车新来者的某轮融资又拿到十几亿、几十亿,估值上百亿。这种新闻当然报喜不报忧,但如果其中哪家有能力熬到上市最终的窘境就会被真实披露,和今天的小米一样。大家不用妄想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的金融监管政策会有大转变。
这些造车的新来者似乎仍然生气勃勃,这只是展现给外界看的。或许有人会拿宁德时代上市的成功来说事。我们应该清楚,在很多细分市场中,是绝对的“额头效应”。很多时候,只有第一名才能生存。不久前还炙手可热的共享单车,泡沫已经破灭。幸运的摩拜在第一时间找到了买主,而小黄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说奄奄一息,也差不了多少。
市场一直都很残酷,记得团购网站兴起的时候,中国至少有上千家,而如今只剩下美团一家,它的主营业务还摆脱了团购。美团在适当的时候,依靠资本,捕捉到了转型的契机。
和互联网公司创业不同,造车企业上市,至少要估值到几百亿人民币,不像互联网公司,几个亿美金就可以IPO了。因为造车企业需要实实在在的硬资产。有趣的是,在这些造车新来者当中,很多创业者都是互联网从业背景。他们从来不懂得如何管理工厂和库存,管理产业链,这一切衍生出来的就是现金流问题,他们当然更不懂了。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贾老板,如果说贾老板是不是骗子还存争议,但他懂不懂账,懂不懂现金流,早没有任何争议了。
即便造车新来者可以熬到上市那天,但从如今的估值来看,会令他们大失所望,甚至早期投资者有的连本钱都未必拿得回来。我们知道,小米早在2014年估值就450億美元了,而现在上市才550亿美元,算来年化收益率仅5.6%。上市不久的众泰汽车现在的市值只有140亿元人民币,可众泰汽车2017年销售了99.8万辆车,其中包括3.2万辆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208.4亿元,同比增长1128%。这样的成绩,有哪家造车新来者敢说我上市时能超过?
其实,很多的造车新来者是看不上100亿人民币的。李斌说,想造车至少要200亿元。那么上市的估值,如果只有200亿元,显然不会满意。当初这群创业者的目标,都盯的是特斯拉500亿美金的市值。
无论媒体如何吹捧,只有真正准备IPO的时候,人们才能够看到现实的模样。造车新来者当中或许最终会幸存一两家,但可以猜测,即便最后这一两家也不会过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