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46长8油藏聚合物微球调驱效果评价

2018-12-12赵燕红李帅文张武安景文杰方鸿奎

石油化工应用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水驱运移含水

赵燕红 ,李帅文 ,张武安 ,景文杰 ,方鸿奎

(1.西安长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18;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作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项调驱技术,成为国内外调驱及提高采收率技术关注的热点[1-5]。聚合物微球粒径主要分微米级和纳米级两种,因储层应用需要而定。微球初始粒径小,在水相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可以顺利通过近井地带进入到地层深部,在地层水和温度作用下,通过单个球发生体积膨胀、多个球聚集堆积,形成较大的黏弹性聚集体,在孔隙喉道内逐级深部运移,实现较大幅度调整水驱流场和扩大水驱波及体积。与交联聚合物冻胶体系相比,聚合物微球耐温耐盐性、热稳定性好,受地层机械剪切影响小,尤其是含有特定抗盐基团的聚合物微球还可以污水配液[6-8],为油田污水利用、绿色生产提供了新手段。聚合物微球为单剂,现场可在线加注,大大降低了施工劳动强度。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在胜利、大庆、华北、青海、新疆等油田均有应用[9-11],该技术在长庆油田累计应用3 500余口,成为当前老油田控水稳油改善水驱的主要技术手段。

姬塬油田池46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端,为岩性油藏。油藏平均埋深2 560 m,砂层厚度19.98 m,油层厚度13.69 m。储层平均孔隙度12.02%,平均渗透率1.31×10-3μm2,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油藏。2004-2007年,池46长8油藏整体勘探评价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区块进入试采阶段,后采用超前注水方式全面投入开发。开发井网为480 m×130 m菱形反九点,井排方向为NE70°。随着开发的深入,区块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水驱非均质性加剧,吸水不均矛盾突出。2017年12月,区块综合含水达到60%,单井日产油能力1.39 t。为了抑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原油产量及最终采收率,2016年以来在池46区块持续开展了聚合物微球在线深部调驱技术应用。现场应用表明,聚合物微球调驱后区块开发指标全面变好,有效改善了区块水驱开发形势。

1 区块聚合物微球调驱概况

1.1 聚合物微球调驱工艺设计

研究表明[3],聚合物微球粒径与储层孔喉匹配是调驱工艺设计的关键,二者存在一定的适配关系。聚合物微球的注入性和在地层的运移性是调驱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微球粒径过大使其注入性和运移性受到限制,难以实现深部调驱。微球粒径过小时容易随注入水沿优势通道流出,无法形成有效的封堵和液流转向,造成无效调驱。利用油层物理经典的高才尼—卡尔曼公式,对池46区块聚合物微球粒径进行设计计算,则有:

式中:d-孔喉直径,μm;K-储层渗透率,μm2;φ-储层孔隙度,%;τ-迂曲度,无因次常数,本文取1.0。

将池46长8油层渗透率、孔隙度等相关参数代入公式(1)中,得到孔喉直径为 0.591 μm,即 591 nm。在聚合物微球粒径选择方面,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由于聚合物微球具有吸水膨胀特性,在初始粒径选择时考虑1~3倍的膨胀倍数。二是公式(1)取值为油层平均渗透率和孔隙度,而调驱过程中主要针对大于平均渗透率的优势水流通道,需要选择粒径相对较大的聚合物微球。因此,粒径选择100 nm~300 nm。对微裂缝的调驱则选择800 nm粒径聚合物微球。现场采用先大后小的段塞组合方式,依次注入800 nm、300 nm、100 nm,实现逐级调驱。

注入浓度采用高低结合的方式,即先注0.5%的800 nm大粒径聚合物微球,再注0.2%的100 nm~300 nm小粒径聚合物微球,通过浓度与粒径组合搭配应用。单井注入量在2 000 m3~5 000 m3,注入排量按注水井地质配注执行。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油水井动态反应、实施效果等及时调整注入浓度、注入段塞、微球粒径等,确保试验取得成效。

1.2 现场应用情况

针对区块水驱不均现状,2016年9月在池46长8油藏中部试验聚合物微球调驱4口,主要采用800 nm微球,取得了初步效果。2017年至今累计实施39口,主要采用300 nm粒径。由于聚合物微球采用低浓度集中注入,2018年处于实施期的有29口,注入粒径为100 nm,主要分布在区块的中部和北部。

2 注水井调驱效果评价

2.1 注水压力

微球调驱后,注水井注水压力整体上升。2016年4口井注水压力由14.8 MPa上升至16.5 MPa,上升幅度1.7 MPa。2017年实施39口注水压力由15.2 MPa上升至16.1 MPa,上升幅度0.9 MPa。2018年正在实施的29口注水压力由15.6 MPa上升至16.4 MPa,上升幅度 0.8 MPa(见图 1)。

图1 池46区块微球调驱前后注水压力变化

分析认为,越靠近油层中部,驱替压力梯度越小,注采两端压力梯度最高。2016年注入的800 nm微球粒径相对较大,地层运移性较差,未能进入油层深部,主要发挥了近井封堵的作用,使得注入压力上升幅度较大。2017年以来,采用100 nm~300 nm粒径微球调驱后,注水压力上升幅度变小,表明小粒径纳米聚合物微球注入性和地层运移性较好。

池46区块姚3-12井聚合物微球调驱注入压力曲线(见图 2)。

从图2可以看出,在聚合物微球调驱过程中,注入压力呈阶梯状上升,与聚合物微球运移、膨胀封堵、突破运移、再封堵的调驱机理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表明聚合物微球发挥了逐级深部调驱的作用。

2.2 吸水状况

从池46区块微球驱9口可对比井的吸水剖面测试解释成果看,调驱后平均吸水厚度由16.38 m下降至14.71 m,下降了1.67 m,整体剖面吸水厚度减小。从姚7-4聚合物微球调驱前后吸水剖面测试对比看(见图3),调驱前该井吸水厚度较大,且下部小段吸水能力强,上部大段吸水能力弱,吸水不均特征明显。调驱后该井吸水厚度变小,变小部分主要为上部层段,下部层段尖峰状吸水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该井调驱后整体吸水变均匀,吸水层段更加集中。

3 区块整体调驱效果评价

3.1 调驱增油量

在2016年4个井组先导试验取得效果基础上,自2017年4月起,开始加大聚合物微球调驱实施力度。统计2017年实施的39个调驱井组,对应油井月度递减明显下降。截至2018年8月,去除措施井,利用双曲递减法计算得到的累计增油量为9 518 t,累计降水12 455 m3。池46区块聚合物微球调驱增油降水明显。

3.2 见效特征分析

图2 姚3-12井聚合物微球调驱注入压力曲线

通过见效特征看,聚合物微球调驱后,相对高液量井、相对低液量井的比例均有所降低,中等液量井占比增加,表明调驱后平面不均矛盾得到缓解,水驱趋于均衡。对于日产液6 m3以上的油井,聚合物微球调驱主要表现为含水下降;对于日产液3 m3至6 m3的油井,聚合物微球调驱后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抑制。区块不同液量见效情况统计(见图4)。

图3 姚7-4井调驱前后吸水剖面对比

图4 池46区不同液量油井调驱见效统计

从不同含水油井的见效情况看,含水大于60%的油井聚合物微球调驱效果较好,主要表现为产液量、含水下降,产油量增加;对40%~60%含水的油井,调驱后表现含水上升速度减缓。区块不同含水油井调驱见效情况统计(见图5)。

图5 池46区不同含水油井调驱见效统计

统计池46长8油藏2016-2018年实施聚合物微球调驱井43口,其中中部31口,北部12口。通过对比,区块中部实施效果相对较好,中部微球调驱井平均注水压力上升0.9 MPa,对应井组综合含水下降3.2%,平均单井组日增油1.4 t;北部微球调驱井平均注水压力上升0.2 MPa,对应井组综合含水下降1.3%,平均单井组日增油0.5 t(见图6)。

表1 池46区块不同粒径聚合物微球调驱效果

图6 池46区平均单井组日增油量对比

通过对比不同聚合物微球粒径的实施效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微球粒径越大见效越快,但有效期较短。从注入性、增油量、见效周期综合对比,300 nm粒径微球整体实施效果较好,适应性最佳。

从调驱后对应油井增油降水、见效特征综合对比看,聚合物微球调驱对区块注水开发状况起到了较好的调整作用。

4 结论及认识

(1)池46长8油藏受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超前注水等影响,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油井产油能力下降,自然递减增大。有必要开展堵水调驱技术应用,实现区块稳油控水及改善水驱开发效果。通过粒径匹配和工艺参数设计,聚合物微球调驱在池46区块实现了规模应用。

(2)聚合物微球调驱后,注水井注水压力整体上升。粒径越小,压力上升幅度越小,深部运移性越好。在调驱过程中,注入压力呈阶梯状上升,与聚合物微球运移、膨胀封堵、突破运移、再封堵的调驱机理具有一致性,表明聚合物微球发挥了逐级深部调驱的作用。吸水剖面测试对比表明调驱井吸水状况得到了调整和改善。

(3)聚合物微球调驱后,对应油井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从不同日产液量、含水、平均单井组日增油量、见效周期等方面分析了聚合物微球调驱的见效特征。应用表明,调驱有效改善了池46区块注水开发效果。

猜你喜欢

水驱运移含水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含水乙醇催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建筑业特定工序的粉尘运移规律研究
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新方法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及运移特征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