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城市两条不同的融媒体之路

2018-12-12胡瀚中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11期

胡瀚中

最近,隔壁大厦甚是喜庆,本地日报社迎来了六十周华诞,事业发展,普大喜奔,媒体融合成果丰硕,据说员工也又一次涨了工资。

某公号上介绍这一盛况的文章《谁说报业不行了!这家报社的员工待遇三年五次增长》,不算转载,点击量也已破万,算是行业爆文。

只是,很多时候,个体的状态并不能够完全反映群体的生态。鳄鱼统治尼罗河流域达亿万年之久,不等于说与其同时期的生物恐龙就能够继续统治地球的其他角落。

这十年,该地的纸媒和视媒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融媒体发展之路。作为媒体人,好些人的家庭成员,分属不同媒体集团,或领导或员工,其实都是两辈人在这个事业里头探索尝试奋斗。个中滋味,也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受得到。

十年,恰好是该地视媒与纸媒在新媒体方面不同的探索的十年。这一个城市的融媒体发展兴衰,也许会对其他城市会有所启发。

一、三十年河东,视媒风景独好的那些年,高举高打独占鳌头的流派

十年前,正是视媒风头正劲的时候,随着电视行业的兴盛,民生新闻的普及和收视飘红。当时的电视台在经营态势上全面碾压报社,那个时期,也是某药酒之类的广告在各大城市电视台以及与电视台相关的电视报等衍生产品上大量投放广告的黄金时期。

电视台的几任领导对新媒体都相当重视。从2005年就开始发力,在系统内部引进人才,组建了全新的新媒体班底。

一开始就有把电视台的官网办成了当地新闻网的架势,只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打败了当地在全国能够排名前十左右的电信部门所举办的某某热线。

于是,一切似乎变得那么的顺理成章,差不多也就是十年前的这个时候,电视台获得了当地新闻网的承办权。

要知道,当时,几乎所有开办新闻网的城市,这一由当地宣传部指派承办新闻网的殊荣一般都是由当地报社承担的,恰恰在此地,这一惯例被电视台破天荒地打破了。

随即,当地电视台抓住了PC网站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仅凭借自己民生新闻的强劲实力,获得了当时在百度新闻源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且,在融媒体这一概念还没有被提出并广泛实践的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践了将网站和电视民生栏目结合在一起的操作办法,通过行政资源开发,这一网络+电视问政的类型节目,还和纪检部门以及政府的绩效考核系统结合在一起。使得当地的新闻网成为当地一部分政务人群不得不每天关注的网站。

随着技术以及运营实力的增强,电视台的网络部门在承接政府网站的建设及维护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这样的政府机关官网的合作,也在生存方面为电视台网站提供了极大的保障。随着事业的发展,公司化运营的电视网站部门形成了员工众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立IDC机房的庞大机构。

电视台在随后几年的发展当中,继续秉承高举高打,居高临下占领战略要地的打法,又争取到了智慧城市项目当中的无线城市APP项目,得到了相当部分的政府资金资助。通过一款APP来打造市民与行政部门和新闻机构沟通的桥梁。只不过这个时候,这种本地独家资源的垄断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有效了。

电视台的新媒体事业除了在网站以及APP方面有了成熟的发展以外,在旅游以及人力资源等垂直领域,也有了不小的斩获。

在其他融媒体方面,电视台拥有和外来资本合作的城市电视项目。在公交车上有自己的视频阵地,在各大商场有自己的大屏。日报则是通过党报阅报栏等方式,在一些交通要道上拥有了自己的电子显示屏。布点众多,但在规模上毕竟要小于同类型的电视台项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报社的融媒体项目基本上都是处于守势。

其实,当时的报社并不是没有人才,当时的报社网站注册了极佳的域名,名声十分响亮,配得上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楚网”。

只是那个时期,正好是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全国报业共同的衰败期。

当时的现状就是报社新闻的影响力比不上电视台,资金实力比不上电视台,所以,在网站等新媒体方面,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投入。所以,虽然说可能潜力无穷,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做大。即便是后来启动了网站方面的投入,也因为对电商网站的过度期待与误判,过度迷信与当地知名科技开发公司的合作,走了不少弯路。

报社也拥有自己的APP,设计风格简洁,板块清晰,实用性非常强,但毕竟那只是日报自己的APP,而不是与政府的智慧城市项目结合在一起的行政项目。

二、四十年河西,项目是圆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避虚取实,不求虚名,却更加务实、更加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的流派

正当电视台似乎占有了所有的先机,融媒体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似乎永远都在先落一子,所有的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的时候,事情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报社的融媒体事业逐渐拥有了一个又一个小而精巧的项目组,比方直播项目组。采用美女加美食的简单套路,不花大力气,不在技术上作过多的投入,不过分追求知识产权的归其所有,而是借助斗鱼、映客等成熟直播平台,进行推广,同时,也将直播以及录播的视频落地在日报的APP上。

仅仅这一个项目,其年营业额就超过了电视台创办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无线城市APP项目两倍以上。

更加踏实,更加落雪无痕的举动,则在于诸多商业活动的直播等融媒体手法应用的常态化。

报社力争将每一次商务活动,每一次的媒体行动融媒体化。

笔者曾经亲历了一次某摄影器材品牌的推广活动。报社的商务部门承接了该活动项目,他们通过自己的媒体影响力,特意为这次活动单独临时申请了一根一百兆的光纤,用于支撑这场活动的直播。

在地面推广方面,他们也设计了让项目在本地的一所民俗学校展开,通过高档器材对于民俗活动的展现,再通过多个直播平台将这一活动广泛地传播到整个网络中去。

据说这一次的地面活动是该大型品牌除省会城市外唯一的一次地市级城市的推广,主办方后来表示,在这24场直播当中,这一场直播是相当有冲击力,相当物超所值的。

商务活动充分调动了媒体的策划力,对本地文化的表现力,通过在斗鱼、映客等全国成熟直播平台上直播来作为吸粉推广,同时也在自己的APP平台上调用这些大平台的视频流,对于某一部分付费用户也提供了事后录播的存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对APP的推广作用。

这样的手法,没有花大笔资金去投入所谓的自有平台,节约了成本,并且避开了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高高壁垒的同城同行媒体的新媒体竞争。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相当的务实,并且非常富有成效。

这些年来,视媒和纸媒的新媒体竞争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态势,在成建制的整体板块方面,电视台拥有的大型平台,报社其实都有一个对应的相对弱的平台存在。从来都不空缺,但处于一个相对追随的地位。只是这些年的发展,报社从来都不去做没有意义的过度的竞争,相当务实地从一个个的项目来进行突破,在自有平台方面,哪怕是相对弱小,但从来没有说哪一板块会完全的缺失,从来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阵地。纸媒算得上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用一个个的项目来进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法。

电视台的新媒体部门更多沿用了类似于凤凰台和凤凰网的相对独立的架构。

而报社从采编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将移动端网站和报纸端的传统媒体打通并融合在一起。

这些年,报社的改革,重点在于三三法。“三制”是在机构上建立中心制,在人事上设立总监制,在考核上实行购买制。“三全”是融媒体平台人员,尤其是记者,要具备全流程意识、全平台观念和全手段报道能力。

而“三端”,则要求将移动端作为传播的第一平台,PC端作为紧随其后的传播平台,而传统的报端则作为最后的传播平台发力。这种效率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

三、竞争就是此消彼长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实传媒自我发展的融合之道以及巧借互联网的发展,并不缺乏案例。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个体变得更加的细碎,使得各个地区的当地门户或者大型APP对于其他传播机构的压迫能力变小。

社会形态和传播形态的变化,也使得曾经的优势逐渐消失。抓住先机,先布局,有可能会拥有一个个的堡垒,但是如果说堡垒的作用降低的话,也有可能会成为包袱。

随着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流程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高效,市民通过民生新闻栏目得以解决久拖不决问题的概率越来越低,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也不太利于过分披露社会矛盾的民生节目的生存。对于电视台来说,民生新闻这一法宝已经越来越没有办法像以前一样,可以频频显灵。

随着网站方面的竞争以及流量格局的变化,各个综合性的垂直网站已经越来越取代地方网站成为普通市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各个地方门户网站不仅仅要面对来自于腾讯网易、新浪的地方专业频道的竞争,也同样要面对头条号等信息流产品的竞争。

随着机顶盒以及智能电视的兴起,电视的开机率变得越来越低。本地视媒的影响力这些年呈现出断崖式的下降。直播以及种种互联网视频的普及,又使得这一本来由视媒所垄断的领域,变得不断的被其他媒体所应用,影响力不断受到稀释。

本地报社在互联网直播等方面的斩获,恰恰就证明了这一点。

百度等搜索平台对于网站流量的主导作用随着腾讯微信等的竞争,而渐渐的没有以前那样重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又使得PC网站积累的优势逐渐消退或者消失。地方门户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微薄,地方APP的竞争优势也逐渐被削弱。

所以,所谓每个个体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的时代,也逐渐走向除了巨无霸公司以外,不再有各个地方山头的时代。

因此,这个时代的媒体发展,除了自己媒体自身的融合以外,更多的可能还是和超大型公司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于是钱江晚报在微信端的多个公号矩阵成就了他们在营销方面的奇迹,新京报的“我们”视频也通过和腾讯视频的合作,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战绩。

在地市级媒体这一块,本地报社的成功逆袭,融媒体事业渐入佳境,则可以说是纸媒系统适应于移动互联网以及跨平台跨主权的融媒体传播的成功范例。

这些手法持续应用下来,其实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借力用力,后来居上,以巧劲搏互联网,立足于真正的媒体融合的方式。这种逆袭,这种弯道超车,这种让自己成为本地主流自媒体的态度,这种把自己作为优质的内容生产方、把自己作为最恰当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应用者的方式,值得视媒的新媒体部门学习。

这样打法,化整为零,灵活多变,随着小成功的不断积累,集腋成裘,同样能够创造出拥有自己铁杆粉丝的门户网站,并将自有APP办得越来越有特色,办得越来越巧妙。

一段时间的优势,在某个场景发生改变的时候,往往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包袱或者劣势,竞争就是这样的此消彼长。没有哪一种成功,是轻轻松松就可以直接获得的。

而恰恰把握住规律,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发展。这也许就是,本地纸媒,看似无声无息,却在三五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功,给本地媒体人以及外地媒体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