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研究

2018-12-11赵斌王伯平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党员创新途径

赵斌 王伯平

摘 要: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其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问题,基于保障机制、平台载体、教育形式等多重角度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现状,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党员成长新环境新特点新规律,对新时期创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成长规律;理想信念教育;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0-0089-04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措施。当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然而,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国外敌对势力的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不断加剧,高校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面对大学生正处于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先进科学理论的黄金阶段的现实,能否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科学知识过硬、业务素质扎实的优秀大学生党员,关系到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优秀青年能否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因此,加强和改善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迫切紧要。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现状

(一)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能够意识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工程,坚持引导广大大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抢占的主要阵地。部分大学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机制,形成了“学校+学院+党支部”三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四个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常规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保障机制上,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合力格局。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高校存在意识偏差。部分高校中院校两级层面领导受办学特色、发展理念影響,一味追求科研成绩,少数理工科院校偏重于科研创新成果,甚至简单粗暴地将理想信念教育视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副业”,从而将党员信念教育仅仅停留在“走过场”“摆样子”层面,忽视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教育功效。二是从事校内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相关专业在高校中多属于非主干学科,因此教师队伍中从事理想信念教育专职教师极少,多由基层党组织干部、辅导员兼职组成。队伍整体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导致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经费投入得不到有力保障。多数高校的二级学院并没有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经费单独纳入党建的专项经费预算,而是与党校日常运转、基层党支部建设、团学工作开展所列经费混为一谈。

(二)形式方法不断拓展,但平台载体有待创新

进入新时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方法不断得到拓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传统灌输模式。大学生党员入党前以“两课一会”为基础,入党后则以听取报告讲座、召开民主生活会、学习党报党刊等单项灌输为主。这些传统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有助于大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但存在枯燥乏味和流于形式的缺点,容易被学生厌倦。二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契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如召开表彰纪念大会树立创先争优模范标兵、组织党员学生集体赴革命老区和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实地感受历史熏陶、开展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2]。三是依托校内宣传媒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在现代化教学设施上的投资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具备了良好物质基础,在充分加以利用的情况下,使枯燥的政治说教转换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与校报、宣传橱窗、校园广告、校园网、校内广播等媒介进行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形成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极大地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然而,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社会加紧驶入物质文明消费的“快车道”,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和载体供需不足,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成为当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长足发展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三)理论学习持续深入,但教育实效有待提升

高校为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了诸多工作,例如在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上狠抓实效,从理论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党领导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党性宗旨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2]。然而,高校针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实际结合不足,教学内涵有待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性过强。对大学生而言,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内容与近现代历史文化的结合程度高,与党的施政路线方针政策结合程度高,教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枯燥乏味导致其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通过生动文字、鲜活事例、通俗易懂的讲解引导大学生党员进行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加之学习形式上自学环节比重较大,对僵硬、晦涩的理论原著和本身功底较差的理工科大学生党员来说研修起来更是难以接受。二是针对性不足。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普适性强,但针对性不足。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理论教育的教材、讲义等普遍存在一味用抽象、概括、近期难以实现的标准和目标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自身需要和现实社会环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反差,在教材举例引证上,没有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专业背景以及社会生活相结合。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党员认为理论学习的时代感不强、实用性不大。

二、当代青年成长特征探讨

创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途径必须把握好一个前提,即掌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所处的新环境、新特点和新规律。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脱离时代背景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显然不切实际。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特点规律,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非凡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相比于其他时代大学生有三个独特时代背景,而这些背景都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诸多难题。

(一)信息化虚拟网络成为当代青年成长新环境

虚拟环境下的互联网普及,特别是伴随移动网络、无线网络和智能化网络终端的飞速发展,导致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均受到了无孔不入的影响,造就了与其他时代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成长新环境,对新时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新环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网络普及程度产生质的飞跃,大学生网民数量持续攀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8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手机网民则高达6.56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为25.1%,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3]。手机研发技术进步、Wi-Fi覆盖提升、3G的成熟和4G的启用以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提升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从而致使大学生这一群体成为我国网民的生力军。二是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购物娱乐以及人际交往的新途径。网络的存在已经改变了大学生仅能局限于校内学习生活的单一局面,依靠“网络环境”,本来深处校园内的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地具备与社会互动的能力。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在该环境下应运而生,甚至成为大学生首选的交际、消费和娱乐手段。三是网络空间信息量大、虚拟度高、互动性强、传播面广。网络信息的“云计算”“云储存”对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知识量构成了巨大威胁,一些高校学生甚至在比对后认为,网络平台要胜于课堂教学,这也是部分大学生极少光顾图书馆、课堂的重要原因。

(二)全球化视域思维成为当代青年成长新特点

全面深化改革和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使得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全球化的跨越式发展。国家间、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加强,西方国家文化的冲击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思想意识等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重要高地,其自身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因此,近年来有出国留学、访问、旅游或有相似经历的大学生比例正在日益提升。一方面,全球化、国际化思维和视野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时代,因为竞争加剧而导致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界限更加明晰。在国际舞台上增强我国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显得异常关键。笔者通过调研发现,95%具有出国经历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回国后其爱国情怀得到增强。其次,绝大多数青年人有通过外文网站或借助翻译软件甚至翻墙软件了解国外信息的经歷,西方国家惯用的MSN、Facebook等社交软件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使用频率逐渐蔓延,通过网络全球购消费全球化,国际品牌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他们来讲更加不陌生。而各种境外反动分裂势力借助这一渠道,更加肆无忌惮地将西方推崇的价值理念、政治体系加紧在大学生群体中散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一部分自身对政治辨别能力较差的高校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建设的坚定信念,更进一步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4]。

(三)多元化成功路径成为当代青年成长新规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化改革力度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分配和利益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这一态势成为倒逼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路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客观上肯定当代青年大学生整体上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群体,随着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与知识储备不断增加,自身阅历经历不断丰富,意识形态发生思考进而发生一系列变化是导致大学生走向多元化成功路径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逐步发生变化的这一阶段内,其理想信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一方面,市场主体选择增多,竞争加剧,从成长成才的角度看,仅仅以分数、成绩好坏判定学生个人前途命运的论调逐渐淡化退出历史舞台,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多元化成功路径下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这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当代大学生在接触社会时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渴望被信任,对青年人才的争夺也致使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平等法制意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多元化成功路径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直面党员干部腐败、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现象的影响下,以及网络、境外敌对反动势力的渗透煽动下,一些大学生甚至大学生党员、先进分子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立场模糊、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甚至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途产生怀疑。正是当代青年成长深具时代烙印的新环境新特点的这一“双刃剑”特性和成功路径的多样化,导致当代青年成长的规律必然多元化。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也势必面临围绕大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多路径展开的现实。

三、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途径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强的时代属性,需要在新形势下不断从不同角度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高校作为发展、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第一责任人”,应当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环境新特点新规律,以进取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态度,推进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创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举措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着力创新部门联动机制,多举措增强教育保障

完备的教育保障是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成败的基础。高校可以通过尝试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党建队伍水平、建立健全评估监督机制,以此适应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求。一是由高校党委牵头建立一套党委领导下多部门合力参与的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在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的引导下,形成教务、学工、共青团齐抓共管的良性局面。同时,加大对党务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完善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制度、学术交流制度,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思政教育专职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建设人才队伍。政工干部和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承担者,其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5]。因此,理工类院校亟须打造一支政治理论水平深厚,具有高度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阵地的历史责任感,能够熟练驾驭新媒体并进行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人才队伍,以此奠定校内党建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三是建立健全评估监督机制,调研表明,高校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入党前从严教育,入党后放松管理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从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入手,及时发现不足,积极加以整改,通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执行党组织生活制度,鼓励大学生党支部订阅党报党刊,制度化制定理论学习计划,赠阅学习资料,深化“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党内帮扶教育制度”等规章制度。对思想意识上不能保持入党前后一致的大学生党员开展批评教育;对违规违纪的大学生党员坚持依照党纪处理,保持队伍整体先进性纯洁性。

(二)着力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多方位优化教育载体

陈旧的理想信念教育手段不仅不能对大学生起到应有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引导作用,反而会起到引发逆反心理的负面作用。因此,基于当下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构筑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的线上线下两条主线的教育载体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6]。一方面,高校应当着力加强线下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效。一是加强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全校宣传舆论工作机制。坚持党性原则,紧密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建设等时代特色鲜明的主题搞好舆论宣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和话语权。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载体作用。重点将师生关注的时事问题与校园热点话题相结合、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个人发展前景相结合,强化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文化长廊、校园报刊等诸多媒介的喉舌作用。同时大力开展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强的名师专家报告会、主题辩论赛、文艺汇演等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理想信念教育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线上网络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重视净化校园内网络环境,为抵制不良思想巩固理想信念教育网络阵地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力度,建立“年级+院系+学校”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加强技术防范,保证网络安全。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增强师生的政治鉴别力和免疫力。二是充分发掘新媒体特点,建立网上宣传队伍,在理想信念教育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如积极建立大学生党员微信群、QQ群、人人社团等平台,开展理想信念实时教育,掌握主动权。三是具备条件的理工院校要发挥自身专业特色、行业背景优势,研发实用性强、普及度高的理想信念网络教育载体。例如,具有计算机、通信工程相关专业的院校可以开设网上党校、红色网站,研发手机APP等。

(三)着力创新实践育人机制,多渠道引导知行合一

理想信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行动是思想的体现。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育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抓手和载体,具有贴近大学生党员实际生活、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通过在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和课外时间中开展实践育人的具体活动,使大学生党员参与其中,通过躬身实践架起通往理想信念彼岸的桥梁。具体途径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一是依托党支部发挥堡垒作用。调动、组织大学生党支部就近就便深入社区,形成“共建+接力”模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上门走访、亲情慰问和政策宣讲等活动加深大学生党员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和感情,在脚踏实地中印证自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决心和毅力。二是抓好寒暑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利用寒暑假期间,通过集中组织广大党员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等教育成效显著的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中国梦”的学习,加深对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认识,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此外,在重大政治事件关头、重大活动开展之时,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党员敢于走在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前列,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大学生党员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教育。三是引导毕业生党员建功立业。对高校毕业生党员而言,面对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这一现实,通过引导毕业生党员勇于奔赴基层和艰苦地区,到行业专业工作一线,了解国情、掌握民情,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努力奋斗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发展趋势,它不仅要有效保障、科学控管、组织实施,还要有平台维护、信息反馈、评价监督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无缝衔接。高校必须坚持理清工作思路,以符合新形势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不断跟上新形势,发现新问題,制定新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进而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政治立场坚定、技术知识过硬、创新意识超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宝贵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 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23.

[2]栾海清,史华楠.高校构建第三课堂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N].[2017-01-22][2017-05-03].www. cnnic.net.cn.

[4]陈娟.关于加强我国青年大学生党员队伍教育与管理质 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

[5]卞梅,杨广晖,李红超.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 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6,(6).

[6]林仕尧.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审视[J].思 想理论教育,2016,(5).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党员创新途径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