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域文学一次有意义的透视
——读马忠《“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

2018-12-12唐德亮

湛江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散文集文学史边缘

◎唐德亮

在清远,主攻文学评论的马忠近十年来可谓硕果累累,不仅在各级报刊发表数以百计的评论文章,还以每年一至二部的速度出版文学评论专著,有的专著还荣获大奖。如此的勤快,在全国文学评论界极为罕见。但马忠并不满足于零散地在报刊发表评论,近年来,他有意识地对一些文学问题作了系统的思考,如早几年出版的《儿童文学现象观察》以及最近出版的《“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团结出版社),就是两项重要成果。《儿童文学现象观察》主要以21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民刊、地域儿童文学创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受到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的好评。《“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以下简称《“边缘”的活力》)则以地域即清远市2007—2017年这十年的文学发展为考察研究对象。这是一部文学史性质的地域文学研究专著。

纵观中国当代地域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类的专著出过不少,有个人的,也有合集的,许多地级市都有,如《粤北文学巡礼》(韶关)、《唱一支故乡的歌》(江门)、《河源文学批评》,等等。地域文学史则较为少见,仅见《朝阳文学史》《深圳文学概论》《茂名文学史纲》等,2010年,由广东第二师院中文系编写、熊国华教授主编的《清远当代文学史》是中国当代出版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地域文学史,也是清远文学史著的开山之作,出版后多家知名报刊发表消息报道与评论。在《清远当代文学史》出版10年后,马忠又向读者献出这部《“边缘”的活力》,不能不说是马忠对清远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边缘”的活力》所评述、研究的对象,是继《清远当代文学史》所研究的范围截止的时间2006年后,即 2007—2017年10年间的清远文学发展概况。该书有如下几方面特色。

一、宏观把握清远文学的发展态势。作者力图全面概括2007—2017这10年清远文学的发展状况。《“边缘”的活力》所论的范畴,涵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儿童文学、散文诗、报告文学、戏剧等八大类,涉及的作家上百个,涉及的作品上百篇(部)。读了这本书,对这10年清远文学的概况会有个基本的了解。作者在每一章的前边,都用一千几百字概括某一体裁的简况,使读者对这门类的发展状况有个大致了解。比如对清远诗坛的特点用“四多”来概括:发表多,十年间,清远诗人从《诗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民族文学》《星星》等国内外数百家报刊都有清远诗人亮相其间;二是出版诗歌专著多,10年间,清远诗人出版诗歌专著达30多部;三是获奖多;四是被转载和入选权威选本的作品多;还有,一些清远诗人引起了诗坛关注,被写进各种文学史、诗歌史,清远被授予“中国乡土诗城,创设清远诗歌节与刘禹锡诗歌奖,等等,已成为清远市城市文化的重要品牌。说明了作者对清远诗歌发展的进程、脉络及成就的情况掌握还是比较到位的。在小说一章中,马忠概括出清远小说创作的特点:一是70后、80后小说作者崭露头角,二是表现手法多样,三是题材的多样性,四是中篇小说的成就高于短篇小说。这样的概括,我以为是符合清远诗歌与小说创作的实际的。

二、从微观入手,详细解析清远文学代表性的重要作品。根据清远文学这10年的实绩,《“边缘”的活力》重点剖析论述了小说与诗歌这两大文学门类的发展与成就。在小说一章中,作者对近年崛起的清远实力派青年小说家叶清河与李衔夏的小说作了充分的评述。叶清河与李衔夏的中篇小说同时入选中国作协主办的《小说选刊》,这是清远文学史无前例的突破。那么,清远这10年的小说都呈现出了哪些特点呢?马忠认为,“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清远小说创作的一贯传统” 。这类小说以叶清河为代表,他的《月婆卖猪》《心灵秘史》《春英》《大姐的嫁衣》《德庆的遗言》《病》等作品,写出了乡村人在城市的失落和乡村人自我的失落叠合在一起,“以现实主义的苍凉,深刻地展现出当代乡村人的生存遭遇。” 马忠详细分析了叶清河小说的特色,认为其把乡村对人性的压抑和改造写得很深刻,而对从农村入城市的底层人物,则写出了“一个时代巨大的阴影下,小人物异化的心灵史”,并指出其后来题材与手法的新变化,如中篇小说《衣人》,采用陌生化文学手段,寓言化写作方式,更多的表现主义成分,隐喻、象征、荒诞等现代小说手法的巧妙汲取,可视为创作步入成熟的标志。清远小说的另一特点是先锋性与探索的锐气。以李衔夏的中篇小说《旗煊》《人类灵魂工程师》《车轮水波荡漾》、长

篇小说《人类沉默史》为代表。马忠认为,李衔夏“既有能力书写现实,也有能力描绘超越于现实之上的理想”,“他用文字给读者打开了一扇独特的门——一扇揭示当代人另一面生存状态的门,一扇惊心动魄和全陌生的通向残酷精神世界的门。”认为《旗煊》“灵动的写作手法大胆新颖,别出心裁,整篇故事情节的走向也似云中蛟龙”,其女主人公形象必将“长久地绽放出独属于她的光芒”。李衔夏另一部中篇小说《人类灵魂工程师》则是草蛇灰线断续接引,打通现实与虚构的界域,魔幻与象征交叠的结尾,具有诡谲的不规则性。对青年作家邹业本的中篇小说《寂静村庄》,认为其善于讲述故事,娓娓道来,亲切生动,主人公的心境可触可感,关于爱情的情节细腻鲜活。又如对欧平的长篇小说《山区警官》,马忠认为,在现实题材方面有突破性发展,公安题材文本不再以制造惊险曲折的故事取胜,而是关注当下人民警察的生活状态,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做到了较好的协调统一。这些分析与评价,都是切合文本实际与富有灼见的。该书对李伟新、梁日洪、亚明、邹天顺、蓝树娇、戚航、陈金伟、娇无那等人的小说也作了评述、评介。在诗歌一章中,作者重点评述了唐德亮的长诗《惊蛰雷》、华海的生态诗集《静福山》、黄海凤的诗集《在明亮的疼痛中逃离》、唐小桃的诗集《自由时光》、吕杰汉的诗集《守望心灵》,蓝树娇的诗集《秘密花园》、苏奇飞的诗集《新古典:簮花》,评介了汤恵群、曾纪勇、曾新友、叶子、潘一丹、严正、杨振林、马也、温建文、罗燕廷、桑小琴、唐自辉、欧阳龙贵等人的新诗与李经纶与罗小娟等人的旧体诗,散文诗一章重点评述了成春的散文诗集《瑶山牧笛》与《魂灵之水》,周剑峰的《心灵的短笛》,莫鸣小猪的散文诗集《雅歌》。这些评述,彰显了清远诗歌强市的辉煌实绩、雄厚实力与突出特色。在散文一章中,作者重点评述了何群贤的散文集《回歧耸翠》、陈露的散文集《鼓舞》、陈玉梅的散文集《纵目随心》、周玫与欧黎斯的散文合集《絮语》、钟雪莲的散文集《心灵驿站》、艾华的散文集《穷日子富过》、黄家赐的散文集《山水旅痕》、李代权的散文集《一座莽山与一条长河》、潘伟的摄影散文集《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华海的生态随笔集《养心》,评介了唐小桃、游志斌、何桂梅、徐润、刘海军、黄世康等多人的散文。认为清远的散文“题材、风格和艺术追求的多样化,相对于之前的创作路数有所突破”。文学评论一章中,重点评述了华海、唐德亮、马忠、邹业本等人的评论,认为清远的评论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质朴厚重的学术精神与风格。报告文学一章重点评述了蒋馨舜、邓维善等人的作品,儿童文学一章重点评述了曹鉴彪、唐德亮、马忠等人的作品,戏剧一章重点评述了李新华、龙湘黔、张春兰的剧本创作。通过这些评述评介,读者对清远文学十年概貌会有个比较明晰的了解。

三、实事求是的精神。《“边缘”的活力》不仅对各清远文学各门类体裁及各个作家作品的状况与特色作了评述评介,还对其中的缺点与不足予以指出。比如指出清远的青年小说创作力量还相对单薄;清远的作家没有创作出在全国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文学评论滞后于文学创作。对清远的散文创作,马忠既肯定了其成绩,也指出了其不足:一、较少能看到“形散、神聚、心散”的作品;二、多数作品停留在技术层面,难进入“道”的境界;三、表面化写作和虚假的写作多,有深度、有真情的写作少。有的作者写作随意化,情感浮泛且没有节制,不仅没有结构,语言的运用也不讲究。有的作者目标与追求不高,满足于在地市级报纸和生活类报刊上发表。这些观点,虽然不大中听却是切中肯綮的。

当然,《“边缘”的活力》也不是完美无缺。比如,有个别的作家作品著述有多种,但该书只提其中一二种(部),有的则连其名或其书都不见提及,这也许是资料不全造成的遗漏与遗憾吧。总体来说,《“边缘”的活力》是一部有史的价值与学术价值的书,值得称道与关注。

猜你喜欢

散文集文学史边缘
摭谈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
21世纪西方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书写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从逻辑隐喻看培根《散文集》翻译的隐性逻辑连接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著作目录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
边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